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财经观察 > 正文

重磅信息:环球人物年度盛典北京举行

来源: 环渤海财经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随着互联网与金融领域日益深度融合,金融科技产业正席卷全球,对当今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创新的集聚地,涌现出一大批金融科技企业和杰出领导者。他们的创业故事与成功范例,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环渤海财经网北京讯 12月18日,由《环球人物》杂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格局商学联合举办的环球人物盛典暨金融科技领军人物榜单发布会盛大举行,此次盛典公布了首期金融科技领军人物榜单,这20位领军人物在金融科技领域做出了巨大的创新和贡献,也深刻影响着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在这些榜样的引领下,中国金融科技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肯定。以下是环渤海财经网整理的本次盛典中各位嘉宾精彩分享的内容整理。

金融科技企业的中国机遇

曲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助理):金融在中国这样的新常态下会有什么样的机遇,将科技融入以后又有什么样的新机遇,中国又会有什么机遇和挑战?

曹彤(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席所长):金融现在对于中国来说,从趋势上我觉得是一大一小。一大就是金融市场的建设,就是我们讲了很多年的所谓的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型,这个转型核心是围绕着金融市场的建设展开。所谓小,就是普惠金融,这是近十年金融业的一个非常核心的主题,就是怎么样让金融的发展跟实体经济,跟千家万户结合在一起。所以从趋势上我认为是两个方向。当然这两个方向在历史上通过金融工具在解决和推进,只不过历史走到今天又出现了很多新的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这样的新技术形态。信息技术和金融技术相结合,有可能在解决一大一小两个方向上找到新的突破点,从而加快它的实现周期。

郭宇航(点融网创始人、联合CEO):刚才曹董事长讲了金融宏观层面的思考。作为一个金融科技从业人士,我感觉金融科技包括之前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我们是在缝隙中寻求一点的机会,因为大家知道金融在中国高度管制,在全球也是一样,所以每次中国金融改革都是全球进入金融行业、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一种挣扎或者是一种努力。原来的小贷公司,到后面的担保,到互联网金融P2P,到现在一系列以金融科技为名的金融科技创新,实际上都在寻求监管空白地带的发展机遇。所以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实际上完全受制于整个金融监管发展的历程。如果说我们在P2P行业里面看到了前几年相对宽容的发展环境,但是由于某些黑天鹅事件,导致矛盾和冲突再次升级,一贯重复了我们金融一放就乱、一放就死的循环,但是机遇恰恰在这里,就是因为新型的业态发展涌现监管,所以在这当中你只要抓住短短窗口期就能够成长和壮大,占据一席之地,并在未来反过来影响监管,使监管认可。这是中国民营金融资本领域的不二法门,但是你做不好先驱就变成先烈了。

秦谊(德勤合伙人):刚才从曹会长和我们业界的专家实践者郭总的角度谈了这个问题,我从德勤角度谈这个问题。其实金融科技企业在海外2008年之后也是蓬勃发展,这个机遇总的来讲就是壁垒打破的过程,不仅是监管壁垒的打破,也是从业资格壁垒的打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美国机器人同步的信息其实就是对于传统的资产管理公司壁垒的打破,在这个壁垒打破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最关注的是科技对于金融服务的普惠化会带来什么结果。比如我最近经常做的关于区块链普惠金融的一个研究,如果我们德勤在2016年5月份和一个区块链公司一起联合研发一个基于手机应用的支付软件,在手机上应用这个支付软件,就可以使得在金融非发达地区跨境支付的费用减少45%,但是如果在发达地区因为手续费的减少使得我需要在跨境支付的时候从1000元起的支付变成20块、30块也能支付,特别是孩子在海外读书的。其实普惠就是怎么样使我的金融消费和服务更加便利。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中国有广大的消费市场,但中国金融行业中整体服务的细致化、细分化包括传统运作和运营的细致化、精细化还有待提高。所以当我们谈到金融科技时往往不仅仅只是看人工智能,也不仅仅只是看区块链、云计算这样的新科技,而是要利用任何一种科技使得现有的运行更加有效,使得金融消费者更加有效的得到金融消费,使得监管者能够更放心,我觉得这是我们最大的一个机遇。

