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宏观政策 > 正文

中国经济转型瞭望

来源: 文: 曹远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非常高兴能来到现场和大家做个交流。按照方明的要求,说让我谈一下全球的宏观经济,包括中国在内。我想这个是对的,因为我们确实处在变革的年代,全球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现象,像英国脱欧,川普当选总统,世界正在变化之中。过去说这些意外是黑天鹅,现在某种意义来说是满眼黑天鹅,“黑天鹅湖”了,怎么把握现在的情况,我想这非常重要,这也是培训机构应当了解的问题。我讲四个问题:一、怎么理解世界;二、怎么理解中国的经济;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怎么安排的;四、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前景在什么地方。

1、怎么理解世界

刚才提到全球正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这次美国大选川普当选被认为是一个大的黑天鹅飞出来,但是它是有深刻背景的。

第一,从经济上来看,今年是金融危机第八个年头,危机八年后全球使出各种各样的招数,但似乎经济增长并不令人满意。我们注意到从08年危机以后到现在,全球经济增长年年低于潜在增长率,一个明显证据看到各个机构不断调低当年的经济增长预期。

第二,与此相关,是我们看到在08年危机前经济增长是快的,国际贸易增长更快,而国际金融较国际贸易增长还要快。但是危机以后,08年以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始终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同时,金融的动荡是现状,人们也担心,包括大家现在关心的美元这次升值,已经连续十天,已经超过一百,引起了全球的金融动荡,人们担心会不会出现类似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这些情况背后到底说明什么现象?其实我们注意到,如跟过去的时代相比,过去时代我们全球化作为定义的话,现在似乎出现了一个去全球化的趋势。

全球化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全球化是两个概念:第一个,冷战结束以后,随着苏联的崩溃,全球经济无疑使用了市场经济。如果从经济学上解释,全球是在同一体制下经济成本交易会降低。预示国际经济贸易快于经济增长,跟此相关,国际金融发展当然快于国际贸易发展速度。

第二,全球化是全球生产力布局,这个时候产业分工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举例说,中国受益于全球化,市场在外,原料在外,只不过加工在中国。可以看到金融动荡开始,这种全球生产力布局,出现美国再工业化,这种布局就受到挑战,这对很多享受全球化带来好处的国家带来许多挑战,比如说中国。从此可以看出全球经济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今年9月份G20杭州峰会公报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说我们的全球化正处在停止甚至倒退的风险。而且,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20国领导人决心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规划路径,来捍卫全球化。

怎么捍卫?第一,要把发展的议题置于全球治理讨论的中间。过去都讲宏观经济的平衡问题,但是很少讨论发展的议题,这次应该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治理的核心问题,而且与联合国千年发展规划,特别是2030年行动纲领相一致,来把发展作为核心环节。峰会结束后李克强总理在联合国拜访各类机构,开始讨论怎么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计划跟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相衔接。

第二,宏观经济政策进入协调。而避免以邻为壑的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应该得到协调。

第三,如果要促进经济区域发展,投资贸易是最重要的引擎,因此要重新打造贸易自由化的引擎。20国贸易部长会议有一个很重要的决议,就是投资方面。我们知道过去全球化进程中金融、贸易方面是有规则的,唯有投资方面没有规矩。这次说要打造投资方面规矩,这个最主要的就是税制安排。现在看到全球税制合作已经开始。媒体上报的,中国开始和美国交换税收方面的信息,当然这对追缴赃款,惩治贪官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全球税收合作和投资合作。

第四,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强调改革。为什么强调结构性改革呢?很简单,我们看到金融危机八年来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用到极致,比如说货币政策,美国是零利率,日本和欧洲是负利率,我前些日子在欧洲央行开会,我们开玩笑说这个负利率我们真搞不懂。宏观经济学过去没有负利率一说,而且也不知道怎么操作,开玩笑说这是把银行搞破产的情况。怎么说呢?你到银行存款要给你利息,你要贷款倒贴给你利息。你想这个政策能做到这个地步,然而经济并没有起色,意味着总需求管理的政策已经走到极限。

全球无一例外朝一个方向张望,就是供给侧。我们知道供给侧是技术进步,需要有结构性的改革,只不过中国人更想强调这个结构性改革是发生在供给侧。20国峰会最重要的议程是通过了2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议程。20国领导人共同决定要推进结构性改革,对九个领域进行规划,其中一个领域就与你们相关,人力资源的培养,人力资本的形成。这九个领域是有指标,有度量,而且是要进行协调,来衡量各国的进程。

