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延迟退休:养老金少了吗?劳动力还缺吗?
(原标题:三问延迟退休:养老金少了吗?劳动力还缺吗?国际惯例适用吗?)
导语:三天时间内,人社部在其官方网站上连续转载12篇文章,社保专家、学者以及多家党媒从不同角度为延迟退休发声,而如此声势浩大的舆论场前所未有。
7月25日至27日,短短三天时间内,人社部在其官方网站上连续转载12篇文章,社保专家、学者以及多家党媒从不同角度为延迟退休发声,而如此声势浩大的舆论场前所未有。
<<人社部3天连转12文谈延迟退休 释放啥信号?
<<问题来了,延迟退休方案究竟啥时候出台?
不过,在民间,关于延迟退休的争议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人社部为何近期大张旗鼓为延迟退休造势,原因不得而知,在众说纷纭面前,橙鉴特梳理相关资料,试图给大家还原一个你本该知道的“延迟退休”。
延迟退休与养老金
少了么?
有人担心延迟退休是不是养老金的待遇就少了?
人社部李忠曾在2016年第二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这个问题已做过研究。基本结论是延迟退休并不会减少个人养老金的待遇。目前养老金的待遇无非是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总的计发办法是长缴长得、多缴多得。
基础养老金的确定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缴费的基数,二是缴费时间长短。从缴费基数来说,延迟退休后,工资上涨的概率大。从缴费时间来说,延迟退休后缴费时间延长,基础养老金数额自然是增加的。
从个人账户养老金来说,主要影响因素就是个人缴存额的多少、月除数(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是多少。有关文件规定,50岁退休的月除数是190,55岁退休的月除数是175,60岁退休的月除数是139。假如一个人50岁退休,个人账户养老金余额是10万,我们可以算出他每个月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数额。大家可以看出,月除数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小的,越推迟退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数额就越会增加。总体来看,延迟退休年龄对个人养老保险待遇不会有大的影响。
养老金计算公式:
关于缴费金额
个人缴费金额=缴费基数*8%,其中缴费基数是当事人上一年度月均收入结合当地上下限确定,例如缴费基数为5000的话,个人月缴费额=5000×8%=400元
关于养老金
职工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其中: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退休年龄不一样,计发月数就不一样的)
养老金定了 个人的不确定性因素可定不了
<<延迟退休后,哪类人受影响最大?
<<人社部连转5文聚焦延迟退休 专家:宜"女先男后"
虽然从工资层面可以算出来一部分自己可能会拿到的养老金。但是目前的退休政策是50年代初确定的,当时人口的预期寿命不到50岁。而现在人口的预期寿命已达70多岁,可真正寿命还要看个人。这也就意味着,延迟退休对于上文的月除数来说具有不确定性因素。延迟退休后,我们自己拿多少钱同样未知……
如此看来,现在还不知道退休后能领取多少养老金,虽然养老金的领取是无限期规定的,只要领取人生存,就可以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待遇,即使个人账户养老金已经用完,仍然会继续按照原标准计发。
根据政策规定,参保人员中途死亡,个人账户储蓄额个人缴费部分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养老保险费单位部分和个人部分由个人缴纳的,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凭缴纳收据,可全部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退休后死亡的,一般可领取上年度当地职工社会平均工资4个月的丧葬补助费。个人账户储蓄额尚未领取完的,个人缴费部分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
但是我们的寿命余额能支撑我们拿完么?人死了钱没花了那算什么事……在有生之年,只能奢求活够本吧……
延迟退休与劳动力缺口
中国到底缺不缺劳动人口?缺,也不缺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能否达到缓慢适应未来就业人口不足的需要?不一定。
正如不少学者已经指出的,延迟退休是人均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可持续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为了达到我国缓慢适应未来就业人口不足的需要。
的确,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领衔的研究团队预计,再过25年,也就是到204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25.62%。这意味着,届时1/4的中国人在65岁以上了。
但只是单单的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能否达到缓解我国未来就业人口不足的问题?这还需要探讨。
目前中国“过剩”的劳动人口与未来严重短缺的劳动力 延迟退休到底为了谁?