万喆(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我作为一个客户,谈谈我的看法。金融科技这个概念和内容对将来中国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认为fintech在未来对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的提高来说是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什么这么说,众所周知,每个人都知道中国提的概念改革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晦涩的概念难以理解它是要干什么,但是fintech(金融科技)就是一个最为典型最为成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例子。为什么这么说?fintech,包括我们之前所说的互联网金融或者互联网经济,之所以在中国发展如此迅速,事实上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因为它进行市场突破,第二它进行监管突破。我们市场需求很旺盛,无论是在投融资方面,或者是在互联网的其他方面。但是由于我们的监管在过去还是在一个比较老的体制当中,所以我们的供给是严重不足的,也就是说需求很丰满,但是供给很骨感。所以fintech在中间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纠正供给侧当中的扭曲,而互联网金融或者fintech对打通结构性渠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于中国包括将来的国家治理能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创新、活力、联动、包容,我们发现fintech在这四个方面都符合,而且金融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性,它从市场来看使得世界融为一体;从互联网科技来看,实际上由于去中心化使得流动性更加加剧,因此未来fintech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对我们能力的极大挑战。

计葵生(陆金所联席董事长、CEO):未来中国十年会累计全世界最多的资本,还会累计最大的理财需求。所以我们一直在想,在这样一个发展当中,金融科技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带来什么样的价值。fintech这个帽子挂了很多方面,我们觉得未来的机会点是细分化,叫离散科技。离散科技什么概念?就是我们怎么样让中国这么大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分配,怎么样让中国的投资人可以有更好的结果,怎么样让更多人更聪明地以低成本做这样的投资理财。未来在离散科技的形式下,中国未来会跳过美国、欧洲过去50年的投资方式。在国未来金融科技的手段,不管是数据优势,云计算的优势,通过方法,奖励成本,提高透明度,分散风险。中国的fintech已经在全世界成为一个领导者,未来离散科技中国也会做到第一。

曲强:曹老师,金融科技怎么帮助您实现刚才所说的打通大小,您能不能举一个具体例子?

曹彤:我刚才讲到两个方向,一个是大的做市场,一个是小的做普惠。我们是做金融市场的。举个例子,比如说中国有600万个呈规模的贷款企业,这600万个贷款企业过去从哪儿拿钱,是从银行拿贷款。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转换,随着信贷市场的变换,拿贷款越来越不容易。那么这些企业是不是可以通过发行金融工具来融资呢?其实这个可能性越来越大。那他用什么平台什么工具来开发?现在在银行市场和上交所、深交所两个交易所,绝大部分是2A+以上的企业发展,这样的企业多少,1万个。600万个企业有一万个企业可以在场上发票发金融工具,其他的500万去哪儿,他们需不需要找到一些更低成本、更高效的融资方式?这是非常紧迫的。我们现在其实就是帮助这样的企业在一些有效率的市场上通过更简单的方法使企业快速调整资产。这个事情的意义就是在于给那些不是太好的企业找到市场、找到工具、找到方法。

曲强:金融科技有什么价值,它到底提供了什么便利?它又存在什么样的挑战?

郭宇航:主持人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金融和科技结合,50、60年前甚至于更早就发生了,为什么这两年比较火?极大的原因在于以前科技是加上金融机构获取能力,提高他的赚钱效率。而这一轮以P2P等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没有覆盖到的人有了享受普惠金融的机会。实际上在美国金融发达市场里面还有4400万人没有享受到中国传统的金融服务,中国大概是20到25倍,也就是7、8亿人没有得到覆盖。那4400万人也是因为信用不够,金融无法给他提供服务,大数据科技让非金融数据成为判断标准,让那些人有了一点点机会开始享受服务,就像您所说的没有好的教育,没有好的工作,收入微薄这些人是不是能享受金融服务,在金融科技浪潮里面我们看到他们得到这样的机会,但是这样的争议仍然存在。金融科技能不能成功不在于科技,在于监管允不允许它来尝试。

秦谊:从我们角度来讲,不管是传统的金融行业在转型做金融科技,还是新型的金融科技公司在服务金融行业,我们都支持。我们最关心的是这些科技和这些运作怎么给消费者带来福音。美国08年金融危机之后杜德法案的实施使银行成本无限增高,这些成本是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不可能银行自己来承担。所以这次特朗普上台之后我也非常关心美国金融议会关于金融法案的实施,今年8月份时美国金融服务监管局一个委员会已经通过了一个新的金融监管法案,在某种程度上转换了理念,目的是为了节省成本。我分享一下几个案例,第一个案例从支付角度来讲,刚刚我讲的跨境支付,本来就是经常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件事情。我从1993年开始一直在美国居住,居住了十几年,那时候我要从家里汇一点钱给上海的老爸老妈,银行大款手续费要1%到1.5%左右。如果寄一千块,15块、20块就到手续费里面去了,如果我寄支票,相应来说手续费会低,但是这程序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虽然手续费可以降到比如一万块钱一张支票只需要30块钱手续费,但时间很长久。所以现在从支付角度来讲你首先要有国家外汇代理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时间很长,手续费特别高。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全球范围内个人对个人实时到帐,网络正常的时候十分钟就完成这么一笔交易。当他不经过中介不经过这些手续费时,成本就大幅降低。我们在这个coud上面发展起来的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能够保证每一笔交易在5秒钟之内完成。什么概念?今天我们把手机打开,我从微信汇给你10块钱,从你的帐本角度来讲你十块钱马上收到,但是我微信绑定的工商银行的卡,你绑定别的银行卡,银行是不是能够实时清算交割?央行里面清算交割一天就三四次,所以银行在承担这个支付背后的风险,而不是两个人之间直接的交付,但是基于区块链支付场景是清算和交割同时完成,也就是说我把十块钱打到你微信账户里面,你微信收到的时候实际上你银行的钱已经到位了。这是一个案例。