因此,我想说所谓结构性改革,中国说的供给性结构改革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是全球的潮流,是全球的组成部分,是在努力维护全球化的进程。我们说维护全球化不仅仅是全球共同利益,我更愿意强调它是中国的利益,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得益于全球化,中国尽管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她是第一大贸易体。如果去全球化,对中国伤害是最大的,所以中国在这个领域中应该承担国际责任。这既是说引导世界经济,同时也是在捍卫中国的利益。

我想这是中国一个新的变化,就是在国际舞台上开始承担责任,其实“一带一路”就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一带一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全球,至少在“一带一路”地区国家提供公共产品,说明公共产品除了我们说的硬的基础设施,也包括软的制度安排。这个制度安排就是“一带一路”最核心的自贸区安排,多边的、双边的自贸区安排。希望通过这样自贸区的安排形成规矩,使大家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得到发展。这次美国已经决定要退出,川普说上台第一件事要退出的TTP,这与中国倡导的跨太平洋的伙伴关系开启了新的空间。

从明年来看,很可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这样一个作为是应对去全球化的挑战而为全球化作出的努力。我想这是目前捍卫去全球化的博弈,这个博弈意味着世界的周期在发生变化,这不再是以前的短周期,它很可能是长周期。长周期在经济学解释就是五六十年的康德拉季耶夫的大周期。我们说如果是有一个长周期,这是二战以后另一个长周期的开始,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要理解、把握、深刻的认识全球这样新的变化。

我想引用一句话,去年这个时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一句话,世界经济的长周期,我们不希望这个长周期是去全球化开始,我们希望在面临应对这种挑战找到出路,继续捍卫全球化,继续全球经济秩序稳定,强劲的复苏。但是仍然需要拭目以待。

2、怎么理解中国的经济

一讨论中国大家看到第一件事就是中国经济下行。如果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就下行,到现在已经持续了24个季度了,我做中国宏观经济三十多年来,还算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坦率地说,我也没见过。24个季度,6年,经济在下行。这个经济尽管看下行幅度不大,下行速度不快,但是时间这么长,这是超出预期的。经常大家看到中国经济下行超预期,它说的是时间长度如此之长。

我们这儿做经济研究,经济分析通常来说,它怎么做预测呢,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因为经济结构稳定的情况下是稳定的。用过去衡量现在,就是经济上行多少月,然后再下行。经济下行多少个月再上行,这是过去的方法。当用这个方法衡量不住的时候会发现超出预期,它只说明了一件事,我们目前的经济下滑不再是一个周期性的波动,它是艰巨的挑战。只有结构因素发生变化,宏观经济表现才不再不服从过去的规律而变成新周期,就是中国的经济进入新周期。

哪些结构变动的因素呢?有很多,再看大致有四类,这是长期支持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现在都在慢慢变得不再支持。第一,中国经济过去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我们说享受全球化红利。如果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叫开放度,拿这个衡量,是全世界最高的70%。这在全世界大国绝无仅有。于是我们说尽管是第二大经济体,却是第一大贸易体。但是看到中国的出口2010年增长是高的,那一年是30%,从那以后一路下滑,到2015年是负增长,今年依然是负增长。未来,看来改善的余地也非常有限。这意味着传统的出口导向性经济已经难以维持,扩大内需就成了必然选择。

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温州的老板说了个故事,我觉得很深刻。他说,我们温州人什么都见过,冬天我们经历过。冬天,天气比较冷,经济不是很好,天气比较冷,所以我们多穿衣服,怎么多穿衣服呢?就是为了维持生产,咱们先借高利贷。实在不行,咱们抱团取暖。什么叫抱团取暖?就是互相担保。反正冬天是要过去的,只要冬天过去了,春天到来,阳光明媚,一切恢复正常,我们再大干快上。我们过去都是这么干的。但是说这次不一样,这次冬天不是很冷,但是冬天如此之长,于是我没看到春天的时候就倒下了。这个看到2012年温州现象,整个温州企业全部开始出现问题。这个故事时刻反映了什么问题呢?

