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财经网讯 在今年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显然,弘扬工匠精神不是一时之需,而是长久之业;不是一业之为,而是强国之基。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创新。我国现在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以匠人的精神、创新的思维把每项工作做到极致。
我们曾经羡慕瑞士手表的精心打磨,德国汽车的严谨细致,日本虔诚提捏制的寿司。德国人的严谨,瑞士人的精密,日本人的苛刻,对他们的产品趋之若鹜,但请不要忘记,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中国这片土地上并不乏能工巧匠,西汉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以装在一只火柴盒里,其织造工艺至今无人能够超越;春秋时期的鲁班之所以能被后世匠人奉为祖师,除了他技艺精湛之外,还在于他具有创新精神。他能够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鲁班发明的锯子、墨斗、钻子等工具和方法被沿用至今。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等仪器;还有蔡伦的造纸术,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哪一样不令人称道?当今神舟飞天创造的“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的“中国深度”,高铁奔腾缔造的“中国速度”,哪一项不令世界刮目相看?这些伟大成就的横空出世,是创造,更是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创新的产物。
只懂得动手操作,那是一般工人,动手之外能够创新性思维,探索新路子把事情做得更好才不愧为匠人。所以,具备工匠精神就是在熟练掌握技巧的前提下,能够思考点什么,能够发现更好的点子并努力实现,进而创新性地改进自己的工艺,让产品成为精品。
归纳起来,“工匠精神”是本性使然,是信念力量对比,也是对权威的臣服所致。工匠肯定是老实人,不会耍滑头,不会偷工减料,不会敷衍了事,时间会检验品质带来的一切,工匠也许忘我木纳,但他一定内心热忱可爱,充满喜悦和感激,才能专注于手中的来回,工匠也许相貌平凡,但他的脸上时常带着平静、祥和、满足的笑容。
“工匠精神”不好高骛远,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一块青铜,在普通工匠手里可能做不成一把像样的菜刀,而战国时期吴越的超级工匠,却能把它变成削铁如泥的利器;在另一些艺术家手里,可以做成气势恢宏的黄钟大吕或者华贵绚丽的艺术品。当这些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工匠的名字,而他们却以杰出的贡献,默默无闻地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
“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中国制造的柴油机,噪音在数公里外都听得见,柴油机周围数十平方米都是油迹;而德国人生产的柴油机,可以放在办公室的地毯上工作,根本不会影响隔壁房间的人办公。其原因就在于德国的工人始终以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对待每一道工序,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疑问。
由此可见,品牌名称象征着这个产品的品质、文化、生产者的技术和水平,也代表着产品品质背后所透露出来的生产精神和生产态度,是精神支柱的引领与过硬实力的支撑铸造了品牌,成就了工匠。
想当“工匠”绝非易事,工匠的思想需要从认同、尊敬、崇拜开始形成,工匠的心需要无数次失败来历练磨就,工匠的技艺需要通过反复操作来提升,也许是5年,也许是10年,也许需要一辈子来实现,但可喜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工匠”,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诠释“工匠精神”。比如,你正在做着的那件工作:要开展的客户拜访、要进行的品牌宣传、要上报的数据资料、要完成的新闻稿件、要迎接的上级检查……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完成吧,潜心做名工匠,让所有经手的工作标上你的品牌,成为你的名片,相信工作会越做越好,工匠会逐渐行成。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追求精益求精,对高品质的坚持和积累可谓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不管是一个家庭、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只要我们少一些浮躁、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成每一件小事,做精每一样产品,比如把一个拉链、一颗螺丝钉做成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我们就是同行业的佼佼者,我们的事业就能一步步走向兴旺发达。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者进,创新者强,创新者胜”——只有创新才能强大。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蓬勃开展,全力推进。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只有坚持把产品做专,把质量做精,把服务做好,把品牌做强,用追求精细、创造卓越的工匠精神,引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员工,热爱创新、共享创新,才能把工匠精神创新发展。(何卫东)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