另外一个案例,是我们和欧洲的资产管理监管机构一起做的案例,这个案例源自于传统金融和资产管理的一个痛点,因为在全球资产管理范畴内,除了美国和英国之外,其他绝大部分国家应用的销售渠道是银行,所以很大一部分收入是从渠道里面走掉的。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谈到了理财,刚刚计总也谈到中国消费、中国理财的需求不断壮大,包括个人理财不断增强,如何利用机器人区块链和互联网互通互联的趋势更有效地服务客户,是我们的设计。这个设计在今年2016年8月份时已经出版,也就是说机器人投购的出现,还没有完全达到人工智能,只是提供高客户服务资产配置方法时,是通过一个方程、通过一个平台的形式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如果我雇一个投部,也就是说一个个人,戴白手套的服务高净值客户的人,你没有5000万资产你是得不到这个服务。但是我现在要把他资产配置的方案放到一个平台上,让你自己有这么一个选择,就大大降低了门槛,也就是说今天你有一万美元、两万美元,你也可以享受到给5000万高净值客户的资产配护的方案。当你有这么一个安全的形式使得你的消费服务和你的理财需求能安全地存储起来,通过机器人投购的形式让你选择如何做资产配置,就完全改变了资产管理销售格局,所以银行继续保持它的优势,但是第三方公司同样建立这么一个渠道建设,使得渠道能够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这样一个工具没有垄断性,谁愿意致力于开发,谁就能够获得这个市场。

万喆:我觉得fintech这个概念比较好,因为它的后缀是在tech上,也就是说虽然它是金融,但是落在科技上面。过去我们说互联网金融,当时我就提出反对意见,我说互联网金融不应该作为特殊的行业或者概念提出来,因为它没有超过金融的范畴本质和它的核心。因此包括普惠金融我也曾经发文章多次讲过,我认为不要用道德概念绑架它。今天讲fintech,我认为它最重要的创新点就是降低了成本,也就是说传统金融当中有三个成本非常重要,而且占据了极大的成分,而fintech可以降低这些。第一个成本就是物质成本,就是刚刚秦谊讲的手续费,有壁垒或者是垄断在里面。我们通过现在的科技创新,实际上通过科技创新降低了人工成本。这是未来的趋势,尽管人工不可能完全被取代。第二个就是信息成本,传统社会当中信息成本相当高,比如你在相当小的族群当中你会发现族群的人很容易知道他怎么样,过去我们讲的农和社,他马上知道你们家有几口人,从你出生到死都知道你借贷会不会还。但是我们现在获得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事实上我们发现市场交易,不论是金融市场或者是其他的市场,通常的理论上都是说它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里面的人是理性人,有了这个前提假设我们才能讲市场规律、经济规律这些事,但是事实上达不到这一点,除了理性的人偶尔会不理性之外,最重要的是他的信息获取程度不足,你并不了解这个市场到底发生什么,所以你无法理性。在这个市场上因为信息流通存在着故意或者无意的缺失或者不对称,无法形成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因此在这个市场当中它的信息流通决定了它交易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互联网兴起之后,尤其是我们现在讲的fintech,它实际上通过科技,就是我刚刚讲的去中心化,使得你信息的流通变得更广泛,获取更容易了,这就是真正的市场规律,或者说市场完全的竞争状态有可能形成。因此我认为它在信息成本减少上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而且将来这个趋势不会停止。第三点,风险控制成本,无论你的信息多么畅通和透明,你总归还是会有延迟或者缺失,在各种状况下,包括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你都需要进行控制,这实际上就是效率和成本平衡,在这种基础上我们会发现一方面fintech或者说互联网帮助我们解决了对一个人的授信,现在你可以从多方面比如从他的资金流了解这个人,从而知道到底该不该给他这个基金。实际上利用这个降低了风险成本,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风险控制的成本,因为它的流动性变得更广泛了。加上还有一点,我们的金融监管永远是慢于市场发展,所以会有一些钻空子现象的发生,就像前一段时间的P2P事件,这就需要监管来弥补和完善才能解决,但要花费一定时间。因此我认为fintech在整个社会交易成本上取得了进步,但是它还有待弥补。

