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行业聚焦 > 正文

肥乡小小粗布头借“文化味”成大气候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本报讯(记者袁伟华)“紫燕衔泥双双翔,依竹傍柳纺织娘。右摇棉车左抻线,操劳只为表新妆。”题在邯郸市肥乡县旧店乡张庄村农妇郑运香家西厢墙上的这首小诗,精准地刻画了郑运香的心境。郑运香是张庄乡传统棉纺织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她和同村100多户农妇们,凭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棉纺织技艺”,把传统土粗布“织”出了文化味儿,而巧打文化牌,也让她们成功地“秀”出鲜活的致富图。

■传统土布 “织出”文化味儿

阳光照在飞动的织梭与已经被磨出光亮的木制旧织机上,哒哒的机杼声与千丝万缕的棉线交错摩擦生出的沙沙声相映成趣,站在郑运香的织机旁边,竟让记者一时忘了周边的嘈杂。

“土织布很多地方都有,但我们用的是从村里收上来的传统手工织机,哪一台都有十几年的历史;还有我们的传统棉纺织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以织字技艺为一绝。”张庄传统棉纺织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王瑞平如数家珍,“我们的文化味,正是我们的竞争力。”

旧店乡有6000多亩耕地,农民以种植粮食和棉花为主。“没有合作社之前,村里人均收入很低。”旧店乡张庄村党支部书记袁靖国告诉记者:2008年张庄传统棉棉纺织专业合作社成立,目前已500多社员,资本金超550万。

■小小粗布头渐成大气候

“创业伊始,销路最难找,我们的东西太土,一度屡屡碰壁。”对于张庄村的土织布,身为旧店乡党委书记的宋潮一直关注:“要想使土织布找到大市场,必须把传统的东西赋予时代气息、文化气息。”几经摸索后,他们最终确定了给传统土粗布加点“文化味”这一思路。

合作社生产部经理张民告诉记者,一开始他们拿来名人字画到照相馆洗出照片,让织布能手照着织,后来开始邀请山东艺术学院等院校的专业人士做设计,粗布的文化气息日趋浓厚。如今,一幅毛主席头像织品,售价可超1000元,合作社注册了“璞瑞祥”商标,土粗布产品远销英美,年销售额超300万元。合作社的农妇织工,月收入也超过1000元。

■文化建设借产业“变现”

用文化促经济,直接产生生产力。2008年,土织布顺势搭上奥运会的“宣传车”,策划了织福娃、向奥运会献礼等系列活动;建党九十周年,织出了伟人头像;《论语》火了,他们织的孔子画像作为文化礼品,影响逐渐扩大。依靠策划一批文化“秀”,张庄土织布已经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国家提倡结构调整,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是让文化‘变现’。将文化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是旧店借文化生钱的希望之路。”宋潮说。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