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大势
之所以难以摆脱“泡沫疗法”,根源还是在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未能有效激活。
中国宏观调控效力正在逐步显现,但是阵痛也已经不可抗拒。一季度GDP增速急跌至8.1%,发电量、进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也预示着二季度经济将继续陷入低增长的状态。这一切亦在意料之中,是中国经济回归正常之路必须经历的。
眼下,最需要防止的是在经济放缓之际,重启货币数量扩张的短期刺激,继续货币和房地产泡沫来治疗失速的中国经济。
显然,今日的经济低迷与房地产引擎渐渐熄火有密切联系,不少人呼吁限购令取消,以恢复房地产的活力为代价,阻遏GDP增长的可能硬着陆。
眼下,确实有一部分投机客和开发商继续坐守大量囤积的房产,等待市场的复苏。在他们眼里,不断扩张的货币投放量,日益严峻的经济下滑,都是他们对政府再度重启房地产引擎的信心所在,他们坚信房价会很快报复性反弹,牛市会强势回归。
诚然,目前中央政府一再强调房地产调控的不可动摇,但是有些领域却在显现一些不好的苗头,需要提前加以注意。
新近发布的货币金融数据,就隐含了类似的担忧。时隔一年之后,3月新增贷款再度超过1万亿元。在经济增长不断下滑的时刻,这引发了市场对接下来信贷会快速反弹的预期。
央行在4月18日的答记者问中,也强调将通过下调准备金等方式来增加流动性。固然,由于前期的准备金率超调,现在“纠畸”式降准存在合理性,但是却必须以同步的升息,来对冲“降准”带来的货币宽松趋势,打击投机,切不可以流动性去拯救资金链危急的投机者。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广义货币M2增速受到外汇占款快速减少的影响,增速已经明显回落。但是截至3月底,中国的M2余额已经膨胀到了89万亿元,乃全球绝对意义上的第一大货币存量国家。渣打银行日前发布的报告称,全球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已变为中国央行,并非是大家印象中的美联储或欧洲央行。
无疑,这一结论并不尽客观,但从一个层面揭示了中国依然在实施覆水难收的货币泡沫扩张,以支撑既有的经济增长。
之所以难以摆脱“泡沫疗法”,根源还是在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未能有效激活。
一方面,相关经济制度变革迟缓,加上行政力量愈发强大,去掉泡沫后的真实经济增长难以出现。就拿不久前动静颇大的温州金融改革新政而言,由于缺失民营银行试点和利率市场化,这两大关乎金融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只能让温州金融改革难以出现实质性进展。
另一方面,社会消费需求和民间资本的活力难以激发,使得内需难以真正成为结构转型成功之后的肱骨之经济动力,来自民间的创新动能、资本能量不能真正投身于实体经济复兴之中。而只能继续以热钱的形式,游离于各路资产价格泡沫领域。
所以说,对于这一轮代价极其高昂的宏观调控而言,在继续坚持限购令,收紧货币增速的同时,以更大的勇气推进一系列经济机制的变革,才是政府最明智的选择。至少,重启泡沫疗法,绝对是一条不归路。
重走老路,只能不断重蹈覆辙。只有开辟一条崭新的符合市场经济特征、激活民间创造力和内生增长十足的经济发展路径,中国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大经济体。在现有的政治经济语境下,现在的行政干预特征过于明显的限购令,政府主导的各项制度改革,都是在以“强制结束强制”的不得已选择。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政策的大方向是符合市场化趋势。比如限购令打压房价,目的是挤掉泡沫之后,让房地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结束政策烙印过于浓烈的状态。
□倪金节(财经作家)
责任编辑:韩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