计葵生:一般的投资决定是到一个柜台,在柜台那有一个人在那边提供服务或者提供建议,今天在市场上有几万个产品每天在交易,一个人如果他要做理财顾问,他要了解多少产品,他可能比较熟悉的有十个,特别厉害的可能了解二十个,这是第一。第二他能了解这个客户多少的信息,其实你对客户的了解就是他账户里面有多少钱。所以科技金融是优化过程,客户到了一个平台投资,他可以买什么产品,什么产品最适合他,金融科技可以为他解决问题,因为所有产品的基本信息已经在里面,而且我们可以通过客户自己提供的资料,他的行为,还有第三方的数据,来了解这个客户可以承担的风险。所以我自己觉得金融科技带来的价值,是让客户做更加正确的理财决定,获得更好的投资理财机会。

曲强:中国金融科技怎么面对“反动派”?

曹彤:我觉得在金融科技道路上我们都是同盟军,因为金融的目的是提高效率,让每个人都获益。其实有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就是关于金融科技的监管,严格意义上这是一个悖论,金融技术的发明者和推动者或者说信息技术的发明者和推动者能不能做这样一个金融业务,你说他不能做,但是没有办法提高现有的效率。这是监管的悖论。对于这个悖论的解决,全球都在找监管方法,英国提供3监管方法,这个理念其实跟中国早期陈云讲的鸟笼经济是一个概念,在鸟笼里可以飞,但是不能飞出去。

郭宇航:两点,看清市场的监管本质。很多时候金融科技的前沿发展也有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我们把海外金融监管翻译过来,参与到规则制定过程中,这是创业者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为自己创业扫清障碍。第二从金融监管角度来讲,很多金融科技本身的应用有它的问题,对于金融科技过度使用造成的对消费者权利的侵害应该予以警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业者自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你不要肆无忌惮地追求最高利润目标。最后你在“反动派”上面要打个引号,你要对他的父母,对他的监管者的监管者要进行沟通,监管有KPI,发展有KPI,这两层KPI给他,他就能够有序发展。就像风控一样,银行不愿意放贷,因为有太大风险。所以最终不在于监管本身,而在于最顶层的上层建筑和结构设计能不能让监管换个脑子换个思想在稳定中求发展。

秦谊:通常黑科技最先占领市场,因为白帽子通常要考虑到监管和各种法规影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说你让黑客产生,而是你怎么让别人知道好的东西是什么样。第二,现在最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你不知道,事情就好解决,但是你就是不知道。所以我们要广泛接触,就像刚刚郭总讲的一样,和监管者沟通,使得我们在这个平台上的一些思想能够通过一个我们认为合理合规的方式生根发芽,这是我想做的事情。

万喆:金融科技未来最大的反对派就是它自身需要突破,刚才我说过它之所以在这个时代获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市场突破和监管突破,但是未来还要自身突破,三个方面来说,第一个技术要突破,这个突破我认为它将来和监管层要有共享、共赢和融合的方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刚刚说到在交易成本方向我认为无论是fintech本身还是监管层,他们都希望能够把风险控制住,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而监管层面在未来可以利用fintech技术使自己能力提高。这是第一个突破,也是融合。第二个突破我认为是服务突破,现在的fintech,将来会大面积和所谓的传统金融相融合,包括我们知道的各个传统的金融行业或者银行,他们事实上也在不断的开发、创新以及运用fintech的新技术。包括我知道有一些银行自己也开发了fintech的系统,使得别的银行和一些希望投融资的商业机构或者单位,能够在一个较为公开和较为互利的平台上进行相互选择,就像个人众筹和P2P一样,所以我认为将来重要的服务就是实现大的融合化和常态化,这才是未来发展的前途。第三个我认为还会有一个概念的突破,现在中国虽然在互联网金融或者fintech这一方面发展得如火如荼,甚至在全球都有非常高的地位,但是除了区块链、fintech等等之外还有很多突破的地方,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都面临很大的困境,都是要提高生产力,这场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已经开始了,但是还没有达到顶峰,因此我认为fintech未来会有很大的突破,会在概念上达到新的突破。

计葵生:机器人在2030年的能力会超过我们所有人,那我们的小孩怎么办?他们有没有价值?其实我觉得科技,不管是金融科技或者是什么科技,它对全世界未来20年影响非常大,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担心,可是我觉得不管是监管还是社会,要有一个比较开放的态度思考它。如果将来有一天电脑机器人比我们聪明,做决策做判断比我们好,那我们的价值在哪里?我觉得那个价值肯定在两方面,一个就是创新,就是一直要有创新,带来不同的价值。第二个是服务。人会一直用他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带来价值,可是不能反对科技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1提问互动环节

提问:从金融科技角度来说,现在有哪些方面的措施或者技术来加强防范和监管?