就是说不能再指望世界经济低迷之后,你的出口会有高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内需扩大,你的结构转变就变成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问题,然后你在那儿等着春天到来,可能会遥遥无期。我想这对我们很多做人力资源的同志来说这点非常之重要。而我们知道,对中国的很多企业来说,过去在全球化红利下面基本上只懂生产,不懂销售。对大家来说,有订单就生产呗。至于卖哪儿,怎么卖,跟我没关系。中国都是做代工的,都是做加工的。但是如果全球处于目前这样的情况,你会发现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销售,能把东西卖掉是本事,而不在于怎么把东西造出来。

大家经常看到互联网销售在中国变得如此火爆,其实跟这个背景相关,因为中国的企业都不懂销售,互联网占了这个便宜,它创造了销售的平台,然后帮助你去销售。这是互联网,阿里巴巴、京东等等迅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这也是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销售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这是真正扩大内需,要抓住客户,得了解他的需求,然后再销售。我想这是对管理模式的全新挑战,今后更多的是怎么销售,而不是生产。 我们看到这个因素的变动,这是过去三十年不一样的,过去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得掉,现在忽然发现出口受阻,你要扩大内需,过去出口的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现在这个因素在减弱。

第二,过去中国的制造是什么制造呢?是廉价制造。最重要的是劳动力的低成本。为什么劳动力低成本?中国有大量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我们知道什么叫工业化呢?工业化的精确解释,我们说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一元是一个弱小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的;一个比较庞大,但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后面这个是农村劳动生产率,这个怎么低,说是农村边际生产率低于零或者接近零。这个就是地就这么多,再增加一个劳动力,产量也不会增加。如果你还消耗粮食,消耗物资,等于说是你的劳动边际生产力是负的。

因此我们知道工业化的过程是什么过程呢?它既表现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所谓制造业、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持续提高的过程,更重要的表现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就是说是整个农村劳动力持续下降的过程,是农民持续转变为工人,成为城里人的过程。由于工业在城市,所以也就是城市化。

发生这个大规模变化是93年以后,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开始了这个大规模过程,内地农民背井离乡到沿海去打工,由于人数如此之多,竞争如此之激烈,工资成本就压到最低限度。中国的农民素质又比较高,至少没有文盲,于是在同等技术,同等质量要求下,中国的制造是最便宜的。中国因此就成为世界的工厂,中国的产品因此就卖到整个世界。这是叫中国享受全球红利,全球红利并不一定说是享受,实际上也是创造,是你有竞争力。你的竞争力就是低成本的制造,低成本的核心,就是劳动力的廉价。

但是这个故事从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故事开始发生变化,你会发现中国的青壮农民,我们认为是45岁以下,50%已经不在农村了,如果再看看更有竞争力的年龄,2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百分之七八十的不在农村,那于是农村变成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地方。这就意味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并不如原先那么充沛。

其实从金融危机发生这几年,可以看到工资涨的最快的是农民工。现在规定的最低标准,这个标准每年都大幅度提高,在过去七八年中每年在10%以上。但是更重要的是区域性的变化,中国的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工资上涨水平,上涨幅度是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要知道过去两年中上升最快的是哪儿吗?重庆、贵州,新疆、宁夏、甘肃,涨的最快的,每年达到30%左右。这就对我们很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带来新的挑战!过去我们认为中西部比较落后,其实落后的原因是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比较低,因此产业可能从沿海转移到中部去。但是如果中西部的工资在上升,这个转移看来就是困难的。

我们也注意到这个事实了,大家看富士康,这是苹果的代工厂,它把深圳工厂关了转到河南,转到重庆,照样找不到便宜劳动力。富士康今年决定它的工厂要迁到印度,说在印度可以雇一百万便宜劳动力。这对我们的企业来说是什么挑战呢?

如果不能转型,还想坚持低成本制造,那么你在寻找低成本制造的有利地区,这个地区已经不在国内,而是在国外。于是我们看到大量的低成本制造企业开始向海外投资,尤其是在东南亚。举例来说,中国的服装,中国的纺织品,还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第二大生产国是越南,我曾经做过越南政府的顾问,我去过胡志明市,那是中国庞大的开发区,这里不仅仅是大陆的,还有台资、港资。在那儿做什么?生产纺织品,生产玩具,生产香皂,生产鞋帽。

三十几年前我管过深圳,我看到那个景象就像深圳的景象,那时候深圳引进的不就是箱包厂、玩具厂吗,现在这个产业在向那里迁移。如果现在到中国比较廉价的商店,比如到沃尔玛,家乐福可以看到来自斯里兰卡或者越南的商品,那都是中国的企业制造的。

