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品味 > 时尚生活 > 正文

她要建100座博物馆,抢救濒临失传的中国手工艺

来源: 《中国慈善家》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夏华痛心曾让自己在国际上“挺直腰杆”的中国手工技艺正在消失,她要与时间赛跑,用商业的手法,把这些传统的手工艺术之美保存下来。

夏华依文集团董事长

白色吉普车开进山里,停在贵州省兴仁县“中国手工坊·苗坊”的院子里。人们渐渐兴奋起来,照相机开始咔咔作响。

群山静默,模特们缓缓走出。鲜活的纹样中,百蝶翩跹,鹦鹉织锦,在复古立体的服饰剪裁上跃然,生动。

展示这些银饰绣衣的,是一群身价不菲的企业家,观众则是衣服纹饰的创造者——一群当地的苗族绣娘。

头一回,她们以看秀的方式,欣赏自己的手工创作。

“这是她们应该享受的荣耀。”夏华身着一袭宝蓝色服饰亮相,她对自己打造的这场秀很满意。对于都市里的企业家而言,很少有机会真正走进大山,感受一件华服中蕴含的手工之美。

“只有在面对这群绣娘和大山时,才会意识到这里是她们创造力的来源,这里有她们自己的日子。她们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

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些民族服饰的手工之美,夏华已经探索了十余年。她刚刚想好了故事的开头,接下来,她想发动更多人,一起参与到这场中国美学生活的书写与创造中来。

北京园博园依文城堡里,少数民族刺绣工艺及服饰融合了传统与时尚

五千年的美学底气

夏华第一次意识到要把中国美学的故事讲出来,是在2000年。那一年,她首次受邀参加一个全球奢侈品论坛。作为中国品牌代表,又做过大学老师,她对自己的演讲充满信心。

听了几位嘉宾的发言之后,夏华懵了。

演讲都由几组照片开始,“这是我的爷爷,这是我爷爷的爷爷⋯⋯”每位演讲嘉宾的家族史,就是品牌延续数百年的发展史。从大学辞职创业,夏华一手创办的服装品牌“依文”尚不足十年。

临上场前,她灵光一闪,让助理在PPT前加一页,写上一个五,三个零。

5000这个数字出现在屏幕时,台下一片哗然。

“中国没有五千年的企业和品牌,但是我特别想说,中国有值得我们骄傲的五千年文化和美学的支撑,让我能够来这里,跟大家进行一次平等的对话。”

从经典名著《红楼梦》里,雪水泡茶的文雅精致,到明清家具设计中,对《黄帝内经》养生原理的理解与呈现,夏华侃侃而谈。她像是瞬间打通了对民族美学认识的任督二脉,让台下众多欧洲古老奢侈品家族的代表,对中国文化和美学感到震撼。

“平等,是因为有这样五千年一直没有断掉的文化,才让我们有这样的底气。”夏华对《中国慈善家》回忆起那一幕,眼神仍然发亮,“所以那一刻我就知道,一个中国品牌的根在哪里,它的价值支撑在哪里。”

从那天起,夏华知道自己做企业的故事需要另起一行,不再是一个民营女企业家如何白手起家,而是如何用商业的手法,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和美学,传播到世界。


依文中国手工坊展厅

深山寻美

手工虽美,采集不易。

很早之前,夏华就将自己一手打造的“依文”集团日常事务交给职业经理人,而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品牌创新上。她带着设计师团队,一次次走进大山,寻找民族手工艺术的传承人。

山路难行,很多地方不通车,需要走上大半天,才能叩开深山里绣娘的家门。

有一次她带着女儿进山,一扭头女儿不见了。女儿尚小,夏华紧张坏了,挨家挨户地找,最后,推开一户人家的大门,她看见女儿正跟一位少数民族大娘,连说带比划,聊得正酣。

原来,女儿被绣娘身上美丽的服饰吸引,不知不觉跟着回了家。

十年下来,夏华访遍了西南的大山,认识了苗族、彝族、布依族等众多村寨的绣娘。不同的民族,手工艺方式也不同,不仔细研究,外行根本看不出来。光是苗族刺绣的技法就有十几种,平绣、挑花、打籽绣、破线绣⋯⋯而苗绣、侗绣、布依绣、彝绣的区别在哪儿,“就得一个个去了解,一个个去走访。”

不光绣法多样,绣娘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赋予了绣品独特的创造力。布依族“独臂绣娘”梁忠美从小跟着母亲学刺绣,一次在家刺绣时,忽然一只硕大的蝴蝶飞来,停在她的面前,她被蝴蝶的美丽震惊,对视良久。

在布依族传说里,蝴蝶是神物,是自然的精灵,梁忠美认为这是神灵的恩赐,于是飞针走线,将这只蝴蝶栩栩如生地绣了出来。

“如此精湛的手工艺术,如何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夏华憋着一股劲儿,开始思考。

她带着绣娘们走出国门,在伦敦、巴黎举办大型展览,并邀请了欧洲很多时尚界一线设计师前来看展。在伦敦,设计师们被绣娘们的重工绣震撼了。一幅作品上,细线勾画着上百个小人,形态迥异,栩栩如生。一位皇家美术学院的院长,停驻在一位绣娘的作品前,深深鞠了一躬。

有人惊讶地问夏华,“Ms. Xia,我很想知道这个作者在哪里读的美学?我们努力了很多年,就是想让设计跟自然之间如此和谐。”

夏华哭笑不得,“这位大娘,别说在哪里学的美学,她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但是这就是中国人的创造力。她天生就有这样的创造力,这样的创造力源于生活。”

与时间赛跑

对中国传统技艺之美的发掘,让夏华和她的服装品牌在国际上扬眉吐气,“依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巴黎、米兰时装周上。