曹彤:个人信息的安全和保密也是互联网的一个命门。因为互联网技术本身并不是从信息安全角度切进来,是从解决信息对称角度切进来的。所以从互联网安全来讲,对投资者的保护并不强,但是一个技术出来之外会自我迭代,自我完善,弥补它的缺点。区块链技术我认为就是在互联网技术上长出来新的方法,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安全问题,所以很可能有一天互联网金融会被区块链全部替代。所以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区块链技术,尽早向区块链迁移。

提问:现在金融风险有哪些?有哪些技术手段可以规避这些风险?

郭宇航:最终要解决风险还是要靠我们的监管。实际上美国的金融科技比我们的技术要领先一些,但是他们群体性风险事件并没有频发,主要是他们的法规和现有的原则是公允价值,而在中国违法成本太低,所以中国科技自身解决不了你刚才说的问题,惟有靠我们技术监管,运用实际手段和监管手段加强互联网防范,一旦发现,惩治力度要到位,才有可能缓解你刚才所说的问题。

提问: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怎么样说服我来买你们(陆金所)的产品?

计葵生:希望可以说服你。我觉得陆金所过去这6年把金融所有的DNA和金融科技相结合,所以我们的出发点和花费的时间是在风险管理上,确保我们在平台上放的产品安全。还有一个就是强调你在平台上买任何产品过了30天你可以再放出来,我们也不是第一天做这个事情,是累计了背后平安保险20年左右的经验,把它放在一个科技的环境里面来做,所以我们强调很高的透明度和流动性,其实你买任何一个理财产品,可能都不一定比我们透明,也没有这么好的流动性。

科技金融or金融科技

第二个的话题更有挑战性,又要回到金融科技的本源性的问题,到底是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因为Fintech是个合成词,同时也是个舶来词,它代表着金融行业和科技行业深度的融合,但是究竟是落在科技上还是落在金融上,也就是究竟是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它们在领域学、行业、金融政策发展上有什么区别?以及它在未来新的金融改革历程当中扮演什么角色?这都是需要通过这个单元得到答案的问题。

夏乐(西班牙对外银行研究部亚洲首席经济学家):上一个环节基本上是从由上至下的顺序来,大家说金融科技对整个的国家改革,对它的解决的重要意义,然后再到风险管理,再到各个企业。我想把这个环节顺序逆过来,也就是说我们从企业入手,看看科技与金融在企业层上如何融合和互动,特别是这四位全都是我们金融科技企业创始人,我们就先从他们的企业开始,我想请你们简短说一下你们企业是干什么的。

曹锋(汉德金创CIO副总裁):我觉得这个视角很有意思,刚才的确是从宏观到微观,我们现在从企业开始介绍,这是一个从微观看宏观的过程。我们汉德金创成立于去年年底,但是短短一年时间,我们已经在区块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比如,我们今年是China ned的主要发起方,包括下个星期我们准备发布另外一个区块链的协会,同时我们完成了多个中国第一:在今年5月27日我们完成并发布了中国第一个区块链产品——票金链;在今年7月我们完成了中国第一笔区块链金融交易,交易是3000万人民币。

郭振洲(夸客CEO):我们主要通过网络借贷的方式服务于小微企业主和他们个人的借款需求,我们可以说是资金的搬运工,这个不是简单的搬运工,我们是风控体系,智能化的信贷工程,我们这三年不遗余力地通过打造大数据技术、风险运营等人脑和电脑的结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牛顿风控系统。这种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贷工场,在上海和武汉,我们有六七百人的规模的这种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贷工厂,他们是搬运工的桥梁。自成立以来,我们服务了十几万的个人需求,所以我们是通过金融科技特别是数据技术,来服务于传统金融机构以前服务不是很到位的高增长人群,这就是我们夸客金融的一个金融模式。

