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品味 > 娱体 > 娱乐 > 正文

电影要文艺 还是要商业?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韩浩月/文

在刚结束的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本届电影节的两个奖项评选,金爵奖和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都把最佳影片给了文艺片,金爵奖的最佳电影是《德兰》,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最受关注的电影是《盛先生的花儿》。

之所以说这个现象有意思,是对比着各大电影公司在电影节发布的新片片单来看的。电影公司以“XX之夜”为名,发布了多达200余部未来两年将要投拍的新片,这些新片绝大多数都是商业电影。

电影公司的新片庞大阵容,引来了嘲讽的声音。有人觉得这份片单有不小的吹牛成分,有些电影不可能在短期内拍出来,抛出片单,不过是在向资本抛媚眼。也有人认为,电影公司的功利心,通过片单展现无余,大家都想着拍片赚钱,已经少有人为电影的未来考虑了。

电影的未来是什么?这在当下如火如荼的市场环境下,是个严肃的问题,但大家都很少去触碰它,就算谈及电影的未来,也多是浅尝辄止。对于当下电影市场的乱象,不是没有批评的声音,但批评之后,电影仍然会被巨大的资本力量裹挟前行。

资本要借助商业片实现盈利,以及通过制作电影的手段,来满足在证券市场上的“丰收”。市场也仿佛更欢迎商业片,文艺片的一次次遇冷,寒了创作者的心,不乏有优秀导演眼睛一闭,降低质量标准,投入了商业制作的怀抱。观众倒是对文艺片格外关心,可惜关心的不占消费主流,无法用脚投票,让文艺电影拥有一个不难堪的票房收入。

在电影业内,从业者也是有文艺情怀的。比如,李安现身的场合,就有无数“朝圣者”前往膜拜、聆听,不少人还在朋友圈假装单独见到了李安,感慨李安的高瞻远瞩,表白对李安观点的认同。实际上,李安在上影节论坛上说的那番话,比如好作品要“细火慢炖”,不要做“速食面”,“耐心一点”,这些都是常识,是做出好电影的基本要求。

回想过去一两年的时间里,不乏优质的文艺片,《烈日灼心》、《刺客聂隐娘》、《山河故人》、《闯入者》、《一个勺子》等等,排列起来,仍然是一串不短的名单,正是这份名单,在捍卫着华语电影的尊严,在商业片独占市场的环境下,昭示着电影的另一种存在和另一种发展可能,也让观众相信,无论电影市场的喧嚣到了何种程度,总还是有坚持不妥协的从业者,在按照自己的审美意愿来创作。

在未来的一两年,如果状况真如上影节发布的200余部片单所展示的那样,几乎没几部像样的文艺片可期待,那真是让人担忧。为什么没有电影公司,在宣传自己超凡的商业片制作能力的同时,也宣布几部文艺片制作计划,来强调自己公司的制作品格与格调?不愿意把文艺片列入自己的片单阵容,恐怕还是担心资本的冷眼吧。在要文艺还是要商业这个选择中,电影公司毅然抛弃了前者。

文艺与商业,本来不是一个对立体,也不应该是一个选择题。之所以出现对立的姿态,以及到了需要选择的地步,是因为国产电影没有解决文本上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没法依靠优质的剧本来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没法利用良好的商业环境来推动具有创作前瞻性的作品成为话题电影,没法在商业片里融入坚硬的文艺内核,没法在掏了观众钱包的同时也对观众的观影趣味进行有力的引导……电影的创作在整体上是混沌的、混乱的、没有目标和方向的,这样的创作状态逼迫着人反思:究竟什么时候电影从创作到市场能走上正轨?

一切由市场来决定,这样的观点有成立的理由,但不应该是左右电影创作的全部。在肯定市场对电影发展的帮助的同时,也要从源头来审视电影的未来,如果不能以创作高度来引领市场,以长远目标来平撇掉浮躁与泡沫,那么当热度过后,迎来的将是长久的冷寂。希望能有更多人摆脱商业与市场的裹挟,勇敢地在文艺与商业之间,选择前者。如果能找到文艺片的商业之道,那更是再完美不过。

责任编辑:郝杰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