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背篓精神”当好“三农”主角
——迁西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成功探索
环渤海财经网讯 迁西县是一个“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纯山区县,林果业发达,是有名的京东板栗之乡,是全国供销合作社“背篓精神”的发源和传承地。进入新世纪,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全县实施了以“变现资产、职工身份置换”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到2005年底,变现3000多万元,解除职工身份1600人,导致供销社经营阵地缺失,服务职能弱化;虽然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实力弱,体制机制不活等因素,致使发展缓慢,服务职能弱化。2014年4月,迁西县被确定为河北省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县,为供销社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组织,出台相关文件,加快推进改革,夯实“为农、务农、姓农”服务组织基础,进一步弘扬“背篓精神”,拓展服务“三农职能”,当好服务农民的主角,初步探索形成了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迁西之路”。2016年12月底全面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顺利通过省考核验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项举措”开启“开放办社”新征程
(一)加快改革推进。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县政府30个部门和人民银行迁西支行、唐山银监分局迁西办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分工,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县社机关“三定方案”,将县社列入科级单位,纳入事业编制和财政预算,确定为具有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的双重属性,将社有资产界定为“集体所有制性质”;明确了“组织创新、流通创新、服务创新”三项改革重点,制定改革“线路图、时间表”,将综合改革主要任务细化为8个具体项目,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加强督导检查,限期完成。
(二)创新基层社站。把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创新发展纳入乡(镇)党委、政府议事日程。依托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在各乡(镇)政府增设一个新的职能部门——乡(镇)供销站,站长由乡(镇)党委任命,副主任由基层社主任兼任,配备2名以上正式工作人员,有固定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目前,17个乡(镇)的基层社得到全面恢复和加强;创新办社。由县社牵头,组织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等5家共同出资500万元在滦阳镇喜峰口村组建了喜峰口供销合作社,开创了全省农民创办基层社的先河。突破了传统体制机制束缚,打破了乡镇建设格局,实施异地建设,新庄子乡供销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由新集镇供销合作社牵头,由世杰水果专业合作社等6家共同出资200万元,在新庄子乡跨区域联合组建。依托村级服务中心,大力发展村级农民合作社,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吸引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依法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已建4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民合作社联合社17家。
(三)织密服务网络。该县坚持线下线上相结合,不断扩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成果。组织网络,大力推动“县供销合作社+乡(镇)供销站+村集体经济组织”三级组织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基层社、专业社、综合服务中心(社)“三社”,打造基层政权“三农”工作新抓手。流通网络,大力推进“互联网+新网”工程,优先发展农产品电商平台,加快建成“网上供销社”,组建迁西县“八方联采”电商服务平台,与420家专业合作社、260家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站)连接。服务网络,优先推进乡镇综合服务中心(社)建设,加速形成“生产服务+供销服务+信用服务+社区服务”“四位一体”农村综合服务网络平台。总社网络。县社以改造重建和做大做强社有企业为抓手,大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目前县社拥有烟花爆竹合营公司、中韦板栗有限公司等10家专业公司,重新担当起了全县农村流通网络的“龙头”。交易网络。县社注册成立了“迁西县农村产权交易有限公司”和迁西县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化平台,在各乡镇成立了17家农村产权交易站。
(四)领建重点项目。综合与省、市供销社密切联系、服务县域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优势,依据冀东地区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瞄准京津冀等周边省市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省、市、县三级社合作,投资10亿元建设“冀通山区特产储运交易中心”项目。该项目占地204.74亩,集农副特产品收储、加工、分检、仓储、冷链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批发零售、会展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交易额达3亿多元,提供约3000个就业岗位,目前,已投资2亿元完成一期工程。
“四点成效”彰显“桥梁纽带”新作为
(一)盘活了闲置资产。依托农村产权交易有限公司和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化平台,完成东莲花院乡富贵牡丹园300亩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依托资产运营中心,实行乡镇资产入股,洒河桥供销社采购站、新集供销社采购站、东荒峪供销社用44.18亩土地入股,注资5000万元成立迁西县融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农产品销售与兴建医养院有机结合,即为医养院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农副产品,使农副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使多年闲置的社有资产得到了有效开发利用。
(二)加快了品牌升级。该县坚持用供销社品牌整合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推进了农产品生产加工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效益。目前,全县已注册农产品品牌商标63个,其中,国家级驰名商标4个,省著名商标7个,7家专业合作社的产品获国家有机、无公害产品认证;培育示范专业合作社43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3家,市级26家,全县专业合作社整体竞争活力显著提升。
(三)推动了经济发展。随着该县供销社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系统经营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已涵盖板栗、核桃、水果、栗蘑、鱼类、牛、羊、驴等各项种养殖业的50多种产品。2016年,全系从业人员达到3000多人,供销社资产总额达到1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县供销社领办的冀通山区特产储运交易中心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交易额达到3亿多元,促进了产业融合、产品融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促进了农民增收。改革3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10期,培训农民近2万人次,帮助修剪嫁接果树10万株,组织推销各种农副产品20亿元,销售网箱鱼800万吨;协调农副产品收购资金1200万元,组织开展送科技送物资到户活动2000人次,送出各种化肥30000吨,农药80吨,中小农机具20000台件。仅2016年,全县各类供销社和农民合作社,供销售农副产品6亿多元,助农增收达2.6亿元。此外,县供销社通过领办重点项目,增加就业岗位3000个,有效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
“四言启示”领悟“试点改革”新要义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才能促进基层供销社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是综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该县主要领导参与改革领导小组组建,明确改革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个乡镇党委书记亲自组建乡镇供销站。如,白庙子乡原党委书记马迎军,主持召开乡镇供销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太平寨镇原党委书记郑祥亲自为供销社选址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实用供销社工作由过去的“被动应付”变为现在的“主动担当”,促进了供销社综合改革的取得突破性成果。
(二)敢于创新,锐意改革,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发展动力。该县创新提出了“开放办社”理念,建立乡(镇)供销社(站),并纳入乡镇党委、政府工作中心,提升了供销社的职能地位;实行基层社、专业社、农村综合服务社“三社并进”,坚持了农民出资、农民参与、农民受益的“开放办社”原则,以“大开放”带动“大合作”,用新理念代替旧框架,打破了体制改革“内外有别”的局限性,保持了供销社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三)扩张职能,调优结构,才能在经济社会发挥大局中彰显作为。把自身主动融入到县域经济发展大局来统筹谋划、协调推进,盘活农村资产,加强农产品销售,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领办全县重点商贸流通项目,优化了产业结构,助推了产业升级,发挥了供销社在优化农业供给体系上的独特优势,有效推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
(四)以农为本,完善服务,才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农民积极性。供销社改革以“为农、务农、姓农”为根本,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了“背篓精神”,想农民所想,帮农民所需,不断创新完善流通、技术培训、资金股金、市场等方面的服务,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激发了市场活力。(吕纪水 白玉)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