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凤凰网与凤凰卫视、《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主办,进口大众途锐首席战略合作的“2016年度华人经济人物盛典”创变·新声全国巡讲成都站,来自经济、文化、娱乐领域的重量级嘉宾来了一场关于“精神消费的升级潮”的高端对话。
精神消费是专业的事情,必须由专业的人做,从投资到生产到销售,这一系列一定要形成一个闭环。未来投资文化产业,只能风投,一定要冒着风险来投。那么问题来了,未来的精神消费升级在哪里?
未来五到十年
应该讲政治文化经济学了
王开昕 成都星娱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由于我们政治体制跟不上市场经济规律,导致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在经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后,处于漏斗型结构,两头大中间小,有钱的很有钱,穷的很穷,工薪阶层饿不了撑不死。要改变这个经济结构,文化产业该起作用了。把中国的经济结构改变成一个橄榄型的结构,中间大两头小,中国的民生问题和社会和谐问题,才会真正达到和谐的中国,这是文化产业在经济上的作用。
第二个作用,文化产业要重塑中国人未来接班人的信仰。只有信仰树立,共产党下一个百年的执政问题才得以解决。以前讲政治经济学,未来五到十年应该讲政治文化经济学了。
文化产业是改善内需的重要驱动力,这个产业所有的消费都是现金流,是一个重要的拉动内需的引擎;它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舞台,“一带一路”战略第一条线是文化输出,把中国的儒家文化输送出去。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一样,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文化产业则是一个市场化运作。文化产业反过来要加强文化消费,文化消费非常重要,以前我们接触的文化都是被动式的,未来我们精神文化升级就是要主动出击。
未来的精神消费升级在哪里?内容创作上,一定要接地气,一定要细分市场,产品定制化。
未来文化消费是一个经济的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我们将目光投向数字和大众化,迎来未来文化消费大众的浪潮。
未来文化消费将改变你我的生活方式!
主持人:物质消费是有限的,精神消费一定是无限的,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资本看重了这一块市场,都想分这块“蛋糕”。
熊立(网龙网络公司副总裁):有一个名词叫IP,我上一家公司曾经从事网络文学生产。十年前写网络小说挣不到钱,为什么?那时候很难出书,我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前30章免费,从31章开始收费,每千字3分钱。过去的八年,最有价值的网络作家是唐家三少,他八年中累计收入不到一千万,但2012年,他被评为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是1200万,除了写作收入还有IP的变化。因为他的小说可以变成电影、网络游戏、音乐产品,有整个IP的包装,用户愿意接受这种消费模式。一个有价值的的IP可以拉动消费,
主持人:现在大家越来越愿意付钱享受精神消费,有人说2015年是消费升级的元年。网上很多视频收费了,你不加会员就看不到,可能也不贵,20块钱,购买后没有广告,可以提前看剧情。这里面一定有一些问题和难点。
王开昕:这两年有疯狂的资本想涌进文化产业,就是精神消费领域。去年电影过440多亿的时候,一群人疯狂投影视,今年到现在来看,我们预计的600亿突破不了,顶多500亿上下,热点会变成一个难点。难点在哪里呢?第一,精神消费是无形的,不好评估。几年前我做了一部电影,三千万,我给我父亲一张光盘,我父亲说三千万一张光盘,我三千万一栋楼拔地而起。如何去评估它?第二,风控问题。同样一个剧本,不同的人拍出来的效果绝对不一样。行业自身的规律,风控和评估能不能跟上很重要。
精神消费是专业的事情,必须由专业的人做,从投资到生产到销售,这一系列一定要形成一个闭环。未来投资文化产业,只能风投,一定要冒着风险来投,好的东西背后肯定有不好的存在。
主持人:资本都是逐利的,哪一块热,资本会蜂拥而去。但投资文化产业,投资精神消费,需要有冷静的思考。
汤继强(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总裁):消费是基于市场的概念,精神应该是作品,而不是产品,产品是要定价的。精神作品和精神产品不一样。我们现在都在念《诗经》《三字经》,谁给他们付费?我们读巴尔扎克,读莎士比亚,谁给他们付费?今天已经没有办法,就试图用商品经济的方式来给非常崇高的作品定价,用市场方式推广。
