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爆料,湖南高校职称评委名单刚确定,参评教师即开始送钱。其中,一位评委为了方便索贿,竟在宾馆开房并广而告之,每人3万到4万。一时门庭若市。
消息传播之初,只当是“别有用心”的笑谈,但媒体的跟进报道,以及教育部门的介入调查,尽管未能确证细节,至少已经表明了并非空穴来风。
坦率地说,我对贪污受贿送礼跑官等潜规则并不陌生,但面对这一新闻,还是感到震惊。这一新闻,亮点不在索贿,而在公开索贿,而且是发生在知识分子汇集的高校。
一个职称评委,一名大学教授,排除其不谙世事的可能性,在什么情况下才胆敢从索贿走向公开开房收钱?
公开收钱,可谓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受贿的胆量不是一天炼成的,受贿的金额也不是凭空悬拟出来的,皆需要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公开索贿并门庭若市,说明职称评审供需两旺。它表明了一个让人悲哀的现实,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内,职称评审早已失去了其客观公正而变成了名利场。
公开收钱,还意味着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如此明目张胆的行为,为何能在高校这样一个知识分子聚集之地也可以大行其道?受贿者如此疯狂索贿,为何不怕有人向上级部门举报?它意味着,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已经被潜规则所击倒。他们或为既得利益者,或已安之若素。
有意味的是,如此猖獗的索贿事件,不是终止于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而是被一则小小的微博所击倒。它至少表明了相关监督功能形同虚设或者已经失去参与者的信任。它同时表明了现有的行政主导下的职称评审机制的不合理。在它的背后,是早就饱受诟病的高校过于行政化的现实。而它所引发的后果,是劣币驱逐良币,使正直有才之士难以脱颖而出;如鱼得水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得益于行政化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又进而成为大学行政化的新的热衷者。
此事目前尚在调查之中,期待当地官方给出可信服的结果。事实上,高校乱相并非自今日起,也并非湖南所特有。在“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下,论文抄袭造假事件时有曝光,花钱买论文、评奖靠关系、项目拼人脉已成公开秘密;而在职称评审之外,领导集体贪污、验收评审造假、热衷建设酒店馆阁等,也足以表明现今大学精神之萎缩、理念之错位。
放诸社会,高校只是一个小环境,但高校毕竟素有“良心堡垒”之称。对目前这次事件,每一个围观者不应只当事不关己的笑谈,而应该对我们所处的环境悚悚然自警。(刘志权)
责任编辑:乔晓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