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纤维巨头东丽之前,日本制造已经接二连三陷入造假丑闻。2017年,舆论口诛笔伐,“神话”集中坍塌。丑闻之外,不断被新兴市场挤压的消费品领域,也出现了日本制造收缩的局面,刚被海信吞下的东芝成了活生生的例子。
成本风控、管理机制、技工供给,给日本制造“制造”麻烦的诱因很多,问题究竟出在哪一个环节还是多个环节,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新兴国家通过运用高度成熟的引进技术与制造设备,辅以关键性的低成本劳动力,展现出旺盛的市场活力便不足为奇,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如日中天的日本制造逐步收缩,放弃部分市场。
丑闻频发是不争的事实,暴露的问题不应简单地成为日本制造的全貌。在电子消费市场的后退有目共睹,这也不意味着日本制造已为后发国家所接近或超越。
日本制造在全球市场上展现的产品广度与品质厚度依然深不可测,在环境、信息、精密仪器、自动化、医药等技术领域,日本的工业产品还处于时代最前端的地位。而藏身日本制造背后的职人精神、生产组织方式与经营理念之于全球制造业仍具有鲜活的样本意义。
现在,我国以钢铁、造船和高铁为代表的重工制造产业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但近现代中国在夯实现代精工制造文化基础方面,诸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和锱铢必较这些精神,与日本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被疯抢的马桶盖里,便很容易找到日本工艺的“绝活”。中国没有出现与日本同等的制品,难在一道看似简单的工艺,陶器材料在烧制的过程中一般会收缩1/3左右,生产出同样形状的产品并不容易。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在一些关键领域大而不强,比如飞机汽车发动机技术、工业芯片、精密控制系统技术等。在核心技术上保持领先的日本企业素来擅长为本国消费者生产性能优越、功能多到无以复加的电子产品,同时又能在一系列高精尖领域为全球企业消费者提供不可替代的精工产品。
有人说日本创新缺失,而看不到的另一种情况,或许只是因为他们玩得更隐晦了。日企不只在于没落的东芝、松下、佳能、日立……而是更多在国际市场上众多领域的隐形王者。
三星、苹果、高通,耀眼的明星高科技公司,没有日本的高精度设备、芯片配件、解决方案,可能就不再耀眼。日本主动或被动抛弃已不具备优势的制造业如家电类产业,正蓄力转攻BtoB、新材料、人工智能、医疗、生物、新能源、物联网、机器人……
企业创新质量是否依旧卓越,工艺上是否拥有无可替代的绝活,企业组织是否完善,员工是否专业敬业,劳资关系是否顺当,有没有一个成熟企业家群及鼓励创新驱动的环境,并与市场无缝对接,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依旧是日本制造给予后来者的启示。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