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雪柠)京津冀周边游,是很多家庭假期的出游选择,但消费陷阱也不少。近日,京津冀三地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京津冀旅游消费体验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相比景区和在线旅游平台的服务,旅行社依然是消费者体验最差的环节,60%的体验线路均存在强制消费现象。
北京市消协介绍,此次调查于2016年7月开始,9月结束,历时3个月。三地100名调查员收集了57个有效路线样本,进行了全程体验与退团体验,体验路线包括北京-承德,天津-秦皇岛,石家庄-保定等。在所有体验线路中,60%的体验线路均存在强制消费现象,强制消费金额约占团费金额的12.4%。其中,由海外国际旅游有限公司提供、从北京到天津的天津盘山旅游线路,体验员遭遇的强制消费金额竟高达112%,超过了团费金额。
而且,隐性强制消费已成为主要形式。“有些项目看似由消费者自愿决定是否参加,但是它并没有安排在晚上或自由活动时间,而是安排在白天的团队活动时间,要是不参加就只能在路边等。”天津市消协秘书长张正介绍,对于景区内小交通,如河北省“草原天路”和天津盘山,若不自费参加,根本无法跟上团队行程。
据统计,66.67%的强制消费项目都没有在合同中明示,但通过体验员实际观察,近九成的强制消费项目如果不参加,会严重影响行程安排。
三地消协表示,相关合同文本明确提出,旅游者在行程开始前7日以上提出解除合同的,旅行社应当向旅游者退还全部旅游费用。此外,根据《旅游法》规定,旅游行程结束前,游客解除合同的,组团社应当在扣除必要的费用后,将余款退还旅游者。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