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水泼调控松动论 地方“超调”将被制止
新闻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李木子
提出“稳增长”之后,关于房地产调控或将松动的声音就不曾停止。昨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闻发言人对此进行正面回应,强调要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从国内经济数据和房地产市场数据及微调的城市数量等调控目的看,今年年内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特别是楼市限购和限贷及房产开发、地产开发信贷等去投资投机化的政策不会有根本改变。
谢逸枫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调控不会放松的原因,首先是国内经济数据虽下降,但是一旦基建投资和保障房建设全面铺开,今年“保8”应该没问题。况且,今年基建投资达到7.89万亿,光是铁道部就2万亿。而今年信贷估计8万亿-8.5万亿,还扩大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其次,合理房价目标尚未实现。前5月房价涨幅下降,但是房价实质未下降。
当前,如何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
谢逸枫认为,找到“三全其美”的办法最好既能降低房价,又能促进成交量放大,同时还能拉动投资增长。第一,要严格执行差别化的购房信贷政策,对首套购房家庭确保商业银行按照优惠的首付款和利率水平给予支持,对合理的改善型住房家庭给予一定支持,对购买多套住房的家庭不予支持。第二,支持开发商“以价换量”和兼并重组。第三,地方政府适度下调土地出让价格,帮助拓宽融资渠道。第四,有效增加普通商品房住宅和住宅土地的供给,同时配以保障房,以及政府回购等措施。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韩秀云教授认为,调控要着力支持刚需,可以通过降低首套住房的交易税、贷款利率、首付比例等政策来支持首套房需求;对于二套、三套则继续执行较为严格的措施。她强调说,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规律的研究,形成系统化的房地产政策,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以稳定市场预期。
住建部新闻发言人还明确表示,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密切关注各地执行调控政策的情况,对于地方出台放松抑制不合理购房政策的,将及时予以制止或纠正。
杨国英:坚持楼市调控不动摇需要更有针对性
新闻来源:新京报 作者:杨国英
■ 楼市观察
必须分清合理消费和投机炒房,对合理消费可以适当鼓励,而对投机炒房则必须严厉打击,从而让房价短期维持在“窄幅波动”的区间,而不让其大起大落。
面对各地私自松绑楼市所引发的舆情纷争,住建部新闻发言人于6月5日再次重申,“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对于地方出台放松抑制不合理购房政策的,将及时予以制止或纠正。”
无论是之于当下仍显过高的房价收入比,还是之于已持续三年房地产调控的政策严肃性,住建部此番“再次重申”以正视听,显然均是绝对必要的。
但是,回顾去年底以来住建部对各地私自松绑楼市的真实态度,我们便会发现,事实与其屡次重申的“坚决不动摇”并不一致。
自去年底以来,多个城市为激活楼市、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纷纷逆房地产调控政策而行,私自松绑(或变相)楼市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而决策层以及住建部等职能部门对此乱象的真实态度,除对佛山、芜湖、上海等少数城市私自松绑楼市勒令打回外,却对杭州、合肥、重庆、营口、扬州等多个城市给予默认——如杭州出台“自2011年12月1日起,在经济开发区(下沙)注册、纳税和经营的企业员工(主要是企业管理层)首套购房发放补贴”;合肥出台“自2011年12月1日起,家庭购房最高贷款额度由35万元调升至45万元,个人购房最高贷款额度由25万元调升至35万元”;天津出台“自2012年2月1日起,中心城区普遍住宅指导价格平均涨幅35.2%,环城四区普遍住宅指导价格平均涨幅33.6%”……
而在5月7日扬州出台“鼓励购买成品房”政策后,则更显迷离。此次扬州“楼市新政”,不仅没有被“勒令打回”,相反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还表态“应给予支持肯定”。
这看似“言行不一”,其实背后隐藏着无奈。这种无奈包含着双重因素:其一,在我国经济急速下行探底之下,如果持续从紧房地产调控,房价有可能会大幅跳水,不仅会严重拖累我国经济,更会与当下“稳增长”的首要任务产生冲突;其二,在历年土地出让金占我国地方本级财政收入50%左右(2011年为53%)的情况下,如果持续从紧房地产调控,当下本已背负逾10万亿元债务的地方政府,其财政收支将会更加失衡。
在上述双重因素短期无法有效破解之下,须警惕地方政府无视中央既定房地产调控政策,纷纷热衷于炮制土政策以“突围”。
其实,有关部门不必讳言“合理救市”,因为不仅当下宏观经济无法承受房价大幅跳水的后果,而且扭转当下地方财政收支失衡亦需要一定的缓冲期。当然,这种救市必须以“合理”为前提,也就是说,必须分清合理消费和投机炒房,对合理消费可以适当鼓励,而对投机炒房则必须严厉打击,从而让房价短期维持在“窄幅波动”的区间,而不让其大起大落。而之于中长期,保障房建设、以及房产税试点仍须稳步推进,从而让普遍商品房价格逐渐回落到合理房价收入比的均衡水平,让房地产逐渐走向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通道。
责任编辑:韩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