我们说人民币国际化,那是人们出去了把人民币带出去。刚刚说“一带一路”说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仅是国有企业在国外搞点矿,搞点油,搞点什么大的物资,更重要的表现出来是中国民营企业的走出去,抱团走出去,它构成了“一带一路”上的重要风景。我们说劳动力不再便宜,而劳动力便宜是以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利条件,现在不再有了,因此中国经济在下行。

第三,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我们说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这是大家讲的老龄化问题。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在某种意义上使我们大吃一惊。我想说的我做经济学研究很多工作都预测到了,但是唯一没有预测到的,就是没有考虑到中国人口结构如此变化。我现在还不能全然理解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挑战。

其实从经济学看,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但是有一件事想不清楚,就是中国的最大挑战,就是未富先老。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日本是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以后,它才遭遇人口老龄化。换言之,人家还有底子,还可以养老。而我们在发达国家边缘的时候我们人口已经老了,而这个对经济社会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于是会看到现在社会各界都关注着退休的问题,关注养老金的问题,关注社会保障改革问题。我想这是将来你们人力资源管理最核心的挑战就在这儿。而我们现在养老金体制基本就一个制度,就是社会保障。

但是从全球来看社会保障仅仅是提供了面包,但是黄油的问题它解决不了。从全球来看,除了社会保障提供的第一制度以外,必须有第二制度。除了第一制度,需要有第二制度。第二制度,可能对人力资源非常重要,就是个人储蓄制度,是鼓励个人养老储蓄,通过投资免税,储蓄免个人所得税等等办法,为自己养老储备资金。这都是一个深刻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的变化,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说人口老龄化了有些消费是刚性的,举例说,医疗。于是这些行业会急速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医疗,养老行业异军突起和人口老龄化相关。说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什么呢?什么叫老龄化?就是说干活的人少了,吃饭的人多了,吃老本。过去的储蓄高消费低,储蓄什么呢?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投资驱动型就是由此受到挑战。看中国经济下行,投资率下行,我不敢说是不是受这个影响,这个是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是趋势可以看得很明显。

换言之,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如果一味的再想靠投资扩大规模,这个路子看来已经走不下去了,而是如何提高效率。对中国经济来说,依靠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也也是难以为继,于是我们看到所有政策都转向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核心是扩大消费。所以我们说投资驱动性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这个因素现在抑制中国的经济增长。

第四,过去的中国经济增长是资源消耗型的,环境污染型的。大家都来自北京,这事实我就不多说了,看看北京雾霾就知道,是靠环境的消耗,对资源的消耗,让我们的资源环境不可持续。但是我们也知道北京雾霾是可以治的,北京今天蓝天就比较多,很简单,河北把钢铁产能减了,水泥产能减了,北京天就蓝了。有时候我们经常还玩笑说,说今天有雾霾,不错,中国经济又开始好转了。

它揭示了一个道理,过去我们靠这些东西增长,如果有较高的环保要求,特别是中国加入巴黎气候协定,中国2030年达到减排的目标,中国会采取更严格的环保政策,这时候资源耗费型和环境污染型的经济增长会影响。由此我们看到出口,劳动力成本,人口结构,资源对环境的不可持续性。这些因素的变化是中国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都在减弱,中国经济因此进入新的阶段,这就叫新常态。这个新常态第一个特点,我们认为就是告别了两位数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不再会像过去那样,有两位数增长。按官方说,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阶段。这是新常态。

3、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是怎么安排的

在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怎么弄?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大家理解是告别了高速增长的阶段,但是似乎在新的阶段没有站住,下了一个阶梯,在第二个阶梯没有站住,还在往下滑,这就是讨论的稳增长的问题。

第二,我们又知道中国经济要长期和持续增长需要依赖于结构的调整,而结构调整需要改革,那么创造持续增长的环境,这是一个长期问题。短期的稳增长,长期的结构性改革问题相互结合,就构成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这个政策跟过去的政策相比,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我想这对于各位做管理,做人力资源的这点非常重要。它跟过去的政府的宏观管理有思路上很重要的变化,它先设置一个区间,这个区间有上限,防范通货膨胀的风险;有下限,就是说避免出现大规模失业,因此经济增长必须维持在某个水平;同时还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是社会稳定,而这个社会稳定在经济方面就是不要出现系统性的经济风险。

政策的思路是什么呢?如果经济表现在这个区间之内,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换言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会发生方向性转变。政策着力点是通过推进改革,然后来实现结构调整,然后使中国经济获得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一旦经济超出这个区间,政策要做相应的变动。我们看到,从未来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出现上行风险,就是出现比较严重通货膨胀的几率是非常小的,而下行的风险一直是很大,就是说经济会往下走,那么经济政策就是做一个调整。

