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时事评论 > 正文

热点聚焦:鼓励进口传递了哪些信号?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江苏连云港集装箱码头。耿玉和摄(新华社发)

减少顺差促进贸易平衡 倒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国务院4月30日发布《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出台了包括加大财税政策支持、改善金融服务、优化进口环节管理、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系列旨在加强进口的措施。《意见》指出,进一步加强进口,促进外贸平衡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贸易的基本任务。

降低进口关税力度大

作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对外贸易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出现持续下滑态势。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8592亿美元,增长7.3%,同比回落22.3个百分点。尤其是进口方面,一季度进口额4292.1亿美元,增长6.8%,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此次出台的加强进口的措施,旨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为此,《意见》要求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稳定和引导大宗商品进口,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的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进一步优化进口国别和地区结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明确将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调整部分商品进口关税。根据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暂定税率的方式,降低部分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关税,适当降低部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进口关税,重点降低初级能源原材料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关税。

能源原材料及生活用品进口关税的降低将直接影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此,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研究室主任张建平表示,从今年1月开始,包括资源能源、护肤品等日用品在内的730多种商品的平均关税已经降到了4.4%,比我们最惠国的税率还要低50%。自中国加入WTO之后,平均关税水平也就是9%左右,4.4%相当于已经降了一半,这个幅度很大。

追求贸易平衡减少摩擦

长期以来,随着外贸的不断繁荣,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同时,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日益显现,导致争端和摩擦不断增多,尤其是对美国持续的贸易顺差使其近来频频挥舞贸易制裁的大棒,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此次国务院出台加强进口的措施,无疑将对我国追求贸易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增加进口就可以避免很多国家对我们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调查,避免贸易摩擦。”张建平表示,因为中国目前的制造能力很强,产业竞争力也比较强,如果不能适度的增加进口,那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很容易就超过了4%的国际的标准线。

此外,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扩大进口贸易额也将有利于美欧经济的复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认为,从国务院出台这个指导意见背景来看,目前这个时机也是比较好的,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出现波折。虽然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放缓的情况,但通过降低关税、增加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手段去扩大进口,将使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拉动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要改变过去那种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措施,进而改为鼓励进口。”张建平表示,中国增加进口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也能够体现我们的大国责任,将起到双赢的效果。

促进结构调整抑制通胀

业内人士指出,扩大进口对外可以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对内可以增加消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加强进口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体现当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求。

尤其是扩大内需,是当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张永军认为,在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很多中国的消费者往往在出国的时候去大量地购买高档消费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国内消费品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下调进口消费品的一些关税使得国内国外的价格明显缩小,对于鼓励居民更多地从国内市场上去购买这些消费品,能够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国内消费市场持续的繁荣也会起到稳定作用。

此外,此次进一步降低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关税的措施,对抑制我国通胀水平也起到有利影响。张建平表示,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非常不确定的形势,中国等一些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受到了影响。在这种大的经济周期的背景之下,全球大宗产品的价格泡沫还不是特别大,在目前这个时点上我们推出降税和增加能源原材料的进口措施,实际上是一个比较有利的时机。在这个时候增加这些进口,相当于是降低了经常账户的顺差,减少了外汇储备的增加,有利于国内缓解通胀压力。

责任编辑:柳亦柔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