大批企业家、企业要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既然有规则,我们按照规则来办,把这事做好。
举一个例子,斯坦福旗下有个店铺,里面供应的产品都带有斯坦福LOGO。买任何东西,哪怕是一个水杯,一支笔,一个本,上面都有斯坦福的文化,斯坦福夫妇捐助学校的故事已经注入到产品里面去了。就是把我们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以消费者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实现。我认为,精神消费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共享的过程,是分享的过程,如果我们在消费行为发生过程中伴随这几个理念,分享,共享、共鸣,我们的情感、情绪、道德,对未来世界美好的向往都能提升。对精神消费来说,这就是一个升级。
主持人:说到精神的时候,大家觉得是很高大上的,但我们知道,没有物质的支撑是空虚的。我们再来谈谈文化产业的跨界合作。
王开昕:这三年我们一直在做跨界。前八年我们没有挣到钱,是亏损的,后面几年开始挣钱,因为我们升级了,以前为了做电影而做电影,为了做音乐而做音乐,寻求的是自己实现自己的感觉,从2013年开始,我们痛定思痛,觉得做文化不能为个人而做。
我们第一个跨界就是旅游,音乐节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包括我们现在做电影院、剧场、景区,文化和旅游的跨界。未来精神消费是一个一、二、三产业的共融圈。比如我们在红原举办音乐节,门票60块钱一张,10万人600万,还送了一些票,大概300万,这些人在里面三天,总要吃喝,我们跨界到美食上去,比如平时买的可乐2.8元,我们卖8块钱,我们的利益点从这儿来。另一个是我们的直播,我们跟YY直播合作,YY直播给我付费,一百多万人在线观看,一人一块钱,一个IP就是一百万,这是跟互联网跨界了。明年我们还要跟体育结合。文化是灵魂,消费是载体,这里面空间很大。
汤继强:演唱会是这样一个行为发生的过程,观众买票,是对你认同以后的共鸣体验,他接受了你给他提供的作品,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或者是被动主动相互变化的一个过程,只有这样,精神消费行为才可能是完整。比如开始是被动买票,后来参与了,他很享受这个过程。体验过程中,达到或深或浅某种程度的价值认同,这样的精神消费才是愉悦的。我看书看了10页,我愿意花钱购买,实际上唤醒了内心的某些东西,这比物质消费的层次确实要高。
王开昕:八个字,跨界共生,融合发展,我们是跨界的实践者。
主持人:电视媒体也是一个精神层面的消费。早期的电视宣传品,比如政策的宣传,后来发展到作品,比如话说长江等,是专家说了算,观众被动接受。现在电视要做产品,观众真正说了算,我们要应观众的需求来改变。这个过程还处在镇痛阶段。
熊立:我们现在跟竞争对手比的不是产品,而是谁抢到更多用户的时间。这个很有意思,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天24小时,除了工作、生活以外,消费时间非常少。小时候父母特别不喜欢我打电子游戏,因为70后打电子游戏容易沉迷。今天很少用沉迷了,为什么?吸引年轻一代的东西太多了,不会沉迷,只是在众多的消费中无法选择。
十几年前互联网行业就像今天的文化产业,赚不到钱。互联网第一个赚钱业务是什么?就是精神消费的产品,游戏,很多人把网络游戏比喻成精神鸦片。网络游戏为什么能赚到钱?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花时间、精力、金钱消费?因为互联网游戏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的规则是透明和公正的。每个用户对产品价值的认可,基于他对社会的理解。在网络游戏中,我们创造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环境给他,他购买的价值是所有人认同的价值,他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长。
以前我们看免费视频,看盗版小说,电影也是惨淡的,这几年为什么起来?这几年我们精神产品的质量大幅度上升。十年前我们家庭影院达到的效果,跟工人俱乐部的差不多,由于各种各样新技术产生,今天在电影院能享受到的,在家里享受不到。随着用户体验本身的提升,用户开始对产品体验有新的认知,他们愿意买单。我们为什么充钱,成为爱奇艺、优酷网的会员?因为如果不是会员,我要明天才能看到最新的剧集,是会员今天就可以看到,这是真正的价值体验。
现在网上很多免费的东西,它的盈利空间在哪?广告。广告成为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的收入来源。用户感觉不到,为什么?因为你去广告。你去广告,我从中收费,你不去广告,我向广告商收费。
跨界合作有很多可以探寻的地方,因为触到了人性的根本,人对精神是无限追求的,一定会有更多的方式让大家领略精神消费给大家带来的愉悦感。
提问:资本市场对精神消费的疯狂追逐会不会引起这个行业泡沫化的发展呢?
