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4月8日,一场以喧嚣与未来为主题的线下沙龙在北京举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陈昌凤在沙龙中表示,西方媒体在做小众化的努力,在我们这里就是核心意见领袖的内容创业模式,也是现在用户特别需求想要的。小众化信息要有深度、要有专业性,就是精准定位、精准服务。
以下为发言实录:
传统媒体向不传统进军
陈昌凤:听了老师们的真知灼见,学了很多东西,很受启发。我接着王鑫青年才俊讲到的一个话题来说一下我的思维。可能现在处在一个所谓“乱世”,其实乱世有一个很大的情况就是创新的机遇。
凯文·凯利在新媒体、新规则里专门说到了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创新,实际上是当一些东西不平衡的时候,如果一个东西处在一个平衡状态,就像传统媒体过去那种平衡状态,其实很难创新,一定要到不平衡状态时才会推动,有一些改变,从而引发整个机制的变化。
所以小自媒体看起来确实弱小,然而所谓蜂群会胜过狮子。十几年前凯文·凯利就提到过关于蜂群胜过狮子的说法。就像好莱坞,在这些年里因为很多小型的公司,原来不成气候,但因为一个一个主题或一个一个片子而临时性变成一小个群体,等到这段任务完成了,解体了又重新做另外一个东西,最后打造出若干个非常厉害的新的产业体。
我们整个思路可以再打碎一点,再去想重新组合、重合去做的事情。
要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这个命题就已经有一点问题了,我们把它二元化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合适了,也许在五年前这样说的时候可能是成立的,新和旧是有点界限的,但现在界限关系是很模糊的。
先说英美发达国家的现状,如果放在五年前,传统媒体真的很传统,《纽约时报》大楼都抵押出去了,但从来没有停下来要创新,在抵押出去的同时还在投资,创新的东西。到了去年的时候,在美国媒体又有了规律、又有了规则,那个乱象开始改变了。
到去年底的时候,当哈佛大学尼曼中心让一些著名的媒体人、专家去总结的时候,他们发现总结下来好像2015年的时候很明显,传统媒体又进入了一个有序状态,传统媒体又活起来了,实际上是打破旧和新的界限了。
一个旧的媒体,你上了它的移动终端,比如《纽约时报》的房地产移动终端,进入了LBS,登陆以后,在一个小区要买房或租房,只要登陆,在核心著名区域里面全都有数据,你在这个小区登陆以后,马上跳出来这个房子有多少套,卖掉多少套,租掉多少套,平均价格是多少,给你一个非常好的服务。
类似于这样的东西就是传统媒体做的。华尔街金融类信息火起来了,用起来了,利用LBS进入某一个金融机构,给你推送的是这家金融机构做什么,你现在要去理财,告诉你他的理财项目有多少是亏的,有哪些是活跃的。可能我们的信息把它的作用发挥起来。从发展情况来说,传统和现代之间没有区隔。
说一下国内的现状,“两会”之后我们总结了关于“两会”期间视听类传播的情况。比如央视网把最好的无人机都租来了,无人机用了,VR机用了,一个新闻里面“雪崩式”的做法很普遍,一个报道有空中、室内360度的,还有原来报道习近平主席(参配、图片、询价) 的,全部都有,信息量很丰富,不能说归在哪一个里面。包括央广做的移动终端,一边推送新闻,一边弹幕新闻就推,让用户非常黏着。
什么样的信息在这种现状下发生作用和影响呢?头条新闻做的一个微客,所谓微客就是在上面花一小时时间讲他们的东西。微客里面有几张PPT,其中一张就讲通过他们的数据挖掘,2015年什么样的信息最吸引人,排在第一的是服务性强的,比如广州给家长推送孩子就学的区间,各种服务性的联系方式,相当于平均数的30倍的阅读量,就是服务性强的,还有趣味性的,这跟我们传统新闻价值也是很像的,还有本地性的,这些信息最受欢迎。这些现状给我们一些启发。
即使是原来最不愁嫁的央视电视台这样的也在想办法,也在往新的平台上去做。像头条新闻总结的那几条最受欢迎的信息,并没有超出我们传播的规律,还是原来的规律。所以新和旧没有界限,传播规律也没有界限,这是现状的问题。
小众化是媒体人战胜机器的唯一途径
第一,这些年西方媒体在做小众化的努力,这种小众化做得非常快速。
大概2013年的时候,某邮报成立专门的像博客频道式的组织,15个人,专门做政策解读的,核心就是我们现在内容创业的核心,就是所谓核心意见领袖的模式。就一个人很出名,在政策解读方面很有想法,以他的眼光、风格专门写这个。
我当时观察了两个月,抓取的数据是每天差不多推送13-15篇关于政策类的解读。后来某邮报卖掉了报纸,但是把这块留下来了,因为认为这就是他们的前景,他们可以做。
