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财经故事 > 正文

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

来源: 石家庄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

——听返乡农民工讲述建设家乡的故事

孟增民(前左)今年又新增了三个大棚的油桃,他希望创业成功后,能够带动更多人返乡创业、就业,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王乐深知创业不会一帆风顺,但他会靠着坚韧的毅力坚持下去的。图为王乐正在检查保鲜库,准备收应季蔬菜。

行唐县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金良和妻子一起收拾东西,为加工厂开工做准备。

“漂泊在外的人最终都想回家”

“我们收拾收拾东西,过两天,准备开始干活了。”1月22日,正值元宵节,行唐县西庄村村民金良并没有闲着。一大早,他和妻子就来到他们租用的厂房内,收拾东西,准备开工。

“不管在外挣多少钱,见过多少世面,漂泊在外的人最终都想回家。”30岁的金良说,高中没毕业,他就去井陉煤场打工了,在那里一干就是好几年。结婚后,妻子在行唐县城打工,两个人两地分居,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5年前,他们的女儿出生了,为了照顾孩子,妻子就回家住了,他还是四处打工。“那时候,我特别想回家,不想在外边漂着了。”

一边打工,金良也和妻子一起琢磨着,回家能干点什么。因为妻子在县城干的活儿就是给别人加工衣服的,所以对代加工多少也有点了解,加上身边也有朋友干这行的,他们也就琢磨着干服装代加工。

2015年10月,金良和妻子办理了营业执照,一家小型的代加工厂正式成立了。“政府对我们农民工返乡创业也非常支持,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我们也享受到了很多实惠。去年,我们如愿申请到了政府的贴息贷款,资金问题得到缓解。”金良说,政府的贴息贷款加上自己的积蓄,去年,他一口气购进了22台电子缝纫机,规范了流水作业。

“目前,我们有的20多名工人,一年下来,能加工完成20多万件围裙、罩衣,利润跟我们两个人外出打工相差不太多,但干这个我们能守着家,老人、孩子都能照顾到。”金良说,跟父辈相比,他们这一代农民工已经不再简单地满足于挣工资养家糊口了,他们更多的是想要改变身份——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甚至要带动乡亲致富。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渐成趋势。为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工作,今年1月份,我市下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农民工等返乡人员创业。其中包括,创办的小微企业推行“零收费”;返乡创业最高可获得10万元担保贷款;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服务;返乡创业人员享城镇住房保障;为返乡人员创业提供技术支撑;对符合条件的创业服务机构给予补贴等等优惠政策。

“回家乡开启创业之旅”

行唐县贾木村村东有一大片崭新的大棚,这里就是返乡创业农民工孟增民和弟弟孟增强合伙盖的草莓种植基地。

“在外打工并不容易。”这是很多老一辈农民工以多年打工的亲身经历总结出的经验之谈。“离乡打工的农民工只是城市里漂泊的过客,我们很难负担在城市里看病、养老、上学的费用,就只能把老人、小孩留在老家,从而造成了大范围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行唐县贾木村的孟增民说,他在外边打工20多年了,媳妇、孩子、父母都在家里,一年下来,只能和家人见上两三次面,觉得挺对不起家人的,可又没办法,得挣钱养家呀!

2013年春节,同样也在外边打工的孟增强与哥哥孟增民商量能不能回家创业。“我弟弟高中毕业后就去保定打工了,在保定顺平一家大棚种植基地干活,负责大棚蔬菜、水果的种植。”孟增民说,从1999年高中毕业到现在,10多年了,弟弟一直在保定那边干活,对大棚蔬菜、水果的种植技术可以说是非常熟悉了。“2013年春节回家,弟弟就提议我们一起回家创业,租种一些耕地,进行大棚种植。”

“说实话,我也不想再出去打工了,兄弟俩一拍即可,我们就回家乡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孟增民说,他们拿出了这些年在外打工的所有积蓄,再加上父母的一些积蓄,从村民手中租下了60多亩地,盖起了17个大棚。“第一年,我们所有大棚都种的草莓,肥料全部用牛粪,保证绿色、安全。做农业,靠的是良心,只有坚持绿色健康的道路,才能做大、做强。”