这个调整的思路是什么?即不指望经济政策能把经济再拉回到两位数那个区间,而是期望通过这个调整,把经济拖回到这个合理区间,只要拖回这个合理区间,我就停止。我们叫稳增长的政策。稳增长的政策还是投资。投资如果民间不投资,政府就必须投资,如果地方政府不投资,中央政府就比较投资。因此我们看到了这个政策的状况,很多人说这是国进民退,但是从宏观经济上看,这是经济上必须采取的措施。

到今年,我们来看中国发生的变化。请大家注意,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都是6.7%,我们看这背后的两个指标:一个是中国的PPI,是54个月以后转正。第二,中国企业所的利润,14个月开始转正,无论国有还是民营的,这意味着什么呢?PPI转正意味着企业的销售环境在转好,企业的销售在转好。如果说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意味着企业现金流在增长,企业的付息能力在提高。如果企业的利润在上升,就意味着企业的杠杆率在稳定,甚至在降低,企业还本能力在提高,负债率在下降。于是我们在银行里工作会看到,尽管中国的坏账同比还在上升,但是环比在下降,它意味着宏观经济开始趋于稳定。

从这个上来说,我们说大概中国经济,如果是L型的话,是L型的竖轴的底部了,中国的经济已经相当接近底部,尽管我们并不预期中国经济未来还有反弹,但是看中国经济下行在减弱。这对宏观经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今后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尤其在货币政策方面,不能指望它有大规模的降准、降息,或者宽松的货币政策,取而代之的是强调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是利用这个时间,利用这个契机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实质性去产能为去杠杆创造条件。

怎么去产能呢?无外乎两个含义:第一个,在物理层面去,第二,在资产负债表上去。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战略性重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收购兼并。其实我们注意到这样的事实,比如国有企业方面收购兼并是大规模展开,尤其在过剩产能产业,比如钢铁,宝钢收购武钢。我们可以期望在今后一段时期,特别是明年很可能这种以收购兼并为代表的实际上去产能,从而为去杠杆创造的政策频繁出台,而且这个进展会加速进行,我们看到的一系列政策与此相关,比如热议的银行债转股,这是宏观经济新走向。

4、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前景在什么地方。

最后我们说中国未来的宏观经济在哪儿?这个指标,这意味着四种产业:第一个,按照十二五规划,我们说十二五规划最核心的是调结构,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核心是扩大销售。扩大销售就是提高居民收入。

十二五规划有两个提高:第一个提高,工资增长,在初次分配中间提高工资的比重。第二个提高,在国民收入中间提高居民收入,并要求这两个提高有两个同步,第二个同步被媒体解释为,我们称之为通俗的中国梦,说2010-2020中国经济,就是GDP翻一番,中国居民收入翻一番。要是两个同步肯定是翻番的,你也就知道为什么未来五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在6.5%。因为只有达到6.5%以上,中国GDP才会翻一番,而更重要的,中国居民收入才会翻一番,而后一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

在过去的这么多年,自从09年以后中国居民收入上升在加速,中国居民收入跟GDP保持同速,农村居民收入更高,每年10%以上。想象中国是13亿人口大国,尤其中国是有9亿农民的大国,如果大的收入在十年内翻一番的话,这是庞大的消费群体,其实全球都看中国的经济,我们也注意到做产业,会看到中国现在确实有产业做起来,但是没有看到它有行业分布,比如说一些非常传统的产业:电视机、冰箱、洗衣机,这些行业尽管销售也有困难,但是没有人说什么。

中国的房地产在去年以前不好卖,今年也不好卖,房地产是去库存的。但是要知道去年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是哪个行业?家具行业。卖哪儿去了?卖农村去了。家装行业是一个大的方向,因为农民收入高了,人家也要买点好家具,因此我们说眼下中国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人群是农村群体,伴随着这些人群收入的增长而增长。我不敢说你变成全球最大的企业,但是我敢说你会变成全球增长最快的企业。

马云跟刘强东的争论无非就在这儿,刘强东说配送能力强,可以弄到村里,农民收入增长,就会买他的东西。但是马云说中国还有白领,中国的中产阶级扩大速度很快,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服务,于是有海淘。无论盯着农村市场,还是海外市场,核心就是消费增长的提高。

