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球多个地区出现了极端高温事件:5月,印度遭受高温、干旱袭击,北部城市珀洛迪刷新60年来最高气温纪录;6月以来,美国西海岸数十个城市遭受历年来罕见高温,内华达州因高温与闪电发生山火。美国国家气象局表示,极端高温天气将在多地出现,中部地区最高温度将达到46.1℃。
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推动下,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已连续14个月破纪录。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受2015年至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助推,持续数十年的气候变化趋势达到了高峰。这意味着我们将面对更多热浪、严重降水及热带气旋带来的潜在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公报称,2016年1月至6月全球平均气温创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2016年正在成为“史上最热年”。
这个夏天特别热 厄尔尼诺惹的祸
到底有多热?
中东部地区68县市最高气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
7月20日以来,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高温天气,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高温范围广:中东部22省(区、市)1300余县市出现最高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气,重庆、湖北、湖南、上海、浙江、江西、陕西、云南等省(市)40县市超过40℃。7月25日高温影响范围最大,超过35℃面积达187万平方公里,其中超过38℃面积达44万平方公里。7月29日,全国有22个省(区、市)共909个县市日最高气温超过35℃,有164个县市超过38℃,湖北十堰(40.6℃)和浙江新昌(40.2℃)超过40℃;35℃以上和38℃以上高温影响面积分别为168万平方公里和20万平方公里。
强度大:中东部地区有68县市最高气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
持续时间长:超过200县市已经连续10天以上出现高温天气,其中广西田阳16天高于或等于35℃,连续高温日数超过历史极值。浙江绍兴、桐庐、丽水连续10天超过38℃,其中浙江丽水连续5天超40℃。7月24日杭州超35℃高温持续10小时,其中7个小时达40℃。
高温同样也影响到天津,天津市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杨德江介绍,今年以来,1月至7月,天津平均气温为13.6℃,比常年同期偏高1.1℃,比2015年同期低0.4℃。与2007年并列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4高值。
为嘛这么热?
高温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与厄尔尼诺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
气象专家表示,以上这些气候特征与厄尔尼诺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
“厄尔尼诺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过程,是通过上游效应实现的。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由于海温升高,导致异常东风在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下沉,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并向西延伸,这种影响在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次年尤为明显。”杨德江分析。
近期,在厄尔尼诺的这种影响背景下,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北跳,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内部的时间增多,高温天气呈现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的特征。
当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全球大气环流系统出现异常,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由于海温升高,导致异常东风在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下沉,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并向西延伸,有利于副热带高压西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向我国南方地区输送,使得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另外,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几个月,热带印度洋会开始增暖,也会在西太平洋附近激发或加强异常反气旋,加强西南暖湿气流向我国南方地区输送。
雨多因为啥?
天津前期气候特征由副热带高压和中高纬大气环流互相影响所致
根据中国天气网数据,从3月下旬南方入汛开始至6月初,我国共出现17次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其中南方16次,比1998年同期偏多4次;全国平均降水量偏多22.3%,为1974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较1998年偏多7.6%,降水主要集中在江淮南部、江南和华南大部。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北移,6月至7月,我国主雨带北上,江淮黄淮乃至华北相继出现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各地汛情不断发展。
气象专家认为,厄尔尼诺可以通过改变热带大气特征间接影响中高纬大气环流,而本市前期的气候特征是由副热带高压和中高纬大气环流互相影响所导致的,厄尔尼诺只是影响因子之一。杨德江介绍,入夏以来天津全市平均降水量为368.3毫米,比常年同期的234.1毫米偏多近6成,为1978年以来同期第二多。各区县分别偏多4到8成不等。其中6月全市降水量偏多3成,7月偏多7成。
未来怎么样?
厄尔尼诺虽已结束,但影响仍将持续,发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概率仍很大
“国家气候中心6月3日宣布,依据厄尔尼诺最新监测预测结果,2015年至2016年度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已于今年5月正式结束。虽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已经结束,但其影响仍将持续,发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概率仍很大,历史上1998年的长江流域大洪水就是在事件结束后发生的。因此应做好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御准备。”杨德江表示。
世界气象组织将去年定为全球最热年,今年在厄尔尼诺影响下,是否会比去年还要热,气象专家认为,还要看冬季的气温情况才能确定。
2015年至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于2016年5月正式结束后,国内外气候模式及统计方法预测,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继续下降,夏季将转入拉尼娜状态。但从目前的监测数据看,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发展较之前的预测减缓,最新模式预测显示秋季发展为拉尼娜可能性在减弱,上述海温变化的特征增加了对未来拉尼娜事件的预测不确定性,其对我国未来天气气候的影响还需要对海洋和大气特征的变化密切监测并作进一步研究分析。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