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聚集在表演者的身上
本报记者 张宁/文 赵杰/图
闻闻枣花香,尝尝生态蜜。6月2日,赞皇县第五届“枣花·蜜·蜂”旅游文化节开幕,众多省会市民前往,同时,河北省首家蜜蜂博物馆也于当日开馆,在南清河乡永丰村外,这个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它为所有参观者展示着蜜蜂的奥秘和神奇。
1
天生的授粉专家
“蜜蜂的婚礼与葬礼为何同时举行?”“圆圈舞和8字舞有什么奇妙的含义?”……6月2日上午,500多名市民先后赶到赞皇县南清河乡永丰村,走进河北首家蜜蜂博物馆——中国蜜蜂博物馆(河北馆)参观。
记者看到,在博物馆一层,市民进行了摇蜜、取浆及蜂蜡制作的互动体验。博物馆二层,则是关于蜜蜂起源、种类、分布、家族、社会分工以及蜜蜂的交配、舞蹈、筑巢等探秘。
说到蜜蜂,很多人想起的是甘甜的蜂蜜,而在博物馆的展示中,蜜蜂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是自然界无可替代的授粉专家。
讲解员拿着一款蜜蜂模型解释道,蜜蜂的身体构造高度适应采集花粉和花蜜。蜜蜂身上和腿上分叉的绒毛很容易黏附花粉,在花朵间飞来飞去的时候,无意间给植物完成了授粉。
而在采集花粉的过程中,蜂群形成了食物的专一性和采集同一种花蜜的偏好,所以不用担心梨树的花粉落在苹果上,也因此市面上会出现“枣花蜜”“洋槐蜜”的不同分类。
利用这个特点,养蜂人可以“指挥”蜜蜂向特定花朵授粉。比如需要蜜蜂给枣树授粉,人们就取枣花碾碎,与糖浆混合,奖励给蜂箱里的蜜蜂。当它们吃到“枣花香”的糖浆,就会积极地寻找枣花采蜜、传粉。
2
45万亩枣花惹蜂醉
据了解,赞皇县有45万亩枣园,每逢枣花盛开季节,小蜜蜂们就会在枣林间飞舞,采集花蜜。参观完博物馆,记者跟随市民,前往阳泽乡附近的枣林,近距离观察蜜蜂是如何产蜜。
在山间一处养蜂箱前,养蜂人张英军被大家团团围住。张英军用手轻轻捏住一只蜜蜂展示给大家时,众人着实吓了一大跳。张英军称,他手中的蜜蜂没有“鼻子”,是一只雄蜂,根本不会蜇到人的。
随后,他又讲解起蜜蜂是如何酿蜜。“大家觉得是不是蜜蜂采到的花粉就是蜂蜜?”张英军开玩笑说,他解释蜜蜂的“嘴巴”像一根吸管可以伸进花心,将花蜜吸满蜜囊后带回来“吐”在巢房里。
随后一批充当内勤蜂的年轻蜜蜂会通过自身不停地加工,将这些花蜜中的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随着蜜蜂扇动翅膀,蜂蜜内的水分蒸发,更易保存。
看着蜂箱内密密麻麻的蜜蜂,今年60岁的王荣显得很感兴趣,她今天才知道蜂蜜生产起来很复杂,而且工蜂的寿命只有几个月,如今还能近距离观察蜜蜂,她认为此次活动举办得很有意义。
3
小蜜蜂带村庄致富
“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又带百花香。”南宋诗人杨万里曾这样描述小蜜蜂。当市民在枣花香中欣赏风景时,记者看到一名阿姨正将一排排蜂窝放回蜂箱,上前一问才知道,她是赞皇县养蜂协会的会长陈秀英,而蜜蜂博物馆就是在她操持下建立起来的。
陈秀英说,在她老家南潘村,养蜂是人人都会的手艺,后来因为周期长,不赚钱,不少人都出去打工了,用她的话说这样“赚钱快”。可她执拗地在老家养起蜜蜂。
养蜂的过程听起来很简单,学习、养殖、拓销路、成立品牌,再到如今合作社生产,但这30多年的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现今,蜂蜜有了销路,她开始带着村民一起发家致富。实行“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全县11个乡镇,96个村的1260个养蜂户,共养蜜蜂5万箱,而蜂农的年收入达到3至7万元。而在这1260户中,有一大半是走不出山村的贫困户。
“咱们不经常说勤劳的小蜜蜂吗,勤劳的小蜜蜂带着勤劳的人们一起发家致富。”陈秀英笑着说,现在蜂蜜有销路,筹建“蜜蜂博物馆”是为宣传蜜蜂文化的第一步,接下来她还想让市区的人们也能亲自采蜜,发展村里的旅游。
小链接
此次赞皇县第五届“枣花·蜜·蜂”旅游文化节将持续到6月17日,历时半个月,如果大家对蜜蜂如何授粉、产蜜好奇,或想去山间感受枣花香,不妨抽时间去看看。
乘车路线:红旗大街-赵赞线赞皇县城-沿京赞公路南行-中国蜜蜂博物馆(河北馆)-继续沿京赞公路南行4公里石碑道口右转进入枣林
此外,由于枣林内水泥路较为狭窄,无法通行大巴车,市民可选择自驾,或乘坐中巴车前往。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