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行业聚焦 > 正文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的“痛与断”

来源: 人民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编者按: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针对当前经济新常态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战略,并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形成了“三去一降一补”这一具有重大指导性、前瞻性、针对性的经济工作部署。针对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对改革提出新要求。目前,随着五大任务的持续推进,改革成效已经开始显现,我们必须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压力为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

我们该如何客观地看待成绩与难点?如何更好地推进完成五大任务?人民网记者通过专家座谈、基层调研等形式,选择五大领域、七个地市以及多家企业进行深度采访,并就各地取得的经验、成绩进行了全面梳理。从今天起,本网将推出“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报道”,全面反映各行各地贯彻落实、精准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实践,以期为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陕西,铜川。

“去年9月23日,我们煤矿最后一个下井日,我和昔日的几位工友在矿井口拍了一张合影作为留念。”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铜川矿业公司的矿工老蔡说,“当时,一起工作的老员工已泪流满面,我也在反复问自己,难道这个井我不会再下了吗?”

河北,唐山。

“我1989年从技校毕业后,在唐山一家国有钢铁企业工作10年后,5年前来到了这家民营钢企。如果这家钢铁厂关闭了,我20多年来谋生的本领是不是就被全盘否定了?那我还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吗?”唐山一家民企钢厂的职工老谷说。

两座城市,两家企业,两位员工,看似毫无交集,却因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他们的命运将紧密联系。他们的经历,正是我国煤炭钢铁行业陷入困境的一个缩影。

疏解过剩产能这是中国经济必须跨过的坎、必须闯过的关。今天不以“壮士断腕”的改革促发展,错过了宝贵的“窗口期”,明天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半年至今,“去产能”究竟成效如何?实践过程中哪些难点仍需攻克?政府和企业还要在哪些领域有更大作为?人民网记者就此进行了调研采访。

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去产能迫在眉睫

“去产能”是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首当其冲的就是产能严重过剩的煤炭与钢铁行业。

在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看来,制约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结构老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如何创造新供给,引导新需求,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受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生态环境约束等影响,2012年以来我国煤炭、钢铁需求不断放缓。2015年,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煤炭钢铁市场供需严重失衡,产能严重过剩,制约了行业发展。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6万亿元,累计新增产能30亿吨。截至2015年底,全国煤矿产能总规模为57亿吨,而2015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在40亿吨左右,同比下降3.7%,过剩产能超过了17亿吨。

2015年,环渤海动力煤指数由年初的525元/吨降至年底的375元/吨,降幅达28.6%。伴随煤炭价格的“断崖式下跌”,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总额440.8亿元,同比下降65%,行业亏损面达到90%以上。

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粗钢产能约为12亿吨,按照2015年产量测算产能利用率不足67%。而钢材价格也在持续下跌,2015年,会员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亏损645.34亿元,亏损面为50.5%,亏损企业产量占会员企业钢产量的46.91%。

煤炭行业的人士说,卖一吨煤的利润买不到一瓶饮料;钢铁行业的人士也说,钢材卖出了白菜价。

痛定思痛,当断则断。

2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从2016年开始,在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至1.5亿吨。

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从今年起3至5年内,将再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

至此,位列2016年经济工作之首的去产能大幕正式拉开。

4月13日,国家发改委透露,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8个专项配套政策文件正在陆续印发。5月18日,财政部公布了《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对于1000亿元的专项奖补资金如何使用问题进行了明确,去产能最后一个配套文件终于下发。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财税、金融、职工安置、国土、环保、质量、安全、奖补资金等8个配套文件就全部下发完成,速度之快让人瞩目,彰显国家对去产能的高度重视。

7月7日,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明确,今年钢铁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必须完成。各省区市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就是军令状,年底要一一盘点交账。没有完成全年任务的,都将被严肃问责。

在山西晋煤集团凤凰山矿,44岁的工程一队队员范军龙走出井口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去产能任务艰巨 人员安置与债务问题是难点

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不仅牵涉企业的核心利益与长远发展,也关乎千万职工以及他们家庭的生计和命运。

7月8日,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职工安置工作是化解过剩产能的关键环节,而化解过剩产能又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头戏,因此,做好职工安置工作非常重要。

人社部披露,初步统计全国钢铁和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涉及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其中,煤炭系统约130万人,钢铁系统约50万人。

6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今年要去掉煤炭行业产能2.8亿吨,安置员工70万人;去掉钢铁行业产能4500万吨,安置员工18万人。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钢铁去产能1300多万吨,已完成今年目标任务的30%左右;全国共退出产能7227万吨,为全年目标的29%,去产能任务十分艰巨。

业内人士表示,就钢铁与煤炭两个行业而言,钢铁厂距离市区较近,职工再就业岗位相对较多;而煤矿远在山沟,煤矿一旦退出市场,员工及其家属的安置就成为难题。

今年3月,陕煤化集团出台了《关于建立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渠道包括特殊工种退休、病退、退职、离岗退养(内退)、解除劳动合同、内部待岗、转岗分流、自谋职业等。

“转岗分流是集团富余职工安置工作的重点,转岗的方向大致有两个,一个是在集团内部安置,另外一种是向集团外企业、省外企业寻求新岗位。但由于提供的岗位有限,更多的人只能选择待岗、内部退养等方式进行安置。”陕煤化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公司杜儿坪矿三采区掘进队一队副队长董林代表表示,转岗分流的前提是对矿工进行引导和培训,让他们有能力去适应新的岗位。同时在生活保障、资金项目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这样年轻人才敢于出去创业。

权威人士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要高度重视、全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防范引发社会风险。更加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比如,个别产能过剩严重的地区会出现职工集中下岗和财政支出困难,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实施配套措施,认真拿出因应之策。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指出,要通过企业内部挖潜、转岗就业创业、允许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兜底等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对不能实行市场就业的困难职工,政府将开辟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在这个过程中,在资金、政策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会给予支持。

为此,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据了解,5月中旬,财政部向各地拨付了钢铁煤炭行业2016年基础奖补资金276.43亿元,后续20%的梯级奖补资金将根据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拨付。

但业内人士认为,1000亿元奖补资金平摊到180万煤炭钢铁职工身上,每人5万多元,这显然不够,需要从其他渠道开源。

同时,债务问题也是去产能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7月13日,山西副省长王一新带领山西焦煤集团、同煤集团、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城煤业集团、晋能集团、山煤集团等省属七大煤炭集团董事长、以及永泰能源、美锦能源等两家大型民营煤炭企业负责人进京进行债券发行路演。

在路演现场,王一新表示,山西省政府和山西国资委已建立起必要的工作机制,确保七大国有煤企不发生债务违约。

山西遭遇的债务压力与融资困境并不是个例。业内专家指出,由于煤炭价格持续下行,整个行业盈利水平下降得比较快,融资难、融资贵是普遍问题。金融机构为减少经营风险,大多是一刀切把整个煤炭行业都列入黑名单,在贷款额度、期限等方面都有削减,并且经营正常的企业发债挂了牌也卖不出去。

尽管去产能面临众多难题,但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指出,如果煤炭企业的过剩产能不尽快化解,不断走弱的煤炭需求将长期抑制煤炭价格,而难堪的财务状况不仅不利于去产能,也将不利于煤炭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此外,钢铁煤炭价格短期回升也为去产能带来“困扰”。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指出,钢材、煤炭价格不同程度回升,确实会对一些地方和企业去产能的决心产生影响,已经减产、停产的企业也有意复产,增加了化解过剩产能的难度。但是,倒逼钢铁、煤炭过剩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短期内不会因价格一时涨跌而出现根本性变化。

责任编辑:郝杰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