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品味 > 娱体 > 娱乐 > 正文

《盗墓笔记》有10亿保底撑腰 发行方何以底气十足?

来源: 证券时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盗墓笔记》有10亿保底撑腰 发行方何以底气十足?

今天,继续聊一聊新近上映的电影《盗墓笔记》。同样,和之前聊“IP多嫁”一样,这次关注点还是和钱相关,而且是10亿元人民币级别的。

早在上映之前,《盗墓笔记》就签订了10亿元的保底价。这部电影由世纪长龙影视有限公司发行,联合出品方包括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乐视影业有限公司、南派泛娱有限公司和世纪长龙影视有限公司。而世纪长龙正是《盗墓笔记》的保底方。

截至8月9日,《盗墓笔记》总票房突破6.6亿,并以1.35亿的单日票房刷新了七夕单片票房新纪录。从目前票房情况推测来看,《盗墓笔记》票房突破10亿元是大概率事件。

票房保底逐渐兴起

所谓票房保底,就是发行方对于制片方的一个票房承诺——对于看好的影片,发行方进行早期的市场预估,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即使实际票房没有达到这个保底票房数字,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但超出保底数字的话,那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随着中国电影票房市场的爆发,多部电影采取了票房保底的策略。

早在2013年,华谊兄弟就曾经以3亿元保底发行过《西游降魔》。当时,这部片电影票房最终达到12.48亿元,成为电影《美人鱼》之前周星驰系列电影票房最高的一部。尽管现在有些影片保底价超过10亿元,但从当时来看,《西游降魔》作为周星驰首部导演却没有出演的影片,上映前风险较大,3亿元已实属高额保底价。

据了解,根据中国电影目前比较普遍采用的分账原则:除去3.3%的特别营业税以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基金,剩余的91.7%为电影的可分账票房。在可分账票房中,影院拿走57%,制作方和发行方在扣除发行代理费等后,拿走40%~42%。一般情况下,发行方会拿到2%~6%的可分账票房。

华谊兄弟保底“3亿”意味着,如果《西游降魔》的内地最终票房低于3亿,华谊也必须按3亿的票房收入与四家投资方结算,相应的,华谊除了拿到约为票房5%的发行代理费外,则无票房分账。如果票房超过3亿,华谊不仅可以回收先期投入的8800万,还能跟4家投资方分3亿以上区间票房的收益。根据协议,华谊兄弟在这种情况下会得到大部分票房收入。

在此次“正确”的保底下,华谊兄弟通过《西游降魔》获益不菲。随着中国电影票房快速增长,保底发行影片数量逐渐增多。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星爷今年上映的电影《美人鱼》以20亿元(也有说法是18亿元)的保底价成为目前保底金额最大的电影。

保底结果不一 有可能见诸法庭

通俗来看,保底发行的结果分为两种,一是发行方赚钱,二是发行方亏钱。还有一种情况是,不论赚钱还是亏钱,最终都牵涉到打官司。

经过记者不完全统计,根据公开报道整理,发行方保底赚钱的电影名单包括《美人鱼》、《西游降魔》、《港囧》、《恶棍天使》等影片。

同时,票房不及保底预期的有:《一步之遥》、《梦想合伙人》、《栀子花开》、《太平轮》、《师父》、《叶问三》等影片。其中,最典型的则是《一步之遥》,10亿元的保底,最终票房仅报收5.14亿元。而《叶问3》更是牵扯出了票房造假和快鹿问题。

除了上面两种情况,制作方与发行方打官司的情况也有出现过。《西游降魔》获得超12亿元票房后,周星驰旗下的崴盈投资有限公司将发行方华谊兄弟告上法庭。周星驰方面的理由是:双方曾约定,如果电影票房超过5亿,除了原定收益外,华谊兄弟还要另外给周星驰分红。根据前面提到的票房分成方法,华谊兄弟大概收益为3亿元。问题就在于,周星驰和王中军在《补充协议二》中商定的“票房过5亿”是总票房12亿多,还是华谊兄弟最后入账的实际票房收益,这是关键所在。

保底发行能成为主流么?

据媒体报道,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保底发行也发生着不少新变化。保底方身份趋向多元化。上市公司买断影片票房收益权,票房话题影响着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股价;多家资本方组基金保底,甚至能将并不愿保底发行的传统发行公司裹挟其中,而这种基金是结构性产品,一部分为优先级,一部分为劣后级,劣后级的参与方有机会通过资金杠杆撬动更大的收益率。而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上映的冯小刚新片《我不是潘金莲》,还出现了更为特别的保底形式,拥有该片15%投资权的耀莱影视在影片拍摄之前就支付了2亿元保底。

保底发行将电影的投资风险转移到发行环节,让投资方回款周期大大缩短,稳赚不赔,自然受到投资方的欢迎。同时,对于发行公司而言,保底发行更有利于抢夺好片资源,保底发行成为一种积极的竞争手段。同时,按照中国电影票房分账制度,发行方对票房的分账比例为2%~6%,但是采用保底发行后,一旦票房超过保底金额,发行方可以分享到更多的票房收益。

但是,保底发行也有很大风险。电影行业里的马太效应极为显著,2015年,票房排行榜前十的电影,总共获得了当年三分之一以上的票房,因此,押注“爆款”成了电影公司的不二选择,而在判断爆款时,没人能保证一定押中。保底发行失败的影片中不乏大牌明星和导演。

此外,今年7月电影票房虽比6月增加6.15亿元,达45.15亿元,但因为数据同比去年跌幅为18%,令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市场“拐点”到来,或将创票房纪录的重任转向8月。有业内人士提醒,电影市场成长速度较快、热钱追捧比较多,投资的泡沫也较大,行业已经走到了瓶颈期。

在此情况下,保底发行是否应该成为主流的发行方式仍然有待验证。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也曾公开表示,根据过去的经验,绝大多数票房保底项目最终是失败的,成功率相当低,且保底发行较易被经济规律影响,并不认为保底发行会成为主流。(朱筱珊)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