第二,技术创新。我们说十二五规划有三项目标,一个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到2020年达到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现在已经我们已经到了2.3%。我想说研发经费的投入不是政府投入,而是企业投入,我们算了算78%的研发投入都是企业投入。很简单,劳动力变贵了,然后用机器人取代劳动力。于是中国的机器人销售连续几年在中国,中国的工业全部在技术改造。

讲一个故事,我曾经做过海尔的上市,对海尔的企业还是了解,有一次海尔的管理的朋友聊天时跟我说,我们海尔跟过去不一样。我说有什么不一样,不就是生产洗衣机嘛。他说,“不对,我们现在生产洗衣机的技术,你到我们佛山工厂去看一看,它叫黑灯工厂,没有电灯。”他说我全智能制造,因此不需要灯。外头只有几个人用计算机操纵控制一下就可以了,整个流水线下是没有灯的。这是中国最传统的制造的变化。

我想对在座的各位说,技术进步并不是一个很神秘的概念,卫星上天,蛟龙下海等等,高大上的技术确实很重要,但更多的点点滴滴的技术进步,你就生产一双鞋从粗制滥造做到品牌制造,这就是技术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技术进步正在加速。一个明显的证据,看看中国的汽车工业,中国的汽车工业新车车型发布跟全球同步,但是车价在不断降低,它唯一解释就是劳动生产率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技术进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且是我们说主流工业技术的进步,还不是高大上的高科技。因此,请大家特别关注中国制造2025,类似德国的工业4.0。我们经常讲的中国向中高端制造迈进,这是事实。然后你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特别注意的一件事,就是怎么利用政策,鼓励投资。

第三,这是在过去中国经济结构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是以工业为主,而且是高度外向。在十一五规划中曾经说服务业发展要快于GDP增长两个点,没有做到,十二五特别强调这件事要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看到,2013年中国的服务业第一次在国民生产总值之中超过制造业,到去年达50.5%。我们认为按照这个速度发展,到2020年服务业的占国民生产总值会达到55%。

服务业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它不仅是中国宏观经济状况的改善。比如说中国的就业为什么有所缓解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服务业就业环境远远高于制造业。还有我们说这个服务业不是低端的,开个饭馆,弄个澡堂子,中国产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我刚才说了医疗行业,养老行业,教育行业,金融行业,互联网、物流行业,这都是归为服务业,它向高端化迈进。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希望。如果你们做产业,服务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行业。

第四,中国过去经济增长中间有一个区域结构,大家说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西部是第三世界,东部是第一世界,中国一个国家内部存在三个世界,但是这种情况在发生变化,可以看到在过去几年中增长最快的是西部地区,比如在过去两年增长最快的就是重庆,西部增长快不是说GDP增长快,是它有实际性技术成果,从我们观察来看,如果讲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我们首推的是深圳,第二是北京,第三是成都,那儿成了高新技术聚集地。

中国最高技术的纺织地在新疆。正是由于西部经济的发展,使西部出现了改革开放的新趋势,对外开放,“一带一路”,最早在西部来做,大家说最早的“一带一路”是重庆的渝新欧铁路。“一带一路”就是张骞当年通西域发现的那条路,那条路已经几千年了。如果没有经济发展,那还是一条死路。恰恰是有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它变成了“一带一路的”经济带。这是中国经济的新希望!于是我们看到中国可持续增长的未来这四个指标。

总结:什么叫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给我们说,这四组指标所代表的嫩芽企业遮风避雨,别让老常态掉下来把这个芽砸死了,所以要稳增长支柱。所以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不就是说松松土,浇浇水,让这些嫩芽成长,如果这些嫩芽能长成参天大树,中国经济就可持续。

我特别想讲中国未来的经济是什么?现在中国的经济类似于日本七十年代以后,韩国九十年代以后,和台湾省的九十年代以后,但是我想说的中国不是日本,中国不是韩国,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57%,而当时的韩国和当时的日本城市化率高过了75%以上。中国在城镇化率如此低的情况下,如果经济出现了这种状况,只说明一件事,就是中国的制度设计是不对。过去我们的城市化是地缘城市化,而真正的城市化应该是人的城市化。

于是,人的城市化我想强调的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说的,人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是政治问题,它是社会问题,它是文化问题,它是生态问题,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改革。只有深化这样的改革,才能加速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这是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基础。那么供给则结构性改革就是释放这种增长潜力,使之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的增长优势。我们寄希望于在中国宏观经济趋于稳定的情况下能加快改革,然后是把这个优势释放出来,使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

责任编辑:郝杰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