但回到山里,夏华却看到一个令人痛心的现状:很多手工精湛的绣娘,为求生计,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区的村寨,卖矿泉水和瓜子。

夏华非常惋惜,她可以在欧洲办展,让世界惊叹中国手工艺术之美,但是她却没有办法让这些手工艺人,“能够有尊严地,过上她们应该过的日子。”

她甚至产生一种无力感,“随着绣娘们不干了,甚至很多老人家的老去,很多绣种都会失传。”她看到有考古学家花大力气恢复汉代织锦技术,“从古墓里弄出来,再去研究,弄纹样”,但是这些少数民族绣种没有文字,没有记载,“我们想要恢复都很难。”

夏华下了狠心,她要跟现代文明的发展赛跑。

在北京园博园,依文有一座漂亮的城堡。夏华曾把绣娘们请到城堡里工作,但她们最终还是离开了。“她们无法呆在这些地方,那里毕竟不是她的日子和生活。这些手工艺之所以存在,可以一代代传下去,就是因为绣娘们在她们的日子中创造了美学,而不是背井离乡去打工。”

走了些弯路,夏华找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她决心在当地建起一座座手工博物馆,让绣娘们能够在自己的家门口,继续自己的生活,养鸭、喂猪、看孩子,同时能够用手艺来养活自己。


依文中国手工坊展厅

2015年11月,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的刘氏庄园和兴仁县的鲤鱼坝,中国手工坊·爱坊及苗坊先后开馆。前者主要展示少数民族婚俗服饰,后者则集中展示苗族刺绣的手工技艺。

“博物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可以展示这些绣娘之前的作品,也可以让设计师在那里跟绣娘创造新的作品。”夏华还希望能打造出一个个博物馆村落,“每一个家庭,都可以变成一个小型博物馆。”

为了唤起更多企业家对“匠人精神”的理解和敬畏,夏华在十年考察的线路上,精心打造了一条“依文手工艺术之旅”。

村寨里没有饭馆,夏华付钱,绣娘们每人做一道拿手菜,取一坛自酿的酒。长桌宴上,篝火燃起,绣娘们唱起了当地的山歌。

“去的企业家,有的喝得都流了眼泪,说太美了。”夏华说。

未来,夏华准备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打造上百座手工博物馆。她打算用消费众筹的方式,让更多企业家参与进来。在目前与京东合作的布依族手工博物馆众筹计划中,不同额度的筹款可获得等值的“独臂绣娘”梁忠美刺绣作品一幅;超过五万元的筹款者,还可以将名字刻进博物馆的感恩堂中,并获得相应的旅游体验,参观自己参与建设的博物馆。

“我这是公益的心,商业的手法。”夏华不习惯把自己做的事情说成是公益,她喜欢对别人说,“我在做一件有趣的事情,你愿不愿意一起参与进来。”

对于大山里的绣娘,她反对直接的捐助,而是强调“用价值换取价值”。每当有企业家走进绣娘家中,看到一件精致的绣衣,忍不住高价买走时,夏华会告诉绣娘,“这是你应得的。”

依文中国手工坊展厅

建立生态系统

十年里,夏华一手打造的依文中国手工坊共采集了数千个绣娘的数据,绣娘们生活的村落、绣龄、技法、水准、纹样,都被整理、保存在数据库里,提供给设计师。

目前,已经有大批设计师通过在当地博物馆驻扎,设计出很多现代、时尚的服饰。接下来,夏华会推出两条产品线:“小苗裙”、“小绣片”。它们来自设计师与绣娘的合作,几百块钱就可以买到,带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

夏华计划接下来撬动全球的设计师力量,跟绣娘一起,把中国时尚变成全球都市街头的时尚,“也许在巴黎、米兰,人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作品。”

她设想通过与智能终端连接,未来让更多年轻人以更适合的价格,在日常的穿着上可以感受到手工的温度与故事。比如一件带刺绣的T恤,用手机一扫,就可以知道是哪个绣娘绣的。

夏华不在乎自己能否在这样的作品里盈利,她酝酿着建立一个生态系统,让每一个绣娘在这里面赚到钱,每一个制造商在里面赚到钱。“当这个平台能够激活一端的制造商,同时有很多创意,能激活设计师们和绣娘在这里赚到钱,未来就是永不停歇的。”

在这个系统中,少数民族绣娘足不出户,在家就可以创作作品,经由与设计师合作,作品受到更多人的欢迎。通过互联网,有源源不断的订单,“每个绣娘都有活儿干”。更重要的是,绣娘们绣一件大衣就可以赚几百块钱,吸引外出打工的孩子们重新回到村寨学习这门传统技艺。

“夏华推动少数民族服装和技艺的保护,不仅仅符合社会企业,”一位慈善领域的学者认为,“这更是一种战略性慈善。她看到了中国服装行业的文化积淀和源头在哪里,通过可持续性的保护模式实现保护和发掘,为服装行业以及自己创办的企业提供活水源头。这就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正是战略性慈善的核心要求。”

2014年,夏华登上内克岛,访问具有传奇色彩的英国企业家理查德·布兰森,那次交流带给她极为强烈的冲击。布兰森让西服革履、严肃谨慎的中国企业家们跳进泳池,一边游泳,一边讨论关于战争、环保的话题。

伊拉克战争中,布兰森曾带着维珍航空的飞行队,透过联合国谈判,解救了300多位被扣押的人质。相较之下,夏华觉得中国企业家做公益常常太严肃了。

“我们不再去向世界宣告,我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她说,“你会发现,未来每一个人都开始做了不起的事情,只要你能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责任编辑:郝杰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