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秒批”、“2分钟放贷5000元”、“不查征信只需身份证”……自去年以来,以“服务小微群体”为受众目标的“现金贷”业务通过互联网平台得以迅速发展,规模一度达到近万亿元。但随之而来的,是部分“现金贷”业务畸形野蛮生长带来的市场乱象:平均超过158%、最高近600%的畸高利率,超高的坏账率和令人闻之色变的暴力催收。
目前各地监管部门正在对“现金贷”业务进行清理整顿。业内人士表示,中低收入者的确对“现金贷”有需求,它是传统信贷业务的补充,但要把握住“合规”和“监管”两条线,该项业务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路子。
本报记者 王士波
现金贷:迎合了小微群体需求
现金贷,就是小额现金贷款业务的简称,泛指具备无抵押、无担保、无场景、无指定用途,借款与还款方式灵活,可快速到账等特点的小额信用贷款。其主流模式主要借鉴国外Payday Loan(发薪日贷款),具有高效率、高风险、高利率三大特点。
据了解,现金贷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在欧美经历了初创、成长、调整等三个发展阶段。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16年8月,网贷行业监管细则出台之后,现金贷无抵押、无担保、手续简单、小额分散等特点迎合了市场需求,此类业务开始在国内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征信体系覆盖面不足,出于风险控制考虑,银行更倾向于服务有完整信用记录的人群,相对来说有一定门槛;而现金贷目标客户主要是刚工作不久的青年群体,是有成长空间的消费群体,但往往被传统金融机构忽视。”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客观上来说,现金贷满足了市场部分特定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银行服务小微群体的意识。“另一方面,它的快速扩张也得益于消费金融的快速崛起,大数据征信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
记者通过相关渠道了解到,目前国内小额现金贷平台已有上千家。据统计,大体上可以分为互联网系、垂直系、消费金融系和银行系。其中互联网系以京东金条、蚂蚁借呗为代表,资金实力雄厚,获客成本较低;而消费金融系,以苏宁消费金融的任性借、捷信消费金融的福袋为代表,基于目前分期业务扩展。
行业乱象:高利率、高坏账率、暴力催收
然而,在快速扩张的两年时间里,现金贷从“一骑绝尘”的行业新骏变成了野蛮圈地的脱缰野马。“高坏账率”、“骗贷集团”、“高利贷”、“暴力催收”、“滥用信息”、“监管套利”……这其中不乏借款人因高息、暴力催收引发的纠纷和悲剧见诸报端。一时间,现金贷站上了风口浪尖,遭遇到舆论的口诛笔伐。
高利率、高坏账率和暴力催收,成为部分追求“极限操作”现金贷的三个主要“污点”。
利率有多高?之前有报道称,在河北读大学的刘某曾在某校园分期平台通过“提现”功能,获得3000元的现金贷款,为了能分期还贷,刘某又通过其他平台申请现金贷款,最终累计近5万元贷款。而据报道,畸形现金贷平均利率为158%,最高的发薪贷利率更是高达598%!而根据记者随机对某现金贷APP进行的测评发现,该现金贷逾期后滞纳金为:每次逾期,收取借款本金的5%、最低20元,管理费为逾期超过14天每天收取借款本金的2%。由此测算,年化逾期费可达300%以上!按照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借款年利息超过24%即为高利贷,超过36%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另一方面,提供现金贷的企业为抢占市场以“额度高”、“审批便捷”为卖点,为其风控造成极大隐患,很多企业不得不通过提高费率来应对坏账风险。一名现金贷从业者坦言,时常会遇到提供虚假资料“骗贷”的借款人。“故意骗贷的很多,毕竟不上征信”。虽然坏账率并没有统一披露口径,但有业内人士指出,该行业的坏账率或在20%左右。
而一旦产生坏账,随之而来的便是黄、暴手段的催收。据调查,目前电话催收成为该行业主要的催收方式;而回款难度大、电催无效的任务被“外包”给了各类催收公司,高额的“催收”回报,成为野蛮催收、暴力催收的主要诱因。
再被点名!现金贷监管提上日程
日前,人民日报发文《揭畸形现金贷:利率畸高 最高达598%》,再次点名现金贷,直指其高利率、零风控、暴力催收问题。
而在此之前,从4月10日到4月14日,一周内银监会连发两道政令,分别是《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上述两大政令的发布,意味着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再次扩围。
而近日,河北省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也已进入清理整顿阶段。从披露的信息来看,整治小组在全省159家机构中确认重点对象49家,要求对其重点关注、核查。不完全统计,河北省累计网贷平台数量为136家,问题平台96家,目前正在正常运营平台数量40家。而此次河北省重点核查的49家对象,也将不同程度上涉及这40家平台。
有互联网金融业内人士表示,现金贷业务的监管主体目前不明确。但从相关监管文件的表述以及现金贷业务的性质来看,如果参照网络借贷信息中介的模式监管,则将由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负责对网贷业务活动实施行为监管,制定网贷业务活动监管制度。
业内人士称,在行业增量爆发的当下,监管的到来是一场及时雨,但实质上,并非所有开展现金贷业务的平台都要被妖魔化。在行业洗牌背后,如何保证合规性,引导网贷平台追求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内核和风险控制理念,才是解决目前“现金贷”问题的根本思路。“一方面,平台需要优化反欺诈模型,尽可能降低入口数据的维度,缩短风控模型的审核时间;另一方面,从客服、还款简便程度等其他角度优化用户体验,也是缓解用户体验与反欺诈矛盾的可行方法之一。”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