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的喜庆日子,照理该多熬鸡汤,多贩希望,不过,鸡汤喝多了会腻,贩卖虚假希望亦是罪过,不如来听几句实话醒醒神。
最重要的事就算不说三遍,也得写在最前面。很多人认为,经济出问题,只要求助于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就可以安度危机,而且强大无比的政府犹如上帝一般无所不能,毋庸置疑。但倘若真的如此,天底下哪还会有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危机,而且早就跑步进入了共产主义天堂。
经济规律之所以是经济规律,就在于它不以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是不是以政府之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其根本因素在于其基本制度(如产权制度、市场开放程度、政府清廉度等)和基本要素(如资本和劳动),除此之外的短期政策,往往只是把事情弄得更糟糕。基本制度和要素良好的国家,挺一挺还能过去;若不然,翻来覆去地折腾不出个所以然,最终成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国家,也大有所在。
展望中国经济2016,免不了要回顾2015。这一年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长得帅不如跑得快”,到现在能跑的都跑了,跑不掉的明年还有没有机会,倒是难说了。
当然,故事不是从今天开始的。
中国入世后到2008年前,号称是出口外向型经济,其实是重商主义的现代翻版。以种种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由此产生了巨额的外贸逆差和外汇储备。这一阶段,经济增长虽然迅猛,但经济结构却是畸形的,为了出口,牺牲了国内民众的许多利益,甚至有人大言不惭地称之为“低人权优势”。内需不足是个伪问题。试想,如果一个人能卖出去许多东西,他必然有钱去买许多东西,一个国家也是同样。中国内需不振,是因为有很大部分外贸顺差被强制结汇成为了外储,没有落入百姓手中,反倒因要投放与外储等量的基础货币而造成了通货膨胀,推高了物价,加之另外一些制度性的障碍,削弱了国内的生产与消费,经济整体上严重依赖外需。
2008年爆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外需骤降,这本来是一个经济转型的好时机。只要充分解放国内市场,以中国的经济体量,尤其是人口数量,所能激发的活力不可想象。但是,出口一不给力,为了保持经济增速,马上就是四万亿的组合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起上,不要命地加杠杆,而且各级政府还赤膊上阵,亲自下场参与游戏。这样做的结果是进一步扭曲了经济结构,中国经济的重心从制造业转向了资本密集型行业,如基建、房地产、能源矿业等重工业和金融业。
投资的特征与消费不同,消费是不需要回报的,而投资是要求回报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巨量的资金,也就是需要巨量的回报。这是一个滚雪球的游戏,雪球越滚越大。但政府政策主导的投资与市场选择的投资不同,不以利润为出发点,不在乎效益。比如,许多支线机场和多数省份的高速都在亏损;铁总因投资负债几万亿,连利息都还不出;煤炭钢铁全行业亏损;有色金属惨淡经营;而国企整体利润都急剧下降。
没有利润,就意味着不可持续,要想兑现投资及其收益,就只能寅吃卯粮,拆东墙补西墙,或索性多印钞票剥夺穷人。总之,这样投资活动是财富的转移而不是财富的创造。财富的内部转移并不能解决危机,正如人不能扯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短暂的狂欢之后,资产回报率下降阻碍了进一步投资,坏账开始浮现。降息降准只能稍微延缓而不能改变资产恶化的大趋势。实体投资萎缩,资本在金融系统里空转,也就是开始进入庞氏格局的阶段。
如果央妈的货币政策是独立的,那么靠印新钱还旧债,局面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要命的是,央妈还没能把地球管起来,逐利的资本除了中国,还有别的国家可去,尤其是据说经济已复苏步入加息周期的美国。
于是,真正的拐点出现了。
2015年,最大的事件不是股灾,而是创纪录的资本外流,外储从近4万亿美元下滑到3.438万亿美元(2015年11月数据),而这还是在外贸持续高额顺差的情况下。仅仅从8月到11月四个月间,资本外流就达5000亿美元。
四万亿美元外储,曾经让人觉得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天文数字,这是中国经济三十多年发展最大的成果,是政府最大的资本,也是人民币的信用源泉。但信心一旦转向,原来四万亿并非坚不可摧。(信心确实比黄金还重要)潮水退去,中国将暴露在世界面前。
1.外储减少所带来的货币紧缩效果非货币政策所能对冲。