<<专家解读:延迟退休会影响年轻人就业吗
就在8月2日,由于劳动力需求下降,人社部发出“十三五”就业预警。在文中,尹蔚民直言,“十三五”时期,我国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总量矛盾依然存在。
根据人社部发布的文章,截至“十三五”期末(2020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仍将保持在9亿人左右。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在1500万人以上,失业人员接近1000万人。但由于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生产方式变革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原因,未来几年企业劳动力需求将相对减少。
拿农民工群体来说,中科院发布的报告曾指出,从长期来看,农民工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形式将比大学生更为严峻。
目前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达到1.6亿人,3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约有9600万人,其中超过50%的青年农民工流入东部沿海地区从事受经济放缓和结构调整影响最大的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势必造成一大批职工转岗就业。但他们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过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又导致其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
而放眼全国,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势必还会造成一大批职工面临转岗就业问题,技能和经验趋同,转岗能力的差距,将使我国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
但是根据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的另一份数据,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减少几百万劳动适龄人口是客观事实,并且这种现象还将持续。
而伴随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第三产业特别是各种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持续旺盛,以人口老龄化加速行进下的养老服务、医疗服务行业为例,所需要的就业人口将以千万计,目前已呈现出严重短缺现象。
因此,无论采取哪一种人口结构变化的预测方式,都会得出2030年后劳动力供给大幅减少的客观结论。
一方面是30岁以下缺乏必要职业技能的劳动力和面临就业难问题的人口,另一方面是服务业等行业迫切需要的用人缺口。而这,只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百态的一面。
城镇化和受教育程度上升提高的劳动者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期望;在创业热潮下日益增多的自愿失业……
如果不能解决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问题,不能解决不同类别劳动者在其当前待遇与发展前景之间取舍的需求问题,不能解决如何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那么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到底是为了谁?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能否解决缓慢适应未来就业人口不足的需要?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否会沦为治标不治本之举?
国外延迟退休现状
国际惯例、国外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内相关专家、学者或政策人士力挺延迟退休的依据。“拿来主义”一定就是合适的吗?理性的橙鉴君试图梳理相关言论及国外延退现状,给大家提供参考。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曾引用数据称,近20多年来,全世界已有65个国家提高了退休年龄。并表示,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是国际性的发展趋势。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也表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都将延迟退休年龄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加以推行。
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更是列出发展中国家实施延迟退休的案例——古巴2015年将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到了男性65岁、女性60岁,哥伦比亚在2014年提高退休年龄到男性62岁、女性57岁,毛里求斯将在2018年提高退休年龄到65岁……莫荣对全球170个国家或地区的退休年龄情况进行了梳理称,发达国家普遍执行65岁以上的退休年龄。部分人均GDP水平与我国差不多的发展中国家退休年龄普遍比我国大。不过,他同时表示,“从国际经验上看,延迟退休对部分人群确实会带来一定影响,应做好相应配套政策。”
对于国外的做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早前曾有质疑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国际上主要有三种策略——上策是鼓励多生孩子;中策是接纳移民;下策才是延迟退休。而延迟退休的目的,也不在少发养老金,而是充分利用本国的劳动力资源。
他曾对凤凰评论表示,欧洲国家延退,是在极端的时期采取的极端措施,好比上个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中国采取日常生活用品凭票证供应的政策,又好比前苏联分裂后经济上的“休克疗法”。中国的经济增长近年来是遇到一些困难,但绝没有惨到如此地步,为什么要把别的国家用来应急救命的“虎狼之药”拿来当作补药吃?如果真正担心中国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缺乏,那相应的对策应该是放开计划生育。(PS.国内已放开二胎政策)
此外,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行还曾造成一些国家出现罢工等社会事件。早前,英国、希腊等国家曾由于退休年龄提高较快,出现了罢工和社会动荡等现象。而法国关于延迟退休的做法更是影响了总统的选举。
由于受欧债危机和人口老龄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法国与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养老金入不敷出和政府财政吃紧的问题。2010年,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将领取养老金资格的年龄提升至62岁,足额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提升至65岁。此举引起了法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后来萨科齐在总统大选中失利,奥朗德上台后,立即宣布把退休年龄恢复到60岁,才平息了民怨。
在友邦俄罗斯,关于是否应推迟退休年龄也是近几年该国持续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俄罗斯是世界上退休年龄比较低的国家之一,目前为男性60岁,女性55岁。此外约有三分之一的特殊人群可提前退休。与此同时,俄人口状况却在日益恶化。尽管俄罗斯面临劳动力人口减少、社会养老日益尖锐的问题,但俄罗斯高层领导人表示,暂时不会提高退休年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