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由表及里”的经济恶化趋势:国有企业的持续低效率、房地产业的日渐低迷和民营企业大规模倒闭,直接导致两大危情:财政收入滑坡、就业压力加剧及资产泡沫破裂。
日前,中国官方公告的数据表明,民间投资增速在各个行业全线下滑,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已由去年的10.1%下降到2.8%,而与之形成鲜明比照的是,今年上半年国有控股投资增速从去年的10.9%大幅拉升至23.5%。很多媒体都在热炒这一数据。
其实,这一现象不足为奇,因为过去几年来,整个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溃散了“半壁江山”,该死的已经死了,只有极少数民企通过业态创新“突围”到新的发展阶段。令人纠结和后怕的是,仍有相当一些质地良好的民企只能“坐以待毙”。
出现这种状况,既有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疲软的客观因素,也有国家经济政策跑偏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经济体制固有的顽疾一直在体内作怪,深层腐蚀着国民经济循环功能。
比如:近年来,在球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实施了持久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中国只有国企成为这一政策的主要受益者,而欧美日经济发达国家的货币量化宽松及超低利率,保护和支持的是其境内所有的企业。
加之中国各级政府有“财政信用和行政手段”做隐性担保,银行更愿意将资金输出口对准国企。因此,民企们最大的埋怨是:政府对民企只有冠冕堂皇的安抚性政策口号,却没有实质性举措及路径。
现在,整个中国经济运行格局大致是这样的:
与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的各个生产及消费服务领域,被国际资本及其知名品牌和国内民营资本“分享”,并处于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残酷的竞争状态;
创新类、科技类企业的被年轻人及民间投资大佬把控,但体量太小,尚不足以支撑国民经济大局;
金融、投资、能源、城建、交通等领域,大都被国有资本高度把控并处于政策及资本保护下的高成本低效运营状态;
房地产领域则是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共融”发展状态,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处于骑虎难下、进退两难的境地。
这种格局的背后是资源配置结构、利益分享结构的极大扭曲。
现在学界及体制内外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在市场环境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国家资本及政策要不要不惜代价首先支持国企和保护国有资产,如果是这样的策略,必然导致经济结构日益被扭曲。
这种趋势若延续下去,未来几年则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由表及里”的经济恶化趋势:国有企业的持续低效率、房地产业的日渐低迷和民营企业大规模倒闭,直接导致两大危情:财政收入滑坡、就业压力加剧及资产泡沫破裂。
现在,大家都明白,总理手里可打的经济牌只有两张而且边际效用越来越低:一是货币工具,二是行政权力及政策干预。
很显然,这两张牌在明显失效,在危情趋势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到底如何力推中国经济有效突围,并保护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安全,已经是无法回避的相当严肃的课题。要破解这道难题,还得从源头诊治——至少有下面两个问题需要结合当下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及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特征痛彻反思、明辨是非,然后优化调整改革的策略。
一是支撑国民经济安全运行和保障执政安全的“中流砥柱”真的是国有资本及其控制的国有经济吗?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真的还要给资本及企业注入“意识形态的属性”吗?
在中国投资发展的任何渠道的民间资本,其本性是追求利润并承担经营风险,而这个过程对国家带来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社会财富、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政府税收,同时维持了良性经济循环和政局稳定。这是亚当-斯密高度概述经济运行规律的思想精髓,国民经济的运行只要是基于市场化公平的交易行为,这一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作为一个21世纪大国的执政集团及政府,有理由有这样的自信心:每一位勤劳的中国公民的生产劳动、每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家、每一个外来资本的投资者,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必然会优化国民经济健康的循环机能,必然强化国家治理的经济基础,必然给中国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增加更多更持久政府税源。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全部“自己来扛”,不会像国有企业那样给政府制造很多负担和麻烦,政府只需要专注于法律和规制的监管即可。
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命运,不必太多纠结,一个最简单的思维就够了:对于基础良好的、尚处于优势竞争地位的国有企业,实施基于资本层面市场化条件的“混合制供给侧”改革即可;对于已经半死不活、缺乏竞争力及发展后劲的国企,则应加速让其“安乐死”,不要再为其输血、不必再让其消耗宝贵的资源。
二是在市场环境持续低迷,经济运行处于低谷时期,通过政府有形的手,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投资持续支撑经济发展,这样的投资思维真的能消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抵御经济下滑吗?
