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深度 > 案例剖析 > 正文

为什么日企在中国正走向衰落

来源: 网易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抛开宏观的外部因素(如市场大环境不景气,日本政局不稳、外交薄弱、大地震、能源紧张导致原材料成本提高)不谈,从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上,日企也存在一些“致命伤”

1987年,我从日本坐船到上海,一下船马上被一群人包围,问的都是同一句话:“有大件让给我吗?”

有人干脆问我借护照,说借几分钟就给多少钱。当初我完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想用我的日本护照去领“大件券”,再用券去买日本进口家电。

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日货是多么“吃香”,我也曾为此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1997年,我在上海为在华日资企业进行中国市场的调研和整体广告策划,业务非常繁忙。来自家电企业的业务尤其繁多,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是很正常的事,我们服务的不少客户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跟不上销售的现象。

十几年后的今天,这样的场景已经看不到了。为何日资企业的处境在短短十几年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并且被部分韩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反超?

首先,抛开宏观的外部因素(如市场大环境不景气,日本政局不稳、外交薄弱、大地震、能源紧张导致原材料成本提高)不谈,从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上,日企也存在一些“致命伤”。

比如,对中国市场的认识与解读有误。

我刚到上海时,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调研市场,然后整理成报告提交给客户。

一次做一个茶饮料的市场调研,定性调查结果表明,当时被访的消费者几乎90%以上是把茶叶放在自己杯子里泡着喝的,而且没有喝凉茶的习惯。于是客户选择了暂时放弃中国市场。

但我当时曾提出,中国的消费者市场还是要加以引导的,千万不要光看调查数据,更何况中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在快速递增,一旦认可你的产品,爆发力极强。后来三得利乌龙茶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即证明了这一点。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怎样设计调查问卷。我们要得到客户同意后才能执行,但客户往往会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纠结不定,在日本式思维习惯和我们建议的中国式习惯上不停打转。

比如客户想要问受访者:“你平时什么时候看电视?”按我们对中国人的了解,应该设计为:“你平时每天看电视吗”,选项设计为“几乎每天看”、“一周3~4天”、“一周2~3天”、“一周1~2天”、“几乎不看”的单选题就可以。

但日本客户会最终决定从早上6点开始到深夜12点之间每小时都列上去,让受访者多选。结果因为调查问卷所需时间太长,受访者厌倦后不认真填写,甚至直接由调查公司员工填写。

类似事情我经常发现,可能现在还在继续。虽然看起来只是小事,却会影响公司对整个市场的判断,十分危险。

除此之外,还有产品研发力量非本地化导致产品更新不及时、不注重人才培育和正确用人、“下基层”不够、收入分配太均衡、“吃大锅饭”味道太浓等等因素。 

 

责任编辑:张力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