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在经济增速整体下滑的背景下发生冲撞的时候,中国将经历着由绝对数量过剩供给的失业向劳动力相对质量不足、各项技能短缺的失业和所处结构配置失调性的失业转变。
中国就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并成为经济转型进程中一把高悬着的利剑。虽然中国现有的失业统计体系不够全面、科学,难以捕捉真实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但一些其他数据可以侧面表明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
中小企业和出口导向型企业是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力军。主要体现中小(微)企业就业状况的PMI就业指数,2012年上半年该指数始终处于50%以下,7月份该指标进一步下降至47.7%,创了2009年3月份以来的新低。随着中国的就业压力正在增加,以前在春节前才出现的民工返乡,此时在多地提前出现。
从行业角度来看,房地产业(如杭州金星)、物流业(如星辰急便)、电子行业(如愿景光电)、造船业(如蓝天造船集团)、玩具制造业(如东莞冠越)、小型理财公司、私人会所等服务行业均涌现中小型民营企业倒闭现象。此外,个别行业龙头企业也频传裁员等新闻。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2年7月18日,国际知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表示,会在今年10月关闭位于苏州的中国惟一直属工厂。其实本年内类似这样的外资撤离制造业的事件此起彼伏,涉及行业从日常生活消费品企业、家电企业、水泥企业,到汽车制造业企业等等五花八门,外资撤离不仅仅留下了产业真空,更留下大量“被剩余”的劳动力。
与此同时,数量性失业在向质量性、结构性失业转变,这种转变的趋势和方向与人口转变和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和方向是一致的。当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在经济增速整体下滑的背景下发生冲撞的时候,中国将经历着由绝对数量过剩供给的失业向劳动力相对质量不足、各项技能短缺的失业和所处结构配置失调性的失业转变。
在中国劳动力供需“错位”的关键时刻,我们同时看到了中国人力成本的显著提升。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工资预计将每年增长15%-20%,超过了中国的生产率增速。
正因为如此,就业治理方面,长期使用过的行政控制手段将很难奏效,需要探索出一种新的市场化应对模式。如通过财税和信贷手段支持部分产业关联度强、劳动吸纳力强的行业(如保障房、核电、铁路等基建项目建设);积极引导东西部经济增长格局的转换,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吸引制造业逐渐内迁;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披露,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失业统计调查体系和制度,为各项民生政策的出台打下真实的统计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流动性大,如果能规范劳动力中介,便可以降低劳动力市场的成本,减少摩擦性失业。
□史晨昱(北京 学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