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戈
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问:来自经济实力比较差的中西部农村,父母也没有任何能力帮着付首付(甚至还等着自己去帮衬),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在北京,如何才能买得起房?瞧他说话嗫嚅的样子,仿佛这么问觉得特别不好意思。
本来我想这么跟他说:当年,我到单位一看,天都要塌下来,同事40多岁才分到第一套小两居。此前一家三口都是跟父母挤在一套小房子里。父母在北京还有房可挤,像我这样的外地人就只有租房,看样子要租20多年。
没错,那时是福利分房,论资排辈,单位还得买得起或建得起房。当然,这没有可比性,福利分房已经取消了。好在取消了,年轻人才有机会,更早解决住房问题。之前好几年,我一家三口,加上老家来看孩子的亲戚,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里,那也叫生活。
但我不能这么举例,就如同,我们的爷爷辈唠叨说,过去他们总是在逃难,饭都吃不饱。历史总是在进步,你不能用落后的过往来要求年轻人。历史很多时候无法映照现实。
可是,让年轻人面对的现实,又是多么残酷。按理说,有些大学刚毕业月薪就有七八千块,不少吧,但房租要3000块,刨掉饭费交通费手机费,零用花销,就基本不剩几块钱。有人说,年轻人应该吃苦,可以住地下室。但地下室已经禁止租住了,而且也很不安全。
北京、上海和深圳已遍地是豪宅。北京城区房价动辄8万,五环外都五六万了。前几天听一位地产商说,明年上半年门头沟的房价都得六七万。倘若全靠自己那么点薪水省吃俭用来买房,大部分人免不了要向隅而泣。
多次听到别的朋友建议,为什么非得挤在北京呢?可以回老家发展嘛。上述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回老家呢?“我们那儿,所有待遇好点的单位,都得凭关系。即使七拐八拐找关系搞到一份工作,但未来几十年一眼就望到了底。没有意思。还不如来北京闯一闯。”
既然选择了大城市,那就努力奋斗吧。今年实习,明年转正;今年小职员,两年后小组长,五年后做个项目经理。但我发现,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大,好像没个底。前面说了,大学毕业拿到月薪8000,算不错吧,哪怕第二年就涨到12000,他还是不满足。
原来,他们总是喜欢跟房价比较。身边有些进步神速的朋友,三年后月薪就挣到2万块,仍一副发愁的样子,为啥?“一年不吃不喝才能买到3平方米,转过年可能只买到2平方米,薪水怎么也涨不过房价。”2015年初,看到10万+的房子,还忍不住暗呼一声,现在某专家鼓吹要到30万,已经没人惊诧了。在它面前,怎样的薪水涨幅,不会败下阵来。
也不是年轻人如此。有的大龄朋友,年薪有五六十万了,可总觉得像个刚从温饱爬上来的穷人,不安全,不踏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想生二胎,再买个房子。“哪怕每年存下30万,10年才存下300万,北京的学区房,最普通的,哪个少于1000万?”不光想着二胎,还想着孩子上学的事。用房价来衡量,年收入100万也绝不会觉得稳妥。
我曾经说过,房价是过去10年加剧贫富分化的主要因素;同样,房价也是导致社会心态失衡甚至扭曲的催化剂。多少超越小说的荒诞、不可思议的传奇,都可以在房地产市场找到对应物。房价收入比,在很多城市,就是一幕每人都在参演的喜剧。
或许,房价也会是推动某某前进的动力。譬如,年轻的大学生,从月薪8000奋斗到5万块。只要是合法收入,就应该祝贺。但我怎么同时也感觉到一种悲哀呢?就好像,我们的全部梦想,只剩下房子和薪水,这些坚硬粗砺的物质;就好像,我们所有的价值标准只是,如果买不起房,就应该滚出城市,就是loser。
不对,我并不是要控诉高房价。我只是有点好奇。最近参加几次大小论坛,再也听不到唱空楼市的声音。利率下调,汇率变化,流动性充裕,资产荒,所有人、所有机构都想方设法要让账户里的人民币保值,或者至少是找个蓄水池。
而保值的最有效措施,据说还是买房。从国内买到国外,从售楼处的楼号买到上市公司股份。更别说要止住投资下滑,稳定经济,房地产是断断离不开的,哪怕是明知有碍于长期的转型升级,眼前也是先把药吃了再说。
这种一致看涨的现象还将持续多久?房地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房价对金融的抽血效应,有没有边际?
假如,房地产是一口庞大的池塘,市场各方主体都在里面养鱼,都希望鱼不会变瘦(保值),有可能的话,甚至期望鱼会变成鲲鹏——如同宝能成功吃进万科;然而,我总是像杞人似的在为池塘本身担忧,尽管你可以将堤坝筑得越来越高,但谁能说一定没有超级大洪水,百年难遇的泥石流呢,它们会不会给池塘带来危险,而鱼们,突然就不翼而飞了?(编辑 祝乃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