张韶峰(百融金服CEO):我们其实不是一家金融企业,我们是严格意义上的金融科技企业。我们做的事情是利用大数据帮助信贷行业,帮助保险,帮助基金证券,帮助理财精准地去评估客户、精准地获取客户。我们大概有6亿多个人和2000多万小微企业主数据。我们为什么做这个事情?因为中国小微企业借钱很难,个人借钱也很难,中国持卡人2亿多,人民银行征信数据3亿多,还有很多人数据没有被充分暴露来做征信数据模型,也就是说我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实际上有一个基础设施没有解决,就是信用体系。信用体系是金融、商业的基础,没有信用会导致你的商业运作成本升高,银行不敢借给你钱,信贷公司也不敢借给你钱,我们用大数据方法来缓解这个问题,但没有真正解决它。人民银行真正的建模数据是2亿多,有6亿多没有被央行覆盖,包括我们跟人民银行、夸客金融合作,我们可以用人民银行数据建立的模型,目前我们跟大约一千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包括互联网公司,包括小贷公司,这些企业获得人民银行的数据都很难,更不要说80%的人没有有信用报告,所以我们帮助他们评估风险,帮他们化解存量市场潜在的风险,也帮助他们预警。我们也帮助中国保险企业,他们营生很粗暴,经常让老百姓觉得保险公司是骗子,其实保险跟金融高度相关,我们试图帮助保险公司理解适合他们需求的保险产品,所以我们做这个事情偏向基础设施。我们从最早纯粹帮助金融机构分析风险,延展到帮助很多资产证券化,我们评价每个基础借款人的风险到底怎么用,评估他的资产违约率到底怎么样,看夹缝有多深,告诉信贷企业利用资金,也帮助客户消费优质的资产。

邓迪(太一云董事长):我们的话题是从技术出发,到金融科技领域。但是我们在技术开发过程中间也发现区块链不仅仅可以用于金融还可以用在更广泛的方面,目前在这个领域我们已经申请了接近一百多项专利,在国内技术积累我们也有非常多的特点,包括我们一直在试图解决区块链真正大规模商业落地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技术上的瓶颈,这些瓶颈包括像高频交易的时候,像区块链交易速度还是非常有限,但是我们目前已经实现了超高网络,每秒可以达到10万笔甚至更高的交易速度,而且是全网的交易速度,不存在单笔瓶颈。其次是区块链合作,大家知道区块链最早是从比特币数字货币概念来的,它在真正商业落地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在进行区块链资产登记的时候,把我的房子、股票登记到区块链上面来,他万一有了黑客供给怎么办?这是区块链要解决的问题。

夏乐:区块链技术大家现在好像是耳熟能详,但是它具体是什么呢?能不能请曹总用一个很简短的话来概括一下?

曹锋:讲到区块链大家自然会想到一个词比特币,我们其实反复要强调这一点,尽管区块链技术来自于比特币,但是我们现在在讲的区块链时,一定是严格跟比特币相区分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比特币在中国还不是官方合法的地位。你要做金融科技创新,就要讲领域通常要讲的三角形,第一要有技术,一定要有技术支撑,否则都是空谈;第二要有商务,做的事情一定要符合市场需要,否则再好的黑科技也没有用;第三个监管,三个缺一不。很显然比特币提供技术,提供商业,但是在监管这块我认为还需要很长的突破。所以我们现在讲区块链的技术是什么样,一定要符合金融监管来做创新。

夏乐:我问一下邓总,刚刚您说有很多很有趣的应用,不单单在金融系统还包括合同系统,您能讲一下您最近在做的比较有意思的相关这方面的案例吗?

邓迪:我们现在在跟国家安全中心合作一个互联网金融风险平台,我们担任其中一个小组的副组长,我们的任务是研究P2P平台存证,这是大家和金融监管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因为大家知道传统的P2P网站数据都存在数据库里面,可以对它进行任意侦、删、改、查,这样一旦发生P2P跑路事件,大家都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因为所有数据都没有了,网站都关掉了,人都已经跑路了。这会出现一个问题:所有的商业合同都不成立了,因为在我们商业中间越来越多的交易行为、支付行为都不再是通过纸质合同来体现,而是依赖于各种各样的电子系统,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带来系统风险,在找不到方案的时候只能是找金融监管要钱。我们做的是投资借款人可以在网上签约十年,把你的协议给它进行区块链的存证,万一投资人有问题就可以到法院打官司,我们把风险化解为每一个个体交易的风险,因为随着金融科技发展,数据交易频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家监管机构会觉得累,但是我们通过联通,不管是央行还是银监会,你能管理的只是目下能及的节。中国有大量的黑色和灰色经济,这种经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它的中心是不能覆盖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覆盖更多中心统一起来。但是区块链是一个治理,我们可以通过对治理的结构进行改变,把区块链变成全生态链的渗透式的监管,这种监管就是大数据监管。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夏乐:我想到了上一周银行之间出现了比较大的风波,有一个问题,某个证券公司的员工交易时利用伪造公章的方式来做交易,交易之后员工不见了,机构就说你违约了,这方面我相信大数据能给他提供更好的治理结构,未来这方面也是大有所为,曹总我相信您的票据的区块链应用会有很大发展,因为我以前听过票据欺诈。