《纽约时报》有专门做华尔街新闻的一个频道,有一个数据新闻专门做预测政治的,就是专门只做小众化、专业性。一个政策预测的新闻,高峰期给《纽约时报》带来了20%的流量,从2013年开始《纽约时报》的网络购买收入超过了流量收入。
ESPN打造年轻人喜欢文化体育类的专业频道,就是网上打造的,请了4个很会写的明星,专门带一个团队去做。我当时总结为“个人化专业网站的崛起”,在我们现在就是核心意见领袖的创业模式,这种小众化是非常明显的,也是现在用户特别需求的时代用户特别想要的。
小众化其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实际上要专业性,蜻蜓点水式的东西不能够满足大家需求的,需要专业性深入地解读。去年“纽约客”新媒体上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是达到2.5万字长度的东西,是讲宗教的,但不只是在论述宗教的高深理论,是宗教几乎跟各种人都能联系起来,因为宗教的派别跟很多人相关,有些相关的人是名人,跟很多粉丝相关。
一个信息带来的关系,信息和信息的关系、信息和人的关系,全部在里面,于是这个深度就出来了,这种深度就引发了很多点击和大家的评论。因此小众化信息要有深度、要有专业性,就是精准定位、精准服务。
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只有真的用人的智力和能量才能发挥出来的作用和影响。现在机器人写作很容易,财经类的东西美联社原来只是发几百篇,去年底每个月发2500篇,都是机器人写的,现在朝1.5万篇发展,但人的能力在哪儿?小众化里面最核心的还是专业性,还是我们的能量,比如我写出来的东西就是我的特点,就是对长安汽车的解读。
在这个专业性里面,特别是汽车,我以前不太关注汽车,对于汽车品牌之类都不知道,买车时都要问懂汽车的权威人士,买车不像买衣服衣服,你推荐一下我就买了,汽车是我们深思熟虑了才去买的。
我有一个朋友是做关于汽车的杂志,是要做深度的东西,要让人觉得这个东西是一个权威。所以汽车跟其他自媒体还不一样,应该是有深度、有专业性的。
自媒体的核心是更好连接人与信息
现在的信息到底是用什么模式来吸引大家的?要用众筹式。
上上周中央网信办做了一个活动,让我去主持了一场嘉宾演讲,其中有张春林,他也创业了,张春林当时讲了一个事情,说现在自媒体20%的内容是大V们或专业人士所提供的,这些东西是有深度的,但是可能会大同小异,比如您是一个名人,好几家约了你写,你也同时给大家分发,没有很大的区别。
他说真的带来流量的是80%,那个80%是众筹式的,是大家提供的,是五颜六色的,不是同一种东西,不是同一类精英人士写的。他说他们有一个调查能够证明这一点。这个也恰恰证明了现在所谓自媒体时代其实最核心的还是参与式、分享式。
所谓1.0和2.0最大的区别,2.0带来的三个特征:个人化的信息、互动式的模式、分享的传播效果。现在我们看起来自媒体、社交媒体是2.0时代的产品,但大多数都还停留在1.0式的张贴,并没有真的带来互动、带来分享、带来参与,这种众筹式恰恰带来了参与。
这种参与也有一些新的做法,某邮报去年做了一种新的改革,用Uber模式做众筹的信息,第一,把信息采集的任务都打成各种碎片化,可以独立完成,这种碎片化的就由用户自己去承包,你去认领。认领之后,怎么能够确认你的质量呢?除了有专家评价之外,更多是用户评价,就像Uber的模式,点击量多,给你五星的多,就变成了一个优质的专车,就把最好的内容、最需要的主题以后就包给你做。现在做了这个之后,减少很多专业人手,实际上它的成本是大大降低的,它的效率大大提高。
行动式的信息,就是参与式、互动化,甚至于在策划一个事件,而不是策划一起新闻。《洛杉矶时报》去年网站效果非常好,现在美国传统媒体开始挖所谓新媒体的人回流到传统媒体来了。
比如他们最近挖了一个“石英网”的媒体主编到《洛杉矶时报》,去年给他做了三组重要的产品,绝对给《洛杉矶时报》网带来了非常大的流量,其中一个是做加利福尼亚州一个破旧的小城市如何衰落下去的,衰落的过程他们都去参与,并且发动大家怎么把它再重新打造成新的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最后变成了一个复兴经济的活动,恰恰整个美国都需要,变成在美国就很有影响。他们去年提倡的这些东西让我们深入介入到这些信息里去,信息不只是传播,而变成一种行动。
另外这种行动可能包括打造榜单的事情,去年互联网时代打造网红排名棒,现在这些网红越来越红了,像Papi酱,现在一年两亿的营收,就一个小女孩。这些都不可小觑,最终把信息跟人、信息跟社会的关系给做出来了,最终还是打造一种关系。
我们如果把关系找好了,找到真正的关系,在这个信息和事物之间建立连接点,那么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传播。
责任编辑:崔有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