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延迟退休改革是化解未来养老危机的必经之途,但由于激励机制缺失,以及养老保险制度结构缺陷,使其遭遇民意阻击
权衡“延迟退休”
尽管延迟退休改革是化解未来养老危机的必经之途,但由于激励机制缺失,以及养老保险制度结构缺陷,使其遭遇民意阻击
6月2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
回溯6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官员在回答网友提问时,再次公开表示,推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该部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而相关调研,今年下半年将会启动。
这已是两年来官方第三次就延迟退休试探民意。
2011年3月20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年会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互动环节表示,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长远发展来看,延迟退休年龄应该是一种选择,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在走这条道路。
更早的2010年9月10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发布会上,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面对推迟退休年龄提问时称,对此问题“还在进行研究”。
两年三次表态,一步步将延迟退休推近现实。
中国已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养老负担沉重,而退休年龄是对养老金制度收支平衡影响最大的指标,官方的政策焦虑显而易见。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意反弹却一次比一次强烈。对于人社部最新透露的政策动向,公众舆论几乎一边倒。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参与投票的176万网友中,有94.5%反对延迟退休。
长远看来,包括延迟退休在内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无可回避,否则整个养老体系将无以为继。但由于激励机制缺失,以及养老保险制度结构缺陷,使这项改革遭遇民意阻击。
平衡未来债务
中国的整体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老龄化加速、制度不合理的双重压力。其中,空账问题则是一个被最广泛讨论的问题。
就在此次人社部提出延迟退休动议之时,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和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领导各自团队,分别发表了有关国家资产负债能力的研究报告。
马骏团队发布的《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称,人口老龄化冲击下,中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从2017年起,养老金基金需要持续上升的财政补贴方可为继,至2050年,养老金支付缺口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
另一份由中银团队发布的《重塑国家资产负债能力》,其执笔者之一的廖淑萍表示,报告的研究结果和政策建议,是利用推测法和估算法,基于国家统计局数据作为存量基础,加上每年的变量,逐年累计而成。以此方法测算,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
一系列数字引发舆论巨浪,公众将延迟退休与养老金缺口联系在一起,怀疑延迟退休用意在于填补巨额养老金缺口,抗议声如潮。
此后,曹远征出面澄清,18.3万亿元的缺口,并非指现金流,而是按照资产负债的算法计算存量债务。他表示,“未来70年间,按照现有给付水平保障的话,除已有社保资产外,还需18.3万亿元,现金流才可以覆盖未来70年。”
不论如何,在现实中,中国养老保险的制度债务已然存在。
按照人社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中国养老保险基金共计结余1.9万亿元,但这其中有1.2万亿元是中央财政历年来补贴的转移支付,占到总结余的三分之二。
2010年,全国养老基金当期缴费收入11110亿元,当期基金支出10555亿元,若无2010年1954亿元的财政补贴,当期结余仅有555亿元,且有14个省份当期收不抵支。随着支付压力的增加,中央每年转移支付的数额持续上涨,1999年的补贴资金只有几十亿元,2011年已经激增至2200亿元。
此外,养老保险基金还存在存量缺口,即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被挪用的部分。按照学者估算,这部分总量目前在1.7万亿元上下。
存量缺口属于制度转轨中的遗留问题,当1997年中国正式确立养老保险制度时,改革前的“老人”和“中人”,之前不曾缴费,也需支取养老金。第二年,国企改革开始,三分之二的国企职工下岗,使得养老保险制度面临困境,挪用个人账户、用于当期养老金发放成为普遍现象。此后,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成为常态。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也不容回避,这是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未来权益,也就是未来必须向参保人兑付养老金的承诺。按照不同的假定条件计算,这笔债务从1.83万亿元至10.83万亿元不等,平均在3万亿-4万亿元之间。虽然这笔庞大的债务,不会立即出现在现金流上,造成支付缺口,但从制度长期可持续性角度,则不得不考虑。
就此而言,延迟退休解决的并不是当期养老金发放缺口,也并非用以填补个人账户空账,而是解决制度长期可持续的负债平衡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表示,在整个养老保险基金中,退休年龄是最重要的参量,延迟退休的人,不但不提取养老金,还向制度内缴费,“一进一出”,双向影响养老金收支平衡,因此,政府早有改革之意。
按照“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课题组的测算,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收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以2009年数据计算的结果是:60岁退休,国民基础养老金总量占到GDP的1.62%,65岁退休,这一数字减少到1.5%。
虽然计算的方式和口径不同,但共同的结果并无争议,延迟退休对制度平衡影响重大。
民意为何反对
延迟退休对解困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困境具有重要作用,在官方的宣传中,延迟退休也对个人有利无害,既缩短了退休生活,又增加了工作收入,缴费年限延长,则可领取更多的养老金。
但这看上去很美的远景,却遭遇民意抵制。根本原因在于,细账算下来,民众发现不划算。
按照现行养老金领取办法,养老金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个人账户部分,即以职工在职时月工资的8%计入账户,退休后按月发放,若多缴五年,少领取五年,平摊到每月的退休金确会增加,但这部分本就是个人缴纳,属于“羊毛出在羊身上”。
另一部分是社会统筹部分,按照目前公式,缴费年限每增加一年,统筹部分养老金仅增加1个百分点,激励机制并不明显。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养老基金个人账户投资无门,只能按活期利率计息的现实下,养老金实际购买力必然缩水。养老金的替代率从制度建立之初的60%下滑至2009年的47%,证明了这一点。
综合来看,延迟退休对普通的企业职工来说,并不划算。
“现行养老金计发公式,对多缴多得原则,体现得不够充分。”有学者评价。反观他国,比如美国,职工延迟到70岁退休,可以比65岁退休多拿40%的退休金,而低于法定年龄退休者,每提早退休一年,其养老金要被扣除6.2%。
此外,知情人士表示,多年来,延迟退休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除了舆论压力以外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人社部自身的另一项职责是促进就业,官方也担心延迟退休挤压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出现“左脚踩右脚”现象。
这也是年轻人的疑虑所在,延迟退休,是否会挤压现实就业?
实际上,虽然临退休人员的岗位与新参加工作者的岗位,有明显资质差别,但并非一一对应。
杨燕绥等学者研究表明,在中国,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服务业只占GDP的30%,若产业结构不加速升级,延迟退休年龄,在短期内会影响社会可提供的岗位总量。
不过,另一个现实是,随着人口结构老化、新出生人口下降,2013年,中国就将迈过“人口红利”分界线,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值开始下降。“这会释放一些就业压力。”
而以更宏观的视野分析,退休年龄过早,社会总福利成本增加,最终都是转移到劳动者身上,成为劳动力成本。“在中国的经济模式之下,这就意味着国家竞争力的下降,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出口,没有出口就没有就业。”李珍说。
据李珍介绍,上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滞胀时期,西方国家失业率上升,很多国家采取提前退休手段,希望以此刺激就业,但结果发现预期的就业改善并未出现,问题反而更加严重。
这是因为,腾出的岗位未被填满,且退休之后,需要更多的成本来供养退休人员,在职人员则需缴纳更多的税款,企业就倾向于用机器替代工人,或者将投资转向低劳动成本的国家,导致就业率进一步低迷。
责任编辑:辛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