邓迪:区块链尽管是前景技术,但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不光是金融,各个产业都要做,所以我们要找一个突破点,我们挑来挑去选择了区块链,为什么选它?全中国去年的票据交易量非常惊人,是120万亿,我们知道中国全年的GDP是70万亿,去年整个交易量相当于GDP的1.5倍,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同时我们看到这里面有大量操作风险存在,今年出了好几个银行的大案,规模都是上亿。一方面因为我们知道票据对于金融、对于银行来说是传统业务,又是个人和企业之间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同时它又面临着种种问题,所以当时我们考虑来考虑去最终选择了这一块。

夏乐:下面我们把重点放到大数据上面,大数据,在实际中怎么帮助我们辨别个人风险?我想问问郭总和张总,在你们评估和风险控制过程中,网上的数据行为数据是否真的有帮助?

郭振洲:我感觉是越来越有效,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银行服务的客户群体用银行的数据和金融数据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我们现在服务的是普惠人群,他们的特点是现金流不太稳定,抵押资产比较弱,和银行的关系也比较弱,他们的征信和他们的脸谱是比较模糊的,这种情况下对银行征信确实有挑战。解决这个难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所谓要积极拥抱另类数据,大数据技术,主要是行为数据这一维度。这几年,我们公司也一直在数据基础上进行投入。比较有挑战的是我们开始是要做端到端的数据的收集、归集、分析等等,来做自己的征信。

张韶峰:在中国存在着一个大问题,真正和银行发生借贷交易的用户太少了,信用卡是2亿多,房贷、车贷加起来3亿多,房贷、车贷对你的征信好不好,不大看得出来。他没有金融行为,但是没有金融行为就不能判断了吗?不是这样子,我们发现好多人的行为跟信用相关,比如消费,你在上海借郭总的钱,你平常也去上海听歌剧、看话剧、带小孩、听课,这种比在网上买东西寄到西安去的人更靠谱。手机号长短跟信用违约率也有相关性,这些数据跟传统人民银行的思路不一样,好处是每个人都有,不管你是平常老百姓还是国家领导人或者是农民工,都能覆盖到数据,不是百分之百覆盖,80%也能覆盖。

夏乐:我们现在经常会说,今年是我们中国的Fintech元年,中国的Fintech现在已经恐怕和美国并列齐驱,有这种言论。我想问问张总,我们到底和美国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相对比较,到底存在什么差距,我们在哪方面又是领先?

张韶峰:因为Fintech和互联网本身发展高度相关,如果从互联网角度来讲,中国很多领域已经超过美国,比如说支付,支付在美国没有那么方便,实时到账。比如微信的成功,上至80岁的老奶奶下至10几岁的小孩都用微信,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已经超过美国。第二金融科技也好,科技金融也好,由于中国以前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反而给金融科技弯道超车的机会,为什么阿里巴巴零售那么成功?以前的线下零售中国远远赶不上美国,所以一开始就是用最新的技术和最新手段来做零售,在美国是小众,它传统的金融已经覆盖80%用户,但是中国80%没有覆盖征信数据,反而给了我们金融科技公司一些机会。除了这样我认为没有别的任何手段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市场需求在这儿摆着。现状来讲,据我了解大数据在美国应用比不上中国。其实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欧美。

夏乐:郭总您有很长时间在欧美银行工作的经验,您在这方面给我们分享一下。

郭振洲:我同意张韶峰的观点,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其实不弱于美国,而且很多应用也比较领先,尤其是在支付方面。美国整个人群的信息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齐,但中国是一个更复杂、更有挑战,细分市场比较复杂、比较多元的市场。再就是中国金融资源相对比较集中,这是前几十年的发展。这样大量的人群金融覆盖不是太到位,包括从借贷、投资、理财等都有问题,这样就留下大量的空间。在美国正是由于它的细分市场比较齐,种类比较少,更橄榄球的形状,所以它的金融科技头部证券公司可以利用现在美国市场环境做下一步风险定价,在这块中国还不是做的特别有效、清晰,从金融基本维度、风险、定价来看,美国做到了极致。再一个监管也有一定的作用,我想中国未来会朝那个方向发展,中国的金融科技是一个推手。

夏乐:说完大数据,我们再回到区块链,区块链有中美之间的比较,当然还有其他国家,但是现在领军的是中国和美国,我想请问一下曹总,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在哪里?我们哪里比他们好?未来我们会在哪些方面赶超他们?

