原标题:中国畸形“高端医疗” 支付方式决定这是狭窄市场
中国医疗界的高端服务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体现出几个方面的特性:一是名医资源紧俏,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都希望网罗这种稀缺资源,以名医为高端服务的尝试并不少见;二是以技术为高端的切入口,而从一定程度上忽略服务;三是仅以定价来划分高端和其他人群,忽略客户真正的需求缺口,导致整体高端市场的发展局限。
仅以名医本身作为标签,而忽略高端的真正含义——服务
由于中国缺乏优质的基础医疗服务,导致患者长期向大医院集中,加上中国的全科医生行业发展缓慢,一直没能成为主流,因而专科一直是患者接受的模式。这些因素导致专科名医成为稀缺资源,很多情况下病人选择名医的理由是出于对普通医生诊断的不信任,而并非疑难杂症和大病。
在这种大环境下,加上医生多点执业的松动,迁移名医资源正好迎合了患者想看名医但在公立体系内得不到这种服务的缺口,由此出现了名医工作室,名医打包入住模式的诊所等新尝试。为了配合名医的价值,以及给名医迁移出公立体系动力,这种名医迁移往往是高价的,诊金远远超过公立医院VIP甚至国际部的价格,由此也被打上了高端的标签。
这可以说是医疗服务上具备中国特色的一种“高端”,这种高端主打的并不是服务的模式,比如更好的客户体验,更优质的医患沟通,更好的病前病后服务等。事实上,迁移名医资源的高端仅仅以名医本身作为标签,而忽略高端的真正含义——服务。很多患者其实并不真正需要这种高端服务,他们可能只是需要一个长期管理其健康并且值得信任、服务良好、就医环境更佳的平台,而真正需要名医对大病和疑难杂症的大部分却无法负担这种高端服务。因此,迁移名医资源其实并非真正的高端,只是现下医疗资源和需求不匹配下的特殊产物。
以技术为切入口的高端,需求不会太高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高端体检。包括公立医院VIP、国际部、私立体检中心高端套餐在内的产品越来越注重背后的仪器和技术。
观察一下各类高端体检套餐会发现,中国市场正在朝筛查越多,使用的机器越精密为高端的方向发展。这个方向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中国缺乏家庭医生这道基础医疗守门人所引起的。正因为用户自身并不确定其健康风险,市场就通过包装各种精密技术和筛查来吸引用户购买高端套餐,打造更全方位检查的概念。而事实上,如果有熟悉用户健康情况的家庭医生,他们会发现很多筛查没有必要甚至对身体有害(如没有必要的CT筛查等)。
通过技术打造高端也是缺乏基础医疗大环境下的畸形产物,长期来看市场的需求不会太高,而且可能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以定价来划分高端和其他人群,忽略客户真正的需求缺口
导致整体高端市场的发展局限。比较典型的是高端医疗保险。这种产品进入中国的时候针对的是外籍外派工作人员在中国的医疗需求,但这个群体人数有限,加上中国企业日益本土化,外派工作人员的数量很难再出现爆发式增长。因此高端产品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颈。
高端医疗保险的价格阻挡了其快速发展的可能性。这和整个医疗大环境密切相关,由于没有办法对医院医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只能通过调高保费的形式保护自己的风险。另一个形成高端保险市场的原因则是语言,因为外籍人士需要英文服务,就医的网络就相对局限,而大部分本土用户并没有这个问题,将过去的高端迁移到本土用户是很难奏效的
这里核心的问题是,有多少所谓的高端医疗资源是真正大部分用户需要的?
