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山介绍所获荣誉。
■石文山(左三)在地头与村民学习座谈。
石文山:胆大包天推行“大包干”
【致敬改革】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大包干”,人们有所闻无所见。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似乎一切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开天辟地的总是那些敢闯敢干的人,行伍出身的石文山就是一个实干的前行者。他的一步迈下去,让一个公社闯入新时代。
【数说改革】
石家庄是个农业大市,有17个农业县(市)区,耕地面积780万亩,是全国粮、菜、肉、蛋、果主产区之一。如今,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353个,其中绿色食品129个、无公害农产品224个。全市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到380个,其中获批省级园区19个,继续保持了“省级园区顶天立地、市县园区铺天盖地”快速发展势头。
在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同时,石市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如今,石家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已达55家,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9家,年销售总产值超过200亿元,辐射带动种植基地47.6万亩、农户近30万户。
【风云微档】
2018年9月21日,首届石家庄农民丰收节在石家庄市人民会堂举办。活动主题是“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在丰收节主会场中,布置了2000平方米农业亮点展示区,展示了石市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推介了十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十大蔬菜标准园、十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十大现代农业园区、十大水产养殖企业等一批创新活跃、富有活力的典型样板、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以及部分农业现代化典型人物和事迹。
1981年,地处平原地区的栾城县(现在的栾城区)召开农村改革生产责任制大会。县委领导明确指示,“大包干”不适合在平原搞。当时栾城县有16个公社,15个公社一把手都表态“服从”县委指示。唯独西安庄公社(现在的南高乡)书记石文山逆“风”而上:大包干,我们公社要搞。语出如炸雷,惊动了在座的所有人。有人窃窃私语:“这个老石真是胆大包天。”
一年以后,窃窃私语者见到石文山,竖起大拇指:“老石,你真有远见!”
他唱起反调坚决要搞“大包干”
上世纪30年代出生在栾城冶河镇的石文山,与家人过着土里刨食的苦日子。1957年,他如愿当兵。1963年,他转业进入栾城县商业局,一年后调到栾城县委财贸政治部。1970年,又调到栾城县委宣传部当干事。在大家眼里,这个从部队走出来的石文山,敢作敢为,雷厉风行。
在宣传部工作期间,农民本色的他对农村有一种特别的牵挂,经常下乡支援农业建设。全县16个公社,他去过13个,曾在23个村蹲点。1974年,石文山被任命为西安庄公社副书记,如愿以偿地深入到了农村一线。当时的西安庄公社,穷。而公社旗下的南十里铺村,更穷。于是,他包村,就选择了南十里铺。石文山在此蹲点两年,大干一番,南十里铺有所变,尤其改造了丘陵地为平地,增加了粮食产量。
1979年,石文山升任为公社书记,他不断学习中央文件,尤其对当时还未普及的“大包干”十分感兴趣。
1981年,栾城县委召开农村改革生产责任制大会,会上,县委的表态明确:栾城县不会搞“大包干”。针对不搞“大包干”,县委让16个公社表态。15个公社一把手都表示尊重县委指示。
轮到石文山表态,敢闯实干的他却唱了反调:“大包干”是一剂良方妙药,这种好东西我们公社要推行……
在地区率先一批实施“大包干”
当时已是1981年的八九月份,为了争取土地尽早入“户”,石文山马上起草了实施“大包干”的意见。得到允许后,立即在全公社展开轰轰烈烈的“大包干”工作。首先,把耕地分到各户。随后,他又组织开办夜校,并亲手编写了《农民种田常识》一书,以解决农民科学种田的问题。当年冬天,在全公社打井60多眼,解决来春浇地用水问题。他还将小喇叭安装到户,将大喇叭安装到街头、地头,让农民及时听到农业政策。
在石家庄地区率先一批实施了“大包干”,当时的地委书记亲临西安庄进行调研指导,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自此,西安庄公社成为石家庄地区农村改革的试点公社。
1981年实行“大包干”,1982年就实现了农业大丰收。
1982年11月16日,当时的建设日报刊发了西安庄公社的十大变化。一是全社的粮食亩产由全县的第十位上升到第一位。二是集体经济壮大了。三是促进了多种经营的发展。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达三百四十元……栾城县委送了一台戏进行表彰。
1984年,石文山升任栾城县建设局副局长。在离开农村之前,他指导了南十里铺村发展纺织业,没想到后来成了气候。改革开放30年,他再次去南十里铺调研,发现这个曾经的贫穷村今非昔比。居然有63户办起了纺织厂。依托纺织业,南十里铺早已脱贫致富。
1998年,石文山退休后不甘清闲,做了很多弘扬道德教育的事儿,陆续获得很多荣誉称号。2012年又被评为石家庄市文明公民标兵。石文山今年已是84岁高龄,仍在关心国家大事。他曾誓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名力所能及的奉献者。
而今走在栾城区街头,随处能见到对石文山老先生的宣传:榜样的力量……第四届栾城好人。
农业税被免除 农民铸鼎纪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逐步免除农业税。这让石文山等曾经的农村工作者喜出望外,他们感叹国家富强农民得实惠。还有一个石家庄人对此做了一件“大事”,引起全国极大关注。
这个人就是灵寿县农民王三妮。2004年3月,国务院宣布逐步免除农业税。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灵寿县的农业税当年全部免除。王三妮家7口人、14亩地,每年532元的农业税费再也不用交了。不仅如此,全家还能得到216元的国家补贴。算下来,一年直接受益748元。
2006年1月1日起,《农业税条例》正式被废止。“延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不用交了,而且国家还给粮食直补款,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没有过的。”亲身体会到这项好政策的王三妮,从2004年起就有了铸鼎的想法。王三妮从小跟随父辈学习青铜器制作工艺,他深知,鼎代表着权威,也是一种文化。国家免除农业税这么大的事,应该通过铸鼎刻铭告诉子孙后代,让他们永远记住。这尊鼎,就叫“告别田赋鼎”。
2006年9月29日,耗资8万元的“告别田赋鼎”终于铸成。2009年夏,“告别田赋鼎”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2018年11月22日,在灵寿县青廉村,“中山青铜工艺品厂”院内,3米高的“中国梦”青铜尊矗立在冬日的阳光下,质朴厚重,古韵悠扬。体量稍小的“文明尊”和“中华尊”分列两侧,衬得两旁的房屋都显得低矮了。此时距离王三妮铸造“告别田赋鼎”已经过去了12个年头。12年来,王三妮通过铸鼎、铸尊来铭记国家的好政策、反映生活变化的脚步,一刻都没有停歇。
□文/本报首席记者 谢鑫名
责任编辑:辛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