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谣言被认为是真相,当道德审判凌驾于理性思辨之上,当生命的逝去仍然无力阻挡社会戾气的出口,理想中的文明社会离我们还有多远?
7月23日下午,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致一死一伤。监控录像中,一名女子在野生动物园内擅自开门下车,被身后的老虎抓走,受重伤;其母亲立即下车施救,受袭击当场死亡。目前,动物园已停业整顿。
此事一发生,立即引发了热烈的争论。在动物园已有签订入园协议、明确的指示牌、巡逻车警告等安全措施的前提下,舆论的第一反应是对该女子不受规矩的谴责以及对动物园、老虎、女子同伴的同情。
(财新网“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致1死 事发时监控曝光”微博下赞数最高的十条评论)
痛斥女子自作自受、漠视规则虽然痛快且正确,但是,对事件的反思不会、也不应止于简单的道德审判。
在起初的报道中,该女子下车是因为与丈夫争吵,怒而下车。熊太行依此对控制自我情绪在微信公众号“仕图”上发表文章《别跟易怒的人恋爱结婚,他被老虎吃了,你不得伤心吗》,其中对自我管理、化解愤怒提了些建议。他谈到“你每次发怒都应该是策略性的,做给别人看的,而不是冲动的,伤害自己的,越早能做到这点,人际和职场上就会越主动。”目前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已突破了10万。
而李方对于熊太行责备受害者的观点不能苟同。他在微信公众号“叔的刀法”发表的文章《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缺乏安全管理冗余,必须追究责任》中,提到了“安全管理冗余”这一概念。他认为事故的根源是野生动物园没有尽到管理责任,未能提供安全冗余。“拿野生动物园的安全管理冗余来说,就是不能把希望仅仅寄托在游客的理智和反复警告上,必须做更多事情来防备万一。”对此,他提出了一个管理方案,即在车门上贴上胶带,既增加下车阻力、提高警觉性,又不会影响特殊情况(如火灾)时的逃生。
无独有偶,刘远举在沸腾公众号上的文章《“指责女子猛兽区下车作死”掩盖了动物园的安全责任》同样提到了动物园的安全提醒机制问题,“首先,园方的安全提示,包括入园前的协议、提示牌、或告知环节中,是否有过失。基于对中国人对安全的通常重视程度,对操作规则的遵守程度,恐怕这个答案未必对园方有利。其次,一般而言,安全需要一定的冗余度,即设置多个环节,来避免最终出问题。”
对此,曹林发表了不同观点,他认为动物园已经尽了充分的提醒责任,“不能苛求公园当上帝去预判一切意外。向公园课加无限责任掩藏着一种很危险的坏逻辑,这种坏逻辑会导致对自由的剥夺。”(微信公众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老虎咬人事件归因中种种喷子逻辑》)
《法制日报》上舒圣祥发表《两游客遭老虎袭击:客观看待女游客虎园遇袭事件》一文,提出了一套责任分摊工具。“真正的合理担责,其实可以借鉴汉德公式……谁越容易避免事故,谁承担的责任就越大;反之,谁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成本越高,谁的责任就越小。这样来分摊责任,将使得全社会避免意外的总成本最低。”
早在2012年10月,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就发生过类似游客擅自下车被虎咬伤的案例。彼时法院的判决是,动物园方虽然尽到了提示等责任,但对于防范危险发生的措施还不够到位,因此被告管理上存在一定的过错,应承担20%责任,并支付刘女士相应额度损失费用。但驳回了刘女士关于22万元损失费的赔偿要求。最终,因动物园已支付医疗费32869.82元,超出了应承担的部分,所以无须对原告再追加赔偿。这一判决对今日事件的归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上的法律判决却并不意味着舆论就此尘埃落定。不少文章继而反思,在此次老虎伤人的事件之中,为什么大众舆论会以充斥着戾气的口吻,一边倒地支持动物园而大骂受伤女子。
贾嘉在微信公众号“冰川思想库”上发表的文章《被老虎咬伤的女人,承担着这个世界全部的恶意》中谈到,“当这个世界充满各种不守规则乱象的时候,那些曾经被损害过的人,都会把这位被老虎咬伤的女子当作发泄的出口”。受伤女子已不仅只是她个人,她成为了一个符号,而凡是在此符号下受过委屈的人终于有了“愤而骂人”的机会。
贾嘉进一步谈到,更为可怕的是“人肉搜索和舆论审判”。当伤者、死者被贴上小三、医闹的标签,人们开始“关心她们是不是死有余辜”。“如果谁写一篇《该死的小三渣女与替天行道的老虎》,分分种十万加的点击是跑不了的,再发展下去,动物园都能收几面锦旗了。”
类似地,新京报发表社论《“被老虎咬伤女子”不该再被“冷血”道德审判》,认为这是由于“网络上的某种情感共鸣机制,加上一些特定信息的刺激,造成了以冷血为荣的刻薄话大比拼。”网络上曾有传言该女子是小三、是“作女”,以至于“在法律之前,舆论先进行了道德审判,已被打上‘坏人’标签的人自然难以收获同情。可以说,网友不是在为动物园代言,而是为他们心中的判词代言,他们带着报复性主持正义的心态参与讨论。”
敬一山将此次事件在其微信公众号“敬一山”上总结为《野生动物园悲剧:一个人的愚蠢和千万人的嘲讽》。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嘲讽以及忽视动物园安全责任的反智主义,他认为“再愚蠢的人,再愚蠢的行为,当付出的代价足够惨重,整个舆论空间如果除了嘲讽和调侃,没有基本的悲悯和更多理性的讨论,也是很悲剧的。”
当谣言被认为是真相,当道德审判凌驾于理性思辨之上,当生命的逝去仍然无力阻挡社会戾气的出口,理想中的文明社会离我们还有多远?如果不能做到明辨、慎思、常怀悲悯之心,那至少不要以最坏的恶意评价他人。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