曹锋:我觉得这个对比不仅仅发生在区块链上面,可以扩大到金融科技,甚至扩大到整个IT发展。从整个大的IT发展趋势来看,底层的基础创新在过去十几年不是特别多,更多是在应用创新上面,比如我们稍微跳开一下讲到IT,IT现在在美国最火的是两家公司,一个是UBER,一个是BCIT,这两个是分享经济的杰出代表。这两家公司有很强的应用创新,并且有很强的技术手段支撑。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的趋势判断,所以刚才我们讲到中国在互联网金融或Fintech创新上看起来好像比美国金融还要走得更好。我认为我们在很多方方面面,甚至是超过了金融领域基于区块链的创新,但是不要夜郎自大,我们在底层技术上面,跟美国还是有差距,并不是说我们在技术上比别人强。

夏乐:最后一个问题是监管,请大家回答一下我们未来监管前景对于这个行业发展前景怎样?

邓迪:从目前来看,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沙河式的监管是一个趋势。我一个观点就是第一创新一定需要监管,中国很多情况下一出现一放就散,一管就死,创新方面完全不管不问,完全野蛮式增长。另外一方面监管也是创新,在这个创新过程中间我们也要允许中观失败,这需要大家注意问题。党永远是正确的,政府也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你不去尝试监管就得不到净化。所以沙河式的监管是大家很容易考虑的方向,第一,沙河式的监管不一定是谁都进来,一定要经过清洗和挑选才起来。第二,给企业成熟的机会,向监管部门表达他是干什么的。第三,给你一个时间,过一段时间再看你有没有承诺。第四,给他托底和保险,你有没有考虑托底和保护的问题。最后再加上大数据、区块链科技手段,会让金融创新走上一个更加健康的轨道。

曹锋:监管是一个必须要有的东西,刚才我完全同意邓总的想法,避免两个极端——管的太厉害和完全放手不管。沙河机制基本上是业界大家形成的共识,形成比较好的机制,在有限范围内允许大家创新。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讲,科技发展跟监管本质上有矛盾,你让金融科技完全循规蹈矩,完全比较束缚的指引,那样肯定发展不起来。我认为应该采用适度监管,兼容并包、开放的态度来对待金融科技的发展。

郭振洲:政府和监管也是在与时俱进的,我希望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展现出一种创新和灵活性,强调平衡,欧洲也好,美国也好,以及日本,都给了我们很多经验和教训,其实中国这么多年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从金融科技的进步,从金融下一个阶段,从整个市场化方面大家慢慢在平衡和变化,我想中国监管机构也在变化。从从业者角度来讲要拥抱监管,而不是像猫捉老鼠一样去避免。

2提问互动环节

提问:如果我们现在的数据收集和处理都有一定的发展,并且有很多合作伙伴,我们作为终端的消费者也好,最基础的投资人也好,我们肯定是非常重视风控成本的,您觉得数据未来对于共享、开放去更多的合作,这个方向是不是能给我们一些大概的畅想?

邓迪:整个行业数据共享,全市场征信体系的建设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百融金服这样的公司专门来做数据技术的工作,这样我觉得是数据共享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关键的一步。而且有这些公司的存在,才让我们的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成本下降。刚刚你提到数据,我们很关心数据在应用领域的比例成本上,我们和百融金服合作的过程中,观察到在共享共赢的方向上实际上成本在下降,在美国十几年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美国专业细分更加细分化,但是它的数据更加商业化,在更加商业化和更好的情况下它的成本非常低廉。

张韶峰:数据共享听起来非常美好,好像经济价值都很大,但是是挺难的一件事情。首先你共享的时候给双方创造什么价值,这一定要讲清楚,双方如果没有达成一致就会产生问题。第二,战略定位,举个例子,两个都是信贷企业,都是保险公司,你让他们相互直接共享数据就很难,因为业务上毕竟有重叠有竞争,我给你的数据多了超过我的价值,你把我的客户抢走了。定位不要竞争,我们只是要把经济价值算清楚。所以经济价值和战略很头疼。第三,共享知识。数据会不会泄密?别人会不会中间拦截一道?你的成本怎么算得过来之类的。如果你泛泛谈数据共享很难实现,一定要切分到某一个具体场景和某一个业务领域,把经济价值,战略定位以及实践手段这个账算清楚才有可能实现。

(以上内容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郝杰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