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深度 > 风险防范 > 正文

伊利老大的敌人

来源: 环渤海财经网综合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外资即将要掀起的巴氏奶大潮能冲击伊利到什么程度?

伊利4月24日公布了最新2014年年报,业绩上涨到544.36亿元,超过老对手蒙牛40个亿。今年伊利也不谦虚,号称要做到610亿。作为老大,只有领跑,才能保证好心态。当然,第一名的内在压力也无处不在。

首先,液态奶第一品牌之争,自《消费日曝》去年8月份报道出《乳业第一品牌特仑苏还是扛多久?》之后不久,特仑苏与金典之间彼此较劲意味更加明显,甚至打出了国门,广告打到了新西兰机场。

特仑苏并没有坐等金典超超,积极拓展国外奶源,寻找新的增长点,在特仑苏下面延伸出特仑苏全球精选。据市场人士观察,特仑苏全球精选产品在华东展开了攻势,促销有力度,市场挺火。特仑苏和金典之战,短期内会呈现胶着状态。这是蒙牛、伊利之争的关键,蒙牛必将用尽全力,众志成诚。

蒙牛的利润率看上去是伊利利润率的一半,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蒙牛的奶源供应商都是蒙牛人出来开的公司,现代牧业、圣牧高科和中鼎牧业等等,每一个都是求利润主体。这一点伊利不存在,它的自有牧场占比高于蒙牛。

其次,伊利在同蒙牛针尖对锋芒地全面角力的时候,真正的敌人可能正在成长。颠覆PC笔记本电脑的从来不是另一个笔记本电脑,而是移动端的ipad和手机,超越新浪微博人气的,也不是腾讯的微博,而是另一个物种微信。同样道理,伊利和蒙牛在常温奶上大战,一些暗处的敌人在悄悄地积蓄力量——这就是一股由外资背景潜伏的巴氏奶大潮。

当前,从养牛角度而言,市场上常温奶只有少数人赚钱。十年前满大街的一元一袋的低端常温奶已经很少见,原因是中小牛场、个体农户数量减少,供应奶量减少。这是养殖模式集中化之后结果,也倒逼着品牌商注重特仑苏和金典这些高端产品,它们不可能买高价原奶去做低价常温产品,伊利蒙牛也不可能把自有的牧场奶做低端品。

如此,已有的牛场如何赚钱?必然演进趋势是,未来有一天,巴氏杀菌奶会多于常温奶。而正是巴氏奶,被一些外资视为乳业升级过程中的大好机会。巴氏鲜奶售价高,更受消费者欢迎,它将随着冷链冷库物流系统的完善而更加普及,它还会与常温奶抢夺奶源,从奶源和品牌两方面动摇常温奶根基。

首先是KKR基金,号称是最懂中国牧业的一批人,有“华尔街野蛮人”之称,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KKR集团总部设在纽约,截至2014年6月30日,KKR集团管理的总资产达到980亿美元。2005年,KKR在中国香港建立办公室,迈出了进入亚洲市场的步伐。虽然KKR进入中国的时间称不上早,但KKR中国团队却是一支自1993年起便开始活跃在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拥有近20年本土投资经验的稳定团队。

KKR投资过现代牧业集团,正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内乳业低迷的时候,KKR抄底两轮投资,2009年6月15日对外宣布,以1.5亿美元持有现代牧业20%~40%股权。到了2013年5月8日,蒙牛乳业以现金31.75亿港元收购KKR和鼎辉所持现代牧业的20.44%和6.48%股权。2014年,KKR从现代牧业全部退出。

不过,这些钱并没有撤离中国乳业。从现代牧业获利后转向,KKR投资了当年蒙牛第一个万头牧场的设计建造者阿里斯蒂尔,最近,在山东已悄悄有3万多头奶牛。算下来,KKR投资一般是三年,做好了,投一块钱收回一块半。变现手法是卖给现代牧业或者其它大公司。

接下来是高盛。在乳业的生意模式很简单,围绕着蒙牛系投资,然后希望快速上市获利,比如投资富源乳业、中鼎牧业,投资策略很简单,钱进来,赚两倍,然后退出,退出对象也不用愁,一般最后是中粮接盘。最近投资案例是中鼎牧业孙国强,没有什么新意,在国内乳业的企图心也不够大,甚至比不上恒天然。在巴氏奶攻击常温奶之战中构不成力量。

恒天然在国内唐山市和山西省一个县城分别投资了两个牧场群,投资建完预计可有10万奶牛。与在本土新西兰优厚的养牛环境相比,在中国建牧场群,本身就是撒钱行为。过高的相对成本必然要求恒天然在接下来两三年内学习现代牧业,去做巴氏奶。以恒天然的品牌和实力,做巴氏奶将为成为伊利甚至国内所有乳业公司的强大竞争对手。

当然,恒天然的缺点是有眼光,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去执行,与黑石基金比起来,显得头脑不太清楚。黑石从美国第一大农业公司嘉吉那里拿到钱,联合印尼一家公司,在山东和内蒙建立澳亚牧场,表现出强大野心。嘉吉是一家私人公司,已经有百年历史,其投资不追求短期效益,不投机,看准了的事会慢慢做。而另一个印尼公司,在印尼也赚了很多钱,他们理念通过黑石,最终在澳亚得到执行。澳亚在国内牧场建设至少已经达40多亿,而且非常低调。

其产品已经从印尼、新加坡,北上至香港。下一步,只等时机合适进入大陆。黑石投资从来不讲过卖掉,也不讲什么时候上市,就是长远布局,未来想法是在中国做一个著名的品牌,从液态巴氏奶到奶酪、酸奶,都有可能。“野心非常大,不是一点点大。”一位专注中国乳业10多年的美籍华人告诉《消费日曝》。其首先突入的市场空档应该选在巴氏奶,这是以常温奶取胜的蒙牛和伊利软肋。伊利和蒙牛要处理好强势和短板之间取舍。

巴氏奶之于常温奶,虽然在营养上差别微乎其乎,但是消费者本能地更加相信巴氏奶新鲜和营养,这种消费观念根深蒂固,聪明的产商应该是适应它,而不是用驼鸟政策躲起来否认它。

最后,最该让伊利警惕的是澳亚背后嘉吉强大的研发投入,嘉吉从饲料、营养品等等都有超强的研发实力,并且积累了几十年,伊利作为立足千亿目标的公司,其研发上的投入虽然这几年在加大,但是纵观中外消费类千亿级别的公司,研发投资必须要占到年收入的3-5%才能持续,就这一点而言,伊利还有很多提升空间。

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地改变大而不强,才能真正地立足乳业五强,才能自信地去叹口气——真正的敌人从来都是自己。

责任编辑:崔有天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