千百年来,任何社会形态下的经济运行的核心规律是:民众终端消费需求结构及需求能力,牵引经济投资价值取向及投资结构。当下,政府扭曲的投资体制和持久过度的行政投资作用,不仅投资边际效用下降,而且不断加剧经济结构的扭曲,并抑制市场元气的恢复。
这种现行投资体制的最大特点是:自上而下的投资由各级政府自主把控,因此导致无论国企还是地方政府,想法设法攒项目、套投资。无效的基础设施投资、产能过剩领域的投资、背离市场规律的投资比比皆是。
附:中国民企倒闭潮真相!
▌中国惊现民企倒闭潮
2015年以来,对于中国民营经济来说,是非常寒冷的一年。不仅传统行业,而且金融行业和新兴行业,也深刻感到了不断袭来阵阵寒风。
企业倒闭!老板跑路!工厂关门!
尤其是服装鞋帽、纺织、电子、陶瓷等制造行业,成为倒闭的重灾区。
继2008年底之后,民企再次遭遇制造业倒闭危机!
▌民企倒闭潮的真相
中国民营企业大批倒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民营企业家只有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倒闭的命运!
·(一)国际因素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世界,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国内经济不断承受下行压力,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减少。而私营企业由于缺少前瞻性,对世界经济大势缺乏预估,私企出口加速减少。中国出口私企此时为了压低出口产品的成本,开始进一步降低出口产品质量,导致出口商品的质量下降,进一步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造成恶性循环!
·(二)国内因素
当前国内制造业优势已经不再有,土地成本高涨,人工成本继续上升,税赋加重等使得产品成本上升;而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市场又有饱和萎缩趋势,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出货价格在下跌。 不少厂家都是亏损接单生产,步履维艰。
·(三) 民企自身因素
造成民企大量倒闭的除了国际、国内因素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民企自身的因素。
中国传统的民营企业,大多依附于时代的大趋势而生存,他们往往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核心技术,无主导最后销售体系市场,利润低,经营管理粗糙、善变、不讲原则,一旦经济大势改变,这种传统落后的私营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空间,倒闭也就不足为奇了。
▌企业倒闭在正常范围
业内人士分析,去年乃至今年民企的倒闭现象并非突发情况,而是前几年实体经济的累积和延续,东莞以及长三角的许多行业比较特殊,可能一个核心企业,周边有几十上百家企业为之服务,大企业一倒,受牵连的就是几十上百家企业。
企业倒闭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像鞋帽、家具等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劳动成本不断提高,原先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就消失了。另外,企业家在经营中缺乏向品牌、高端方向转型的眼光,所以在这一波外贸经济形势、国内经济形势都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导致了目前这种情况。
中小企业的生存率是个通病,即便在美国,大多数企业都熬不过5年这个时间节点,倒闭是时时刻刻存在的。
这两年之所以今年的倒闭现象得到了外界的特别关注,是因为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情况下,以及国内总体的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低速的发展过程中,大家的经营效益都不是很好。
▌汰旧换新,中国经济才能更好
2015年到2016年乃至2017年,是私企的集中倒闭期,并将引发相应的连锁反应。当然,一批崭新的私营企业将诞生,并组建崭新的商业逻辑,重构中国商业文明体系,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腾笼换鸟、汰旧换新、转型升级是一个自我修复、自我强化的痛苦过程。
▌民企的出路
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实体制造业,告别了野蛮生长,在现行经济形势下,他们何去何从?
民企的出路在于:抱着壮士断臂的决心,认清这个时代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今后企业的发展逻辑只有一条:你可以创造多大价值,你就可以获取多少财富。民企必须要以归零的心态再次踏上征途,早日觉醒。
越拼命挣扎、坚持越久的企业,结局越惨。
所谓无破则不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对于中国经济大环境来说,有些落后产能的企业早该缴枪投降了,我们希望中国的这一代90后能继承和发扬新时代的商业文明,不断的创新和创业,改良中国私企的基因!从而创造更加公平的商业氛围,同时祝愿中国早日实现崛起!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