熊立:任何一个行业没有资本的投入,很难在短期快速发展起来。绝大多数都是从免费开始的,免费的时候没有资本支撑,企业肯定很难坚持。资本的追逐一定会带来资本回报的要求。文化产业领域,一定程度上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不一定在短期显现。我相信越来越多的成熟资本看到这样的规律,会做出更健康的资本投入,帮助这些企业慢慢成功。
提问:之前资本市场追逐的是高回报,现在是真正立足于产业,帮助产业发展。天虹基金未来投资大数据产业基金,我想问王总,如果我们跟您合作,您会不会跟大数据产业联系在一起呢?我要的是你们的数据。
王开昕:未来文化消费上,我们争取做到免费。怎么挣钱呢?肯定是大数据了。现在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票务系统1899文化城,我们跟农行签了合同,推出1899文化卡,未来你可以用卡在文化城吃喝玩乐,订购所有的商品。这个卡和银行卡捆绑了,身分证号码都在我系统里面,我们能很精准把数据建立起来。未来这个大数据要转到实体当中去。现在很多疯狂的资金进入我们,我们都没有要,为什么?因为有对赌协议。大数据需要积累,我们服务买过我们票的每一个人,最终实现文化消费的免费,靠大数据挣钱。
提问:美国前一个世纪做的是杠杆化服务,对于现在的资本来说,大部分是杠杆资金驱动的,所以我们才会要求企业给我们更大的回报,我想问一下汤教授,您对未来中国市场的杠杆资金问题,资本对消费行业的追逐,怎么看?
汤继强:前几天证监会主席有一个讲话,讲资本市场的野蛮人的问题,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强的反响。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专业是研究政权和资本市场,在斯坦福,我和美国一帮研究资本市场的大牛在一起共事。有一天一个大经济学家给我看了一张表,他告诉我,上面只有10%的传统金融,90%全是基于计算机演绎出来的,金融创新出来的金融衍生品,这些金融衍生品在美国是合法的有毒资产。这就是过度的资本化,资本的泡沫足够足够大。中国的资本市场如果不追加这种道德和理性的成本,非常有问题。经济学有一句著名的话“非理性繁荣”,非理性的亢奋一定会带来非理性的繁荣。你的欲望没有止境,可能你的资本走了以后就带来虚假的泡沫式的繁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都是必须要警惕的事情。
回到精神消费升级,我还是想在里面注入一点理性的成份。有两个东西是有边界的,个体的生命有边界,物质世界的的资源有限,唯有一个东西是无限的,我们的精神无限,两个有限对一个无限,我们怎么处理好这个关系?作为个体的人,我们要有思考,我们做什么样的东西,既能对得起投资人,给他足够回报,同时保持理性的边界。我是一个非常冷静的资本市场的观察者,在精神产品升级的大背景下,我们引进价值投资的这么一个理念和概念,未来对我们资本市场,包括做精神消费产品的市场,会更加理性,更加道德,更加高尚,更加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谢谢!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