“2013年,大棚建成投入使用,2014年,我们就开始有收益了。去年,收益稳步增加,我们兄弟两个一人分到20多万元的盈利。今年,我们又引进了油桃,种了3个棚的油桃,想着逐步增加水果的种植品种。”孟增民说,眼下,草莓就要上市了,他们天天忙得跟打仗似的。“我们种植的草莓品种好,口感好,有非常多的回头客,草莓成熟季节都是供不应求。”

孟增民感慨地说,如今,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越来越多了,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也很支持。返乡之后,他和家人一起生活、创业,生活明显幸福了很多。“我们现在长期雇着10多个人,草莓成熟的时候,要雇上30多个人,我希望我们创业成功后,能够带动更多人返乡创业、就业,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据了解,近两年,行唐、元氏等地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数量比前几年明显增多。“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方面可以在家乡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避免‘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另一方面,还能够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形成‘一人带动多人就业’的积极局面。”元氏县就业服务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

元氏县北正乡鹿台村的西山上,一座座整齐的场房、干净有序的办公生活区、忙碌劳作的养殖工人,这是返乡创业农民工智彩彬开办的柴鸡生猪养殖场里的景象。

元氏县东张乡北岩村的智彩彬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了,先后干过餐饮、绿化、建筑等等,2014年,他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决定,那就是放弃干了多年的建筑行业,转而开始返乡干养殖。2015年3月,他在元氏县北正乡鹿台村的西山上租下800亩荒山,返乡创业之路也随即开启。

智彩彬性格非常豪爽,说起这两年来自己的创业经历,他说:“我就想趁自己还比较年轻,还能干得动,就多试试、多动动,希望能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也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

智彩彬在外打工多数时间接触的是建筑行业,和养殖业毫不沾边,缺少对养殖方面的经验和技术,真正做起来,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初期,由于不懂养殖技术,鸡仔的防疫没有把好关,他一下子赔了好几十万元,可他不气馁,顶着巨大压力,硬着头皮查资料、找专家,还报名参加了县就业服务局的创业培训班学习,并在实践中一点点地积累。他正是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把养殖事业越做越好。

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智彩彬已经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养殖经验,他的笔记本里记录了许多养殖日志。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要“扩大规模,扩大市场,创新进取,做大做强”,这是智彩彬的下一步创业口号和目标。

“今年,我想继续扩大投入,增加生猪存栏量。”智彩彬说,农民工返乡创业虽然有政府的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政策,但是创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也需要有不放弃的坚韧毅力。

“干什么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管创业多难都会坚持下去。”行唐县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王乐说,2014年,他结束在外打工的生活,投资200多万元在家乡建起一个保鲜库,储存应季的水果、蔬菜,之后,再慢慢销售。

“去年4月份,保鲜库建成,5月份,我开始收蒜薹、菜花。之后,又收了一些葡萄,收入还算可以,但也发现了很多问题。”王乐说,因为行唐本地的蒜薹种植量非常小,他只能去邯郸、保定收购,长途运输的颠簸,导致很多蔬菜受损,路上的消耗也不是个小数目。

“所以,我就想承包一部分耕地搞蒜薹种植,给本地的村民做示范,想办法调动本地的村民种植蒜薹,这样既减少路途颠簸的损失,也能提高村民的收入。”王乐说,除了要解决蔬菜运输的损耗问题,他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资金问题。“我这些年的积蓄都建保鲜库用了,要想租地或者扩大规模,资金问题必须解决。去年,政府对保鲜库建设有补贴,不知道今年有没有,我也再找相关部门问问。”

“创业不是那么容易的,慢慢来吧!”王乐感慨道。

“不可否认,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经过多年打拼历练,多数已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学到了必需的技能,掌握了一些市场信息,具备了创业的条件,加之新生代农民工的热情和坚忍,比他们的父辈更具冒险和创业精神,他们在对实现个人价值的要求方面也更为强烈。”行唐县就业服务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农民工返乡创业也为家乡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正月十五过后,大批农民工再次踏上打工之路。如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选择回到家乡,期望通过努力,在“家门口”创下一份事业,过上安稳的日子。近日,记者走访了几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听他们讲述如何从打工者转型成老板的故事和在创业路上经历的酸甜苦辣,看看他们的创业梦是如何实现的。

本报记者 祁鹏娜

通讯员 申卫霞 张春菊/文

本报记者 张晓峰/图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