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女副县长空饷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际,浙江永康率先自曝家丑,公示空饷名单,引起社会关注。可以想见,这样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山西一个地方,相信在更多偏僻地方都会存在。个别地方政府敢如此容忍空饷,足可见财政监督与人事监管制度已经缺失到什么程度。
如果在一个企业,有人敢无理由不上班大多数都会被开掉,因为企业天然的目标是盈利而不是无理由地养人。可是在政府部门,养公务员的是背后的公共财政开支。财政按编制拨款,至于这个公务员干不干事,做得好不好,甚至有没有在位,有没有渎职,并不由财政所能洞察,而更多是靠领导的个人态度决定的。只要在位领导决定其下属的名义存在,那么这些人员就是财政供养上的一个数据,亏的是公共财政,而绝不会是这个单位。
既然政府永远都不会亏本,那么进入政府被“包养”就成了不少希望解决一辈子饭碗人士的原始初衷。其实我们并非没有完善的公务员薪酬、岗位、编制的法律法规,相反,这些法规层层叠叠数不胜数。可惜,控制公务人员的支出就像控制公车消费一样,总是抵不过基层千变万化的变通手段。尤其是在一些基层部门,领导一言堂之下,财政、审计、人事、监察制度再完美,都难以真正发挥纠偏作用。
公众经常感叹政府部门人浮于事,常见一些公务员上班炒股聊天不干事,厌倦于文山会海的官僚低效,还愤怒于一些领导不作为、不表态、不担当,只求自己平安的鸵鸟作风。其实在政府单位,当然有一批执行人员是在劳心劳力干活的,但也有一部分像领空饷那样尸位素餐的群体。后者的存在,无论上班不上班,其实都是在浪费和透支单位资源。隐性和显性的“空饷”夹攻之下,政府效能当然不可能高,而无端开支却会永远都压不下去。
有怎么样的为官理想,就会有怎么样的进入官场的规则,自然就会诞生一种彼此默认的荒诞而合理的行政生活。无论是挤破头要进公务员队伍,还是进去了尸位素餐,又或者一边上班一边经商,甚至白领空饷不上班,这些都不过是同一种官场生存法则的不同的形态。公众无法洞察官员的行为,难以评价官员的绩效,对于基层人员的空饷就更加没条件去监督指正。我们当然寄望所有的公务员监督制度能自发运作,遗憾的是“财政软约束”、“领导一批条”,都足以让所有荒唐的失德甚至违法行为继续潜行。(耀 琪)
责任编辑:韩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