中国的货币投放是与外储挂钩的,每增加一美元外储,央行便投放等值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反之,外储减少,基础货币也会减少。比如11月外储减少872亿美元,意味着基础货币要减少5500亿元人民币,折算成M2相当于3万元左右。央行要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M2不但不能减少,还需要每个月增加1万亿以上,因此差额达到4万亿以上。央妈连续降息而实际利息仍然高企,某种程度上便是由于外储缩水带来的紧缩所致。
央行虽然可以通过降准或用其他方式投放基础货币。比如,现在央行的基础货币M1确实远大于外汇占款,但这是往人民币信用里注水。以前资本认为人民币的信用有美元背书,现在凭空印钞,更会打击资本的信心,加剧外流趋势。
2. 资本外流的大背景下,房地产难以回天。
这些年中国的房地产更多的是投资品而不是消费品。房地产投资兴旺,是因为投资人相信将有回报,或至少能够保值。炒房炒到后来,也就成了资本游戏,因此不要说撤资,只要新增资本不是加速进入,房地产的回报率就会下降,由此进一步减少新增资本,形成恶性循环。
如前所述,如果没有资本外流这种事,央妈印钱可以将游戏持续,但资本只要能够外流,你印得快,它就流得快,人民币资产的前途就愈发不妙。尤其房地产这种流动性差的资产,在资产恶化资本外流的大背景下,投机性的资本更是早早避而远之。不但所谓当初涌来炒房的国外热钱要走,国内的热钱冷钱一样要走。房价或许可以靠种种政策稳住一时,但房地产投资却难有起色。
3. 房地产不景气,政府收支将会恶化。
房地产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房地产不景气,政府收入将会锐减。这在一些地区已初见端倪。当然,这未必是件坏事。政府的钱少了,乱投资乱浪费乱补贴的情况也就少了,但政府理应承担的一些债务和社会责任等恐怕也会有问题。
4. 股市不会有大行情,债券有风险。
股市和房地产不同,流动性强,因此在央妈放水的情况下,可能会有短期的行情,但在资本外流的背景下,不会有大行情。没有多少人会傻到拼命撒币抬轿,帮人发财。
债券方面,数万亿地方债已展期,国企的债务也多是借新还旧,看起来短期内不会有大规模的违约,但零星的违约却不可避免。
5. 一带一路不过画饼充饥。
指望一带一路来解决产能过剩的危机,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如前所述,有效投资应当是有利润的投资,而只有真实的市场才能提供有效投资的信息。一带一路的诸多投资已经放出话来,看重的是政治效果,而非经济效益。所以,这其实和国内所谓投资拉动经济一样不可持续。
6. 资本管制只会恶化事态。
面对资本外流,最容易想到的办法就是资本管制,许进不许出。但资本管制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话,所有国家都会这样干了。而不论历史还是现实都可见,凡是实行资本管制的国家,其经济状况无不加剧恶化。许进不许出,那定然是没有进只有出。即使管制经常项目下进出口商的结售汇,人们也会想出种种办法来规避。
此外,资本管制不仅吓阻了外国投资,也吓阻了国内投资。资本管制是对财产权的严重侵犯(胜过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在财产权朝不保夕的情况下,谁还敢大规模投资?一家赌场如果有人赢了钱就掀桌子不许走,不但外面的人绝不敢来,就是赌场内部的人,又有几个敢放手去赌?
当然,如果实行严厉的资本管制,也就意味着所谓人民币国际化的种种努力,都是泡了汤。
虽然如此,照某国一贯的风格,不管不顾进行资本管制的风险仍相当大,还可能伴随着无节制的印钞,以及随之而来的高通胀。若此,经济固然雪上加霜,民间财富也将遭到洗劫。
7. 人民币或会急贬到位。
多害相权取其轻,比较而言,人民币短期内急贬到位,恐怕是最不坏的选择。一则至少可以提振出口;二则理论上可阻止资本外流;三则资产贬值到一定程度,总会贬出投资价值来。但问题是,什么是一贬到位,不是脑袋一拍就能想出来的。7、8、9或者10?如果不及投资者的预期或者超出了投资者的预期,都可能进一步打击信心,导致汇率下跌更深,加速资本外流。另外,中国企业也借了大量的美元债务,高达1-1.5万亿美元,如果人民币急贬,这些企业的资产负债立马恶化,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因此,2016年最重要的经济指标不是GDP,而是汇率。三十年一梦,潮水退去,真正的长周期才刚刚开始。
其实,事情也并不是那么无可救药。照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不良投资都是沉没成本,过去的让它过去就好。政府看得见的闲不住的手都放下,停止一切干预政策,减税放权,该破产的破产,该清算的清算,该去国有化的去国有化。肯定会有阵痛,GDP增速可能会降到0以下,失业可能会严重,但至少情况不会再恶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经济会重上正轨,这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机制所决定的。
责任编辑:崔有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