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财经观察 > 正文

感知中国经济的“微变”

来源: 上海证券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也是渐进的。

时至年中,记者在实地调研和梳理中国经济各层面信息后,察觉到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微妙”变化。虽然有些变化还并不明显,但这“一小步”又“一小步”的“微变”,正为新一轮发展积蓄能量。

对于投资者,“当下不要纠结于经济增长是6.5%还是6.6%,因为短期内不可能有太大变化。应该潜心研究产业、公司变迁,把投资重心放在寻找下一个黑马公司上。”一位资深私募投资人对上证报记者说。

投资心态“微变”:楼市不再虹吸

中国经济“微变”,首先反映出来的是“投资心态”的变化,即挥别“投资增长论”,其集中体现在人们对楼市投资心态的变化上。

在4万亿元投资之后,各方认识到,投资不再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万能钥匙。从此,政府不再一味地增加投资,开发商开始“收缩战线”,普通投资者买房也回归理性。

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与前几年的“炒房”思维不同,如今普通投资者和一般购房人,对房产投资极为谨慎,在“买与不买”之间要反复思量。这种心态的变化,正是中国楼市回归理性和去库存艰巨性的根本所在。

曾几何时,房子是中国大众投资的首选。楼市投资的虹吸效应,让许多经济学家感到担忧,有的学者甚至发出了“别让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的声音。

但如今,房地产业正表现出“冷热不均”的两面性。即使是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也有“冷”的另一面,只是“微变”之下难于察觉罢了。

戏剧性的是,今年突如其来的“地王潮”,不但没有扭转地产投资的“微变”心态,相反引来了一片“声讨”,地方政府也对“地王”及时出手。

“个别城市楼市过热,吸引了太多人的注意力,这不利于去库存,地方政府及时出手抑制理所当然。”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珏林对上证报记者说,房子已经不再是投资首选品,这是大势所趋。

记者还了解到,自2013年以来,无论是银行信贷,还是信托公司,甚至民间融资机构,都开始对房地产项目“收缩战线”。专注于地产私募的苏先生告诉记者,目前除了一线或二线城市的地产项目外,“其他项目都已免谈好几年啦。”

原本投资楼市的资金也开始向其他领域转移。一些先知先觉的房地产企业在谋求转型,有的房企索性利用资金优势,成立风投基金,试图分享新兴产业一杯羹。

还有一个“微变”更有冲击力。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平新乔的最新研究,随着楼市转稳,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进入周期性缩水。上海、北京、海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的地产相关税收已超过土地出让金比例。

地方财政构成悄然变化,或许是中国城市告别“土地财政”的先兆。这无疑有利于中国经济从根本上改变“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向靠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发展。

调控政策“微变”:

近四成文件侧重供给侧

如果说,投资心态变化,是中国经济“微变”的A面;那么,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变,则是中国经济“微变”的B面。

“中国房地产是在调控中长大的,相关调控文件有上百个,但近两年中央有关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文件几乎为零。”阳光100常务副总裁范小冲告诉记者,这种微变是一种提升。“市场分化,很难找到‘一刀切’的调控政策,所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工必然细化。由此,中央政府也可以把更多精力用于供给侧改革。”

记者梳理今年国务院发布的文件发现,截至5月底,已经下发各类文件102件,其中有38份文件是侧重于简政放权、去产能、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改造的。这表明,宏观调控政策,正告别以往单纯用“促投资”来帮助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供给侧改革”。

7月6日,有关医改的又一份重磅文件《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浮出水面。作为去年出台的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姐妹篇,此意见旨在通过改革,逐步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医疗卫生特点的医药价格管理体系。

供给侧改革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记者注意到,近期发改委负责人密集离京调研,实地考察改革成效,意在为继续深化改革储备“弹药”。

而且,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今年下半年的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包括国企改革、重点行业改革、激发非公经济活力、投融资体制改革、价格改革、军民融合等方面都将有实质性动作。

产业结构“微变”:

创新企业“百舸争流”

调控思路和投资心态微变之下,是驱动中国经济的原动力转换。部分数据显示,中国新经济初露锋芒。虽然这些数据不那么“重磅”,但却是中国经济“微变”中最充满想象空间的C面。

在近日一场发布会上,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告诉记者,全社会用电量的变化显示,中国经济的用电结构正不断优化。

“前5个月,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合计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影响度达到85.1%,远高于二产的9.6%。数据的变化,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效果继续显现。”李朴民说,在三产用电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用电增长14.3%,商业、住宿和餐饮业用电增长7.6%,金融、房地产、商务及居民服务业用电增长10.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萌发出勃勃生机。

置身于创业大潮和战略新兴产业公司之中,这种感觉会更强烈。

兰亭数字COO庄继顺告诉上证报记者,今年各路投资者对VR和网络直播的热情极高,好的投资项目“不差钱”。

“去年我们做了几场VR直播,包括李宇春的演唱会等,让很多投资者看到巨大的市场需求,投资热情也从火爆到爆棚。”

不仅仅是VR和视频直播,记者切身感受到,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也是风起云涌。记者采访中遇到的柔宇科技、大疆无人机、华大基因等很多企业,都是世界级的“独角兽”公司,产业前景极具想象空间。另外,从上市公司半年报也能看出中国产业结构的“微变”:新能源汽车、TMT等产业公司的业绩增长正在持续发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铁、核电之后,中国第三、第四、第五张名片正呼之欲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大型运输机运2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919大飞机、ARJ21中型客机、超级计算机……每一件都是“国之重器”。

在高铁、核电之后,这些比房地产更有技术含金量的“新国货”崛起,无疑将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微变”基因:

人口质量红利进入释放周期

“16年前,我与几个朋友创办了华大基因公司,它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公司。去年10月份我又创办了第二家企业——碳元科技,致力于用人工智能的算法,管理你的数字化生命。”原华大基因CEO王俊告诉记者,基因的跨度变化都在上万年的尺度上,而从古到今,中国都不乏创造和创新者,在他们身上有着相似的好奇心和喜欢创造的特性。

事实上,中国政治家、企业家,以及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他们身上的创新创业“基因”,正是中国经济“微变”的动力来源。

“我们很珍惜这个上市平台,对未来也充满信心,我的目标是把公司带入千亿俱乐部。”汉鼎宇佑集团董事长、汉鼎股份创始人王麒诚向记者表示,他正试图带领公司向金融泛娱乐领域转型。

在此次采访中,以王麒诚为代表的一群80后民营企业家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新一批创新创业者已更成熟,这是中国人口红利中的重要部分。

从理论和宏观视角上来看,我国人口红利仍有新的空间。

发改委就业司郑金花分析认为,人口红利是支持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接下来仍将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口红利可以分为数量红利和质量红利。从横向看,我国人口数量优势仍在;从纵向看,我国人口数量红利虽在减弱,但质量红利则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多年人力资本的积累,中国正进入人口质量红利释放周期。”

据分析,我国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仍有优化空间。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2.28亿人,占比29.5%,相比于1978年的2.83亿人、占比70.53%,无论是总量上还是比重上都有明显下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二、三产业,会提升总体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的优化,正是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郑金花认为,虽然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出现,但是劳动力转移并没有达到极限,中国的人口红利仍有新空间。

郑金花认为,政策着力点应通过“优化存量、引进增量”双管齐下,促进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同时,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劳动力空间布局,并构建多层次人才发展体系,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