用户的需求缺口在哪里?事实上,用户对现行医疗体系的不满更多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看病效率和服务差,二是保障不足。将这两点定义为用户需要现在的高端医疗服务并不准确,事实上很多高端医疗产品的覆盖面和医院网络并不是直接针对用户的这两项诉求的。因此高端业务才会出现很大的发展瓶颈。
从上面三种医疗界的高端产品和服务来看,这类高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疗资源不平衡,缺乏基础医疗守门人角色引起的,并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高端和价格直接相连的办法也无法推动业务快速增长,真正的高端更应该是一种服务质量的差异性和用户体验的提升,仅凭迁移名医资源、技术、以及高价,很难持久也很难做出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
高端医院在中国的起家有几方面推手,外籍人士增加带来的需求,本土有钱人对孕产服务的需求,以及为本土公司高管和有钱人提供差异化的服务。经过了一轮融资、膨胀,高端医院后续发展的潜力受到市场规模的制约,同时服务能力上的限制、价格不透明,人口结构变化,都可能是未来这种高端发展模式的重重危机。
妇产科是高端医疗服务起家的一个主要推动力
以和睦家为例,妇产科收入近几年一直占其总体收入的14%左右,是最主要的科室,收入比例仅次于手术(20%左右)。靠这块业务拉动未来的风险其实很大。一个是人口结构变化,二胎政策并没有带来生育率的快速增长,未来育龄女子人数减少,生育率降低无法避免。另一个则是高端医疗保险生育保障的调整。
生育保障是不少个人用户购买高端医疗险的主要原因,这部分用户仅冲着生育费用报销而去,并非保险的长期用户,且这几年高端医院生育费用水涨船高,费用不透明,已经有一些保险公司开始削减或取消生育保障,控制风险。未来这会是一种趋势,对以妇产科为主要收入的高端医院板块影响会很大。
此外,高端医院的差异性是服务质量,而不是医学能力
这一点随着扩张也逐渐展现出来了,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人才。服务的对象有一大部分是外籍人士,因此对医生语言和服务能力上的要求比较很高,制约了一些本土有经验的医生加入。尽管高端医院通过连锁和地区扩张开去了,但医学人才一直是一个瓶颈,这决定了高端更适合做服务,复杂的病症需要转院处理,不适合发展成综合性医院。
当然,这也是用户需求决定的。外籍人士如果真正遇到大病,一般会选择回国治疗,而本土有钱人遇到大手术等情况,仍然会倾向于选择公立医院的名医。
因此综合这些原因,高端医院的定位更多是门诊和健康服务,同时包含一些简单风险低的手术,复杂项目需要和公立医院合作转院。这从和睦家的收入结构上可以看出来,和睦家57%的收入来自于门诊,43%来自于住院。这种趋势会持续,未来高端医院更可能往诊所方向发展,而不是综合性医院,虽然住院毛利更高,但医学能力和用户需求决定了这部分业务不可能是高端医院的主营业务。这对整体的利润率和规模都会有影响。
和睦家和美中宜和都开始进入诊所。和睦家近年来加快地域扩张,展开家庭健康服务,近年来其收入增长有所放缓,从2012年的33%下降到2013年的18%,2013年还出现了亏损达600万美元。未来妇产科和住院的发展瓶颈会是财务上主要的风险。
在转型做诊所这条道路上,高端医疗也面临不少危机
价格和商业保险为主的支付方式决定了高端是一个狭窄的市场,且集中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快速增长的潜力不大,除了外籍人士,本土自费的高端人士还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风险。
高端诊所的优势在于预防医疗、健康管理上,但矛盾的是这些以服务为核心的项目并不能直接带来收入。以和睦家为例,在预防医疗、健康教育、病患互动之间都做了很多投入,这有助于建立品牌形象,提升服务能力,这些措施作为高端保险的一部分服务被纳入保障,但无法成为独立的收费项目,而高端保险本身在整个中国的市场份额很小,要想从此突破很困难。
总结而言,高端医院未来的增长空间有限,以妇产科起家的模式未来有很大瓶颈,门诊为主的服务模式对盈利也是一个限制,保险在产品架构上的变化更会直接影响到对高端医疗服务的支付。高端医院未来危机重重,能否进一步拓展局面,在于是否能发展灵活多层次的支付模式,打开中端消费者市场。
(文章来源:虎嗅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