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行业聚焦 > 正文

2012春拍冷不冷?

来源: 99艺术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从5月艺术品市场的春拍开场,到7月份西泠印社的落槌,整个春拍的种种成交,都反映了当下艺术品市场降温的特征——单件拍品成交价格低靡,成交总额也呈现出逐步下降趋势,不难理解,艺术品市场行情已经进入调整期。

在改革开放带来机遇之后,许多人都把收藏视为身份、财富甚至文化的象征。笔者曾见过一位商人,家中摆满了瓷器、珐琅器、青铜器,可惜几乎全是仿品。然而此公极其信任自己的眼力,并将自己用于按图索骥的鉴藏手册拿给我看,就是这本他秘不示人的枕中鸿宝,里面著录的全部是博物馆用于断代的标准器或风格明显的典型器,——这种极其可笑的收藏逻辑必然导致了一屋子的仿品,但凡玩过几年瓷器的人都知道,精到这份上的也就小件器如杯碟还有捡漏的可能,焉有冷摊上到处都是镇馆之宝的道理。当然,这种在鱼龙混杂的文物商店盲目购藏的行为就属于不理性。不理性的极端例子就是像这位商人一样将所有的锅碗瓢盆放在自己的卧室,既像小孩的散乱的玩具又像殉葬的明器,而且长期以假作真却可悲不自知。

相对来说,有师承、有学养的人搞收藏会少走很多弯路,毕竟翰墨也需要因缘,一身铜臭并不能将风雅勾引过来。笔者前两日拜访一位精于木器、瓷器鉴别的师长,他领我去看新收的明代南枝书案和刚修复的康熙青花大缸。我们坐下闲聊,他指着周围几对广式酸枝旧椅说,当时买这些都不过千,一对对地收,也就十年时间,现在都不知翻了多少倍。他的学生感慨,去酸枝行逛,极难见到像老师所藏的那么精那么雅的椅子了。说实在话,一件文物的真假是现代科技和业界专家可以鉴定的,而对于艺术不涉及功利的审美能力的高下则只能由一个收藏者的天分、学养、师承以及周边环境的因缘和合所造就。这位师长得意地把两个大缸拿给我看,说,“你看,这个底有孔的是花缸,那个没有的是鱼缸,一个种东西撑裂了,一个碰裂了,现在全修好了。”他让我找出修复的位置,我几番尝试都看不出破绽。他让学生拿出修复前的照片给我看,“这里,看,原来整个底都下来了,而且这里是没釉的,看不出吧?”我不禁感慨这确实是文物级的修复,就是对着照片看原先破损处,依然天衣无缝。师长说,“要是这位先生肯收徒,你们的学位不读去学都值得,”他话锋一转,“当然,这个东西学个七八成一点用没有,唯有做到指给你看都看不出,才能混口饭吃。”收藏也是一个道理,眼力没有训练到十成精确,少不了要交学费的。

当然,更重要的仍是审美。只有明白雅俗的分野,才有可能凭自己本能的感觉发现许多真正有价值的精品。收藏若是为了投资保值,那么终究不是盛世话收藏,——没有文化算什么盛世?这不过是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乱世中人们囤积黄金的同种心态罢了。收藏至少是为了取悦自己,倘若一屋子的线装书没有一本看得懂,这也就和一个看守这些文物的仓库保管员没有区别,其悲剧意义就是老天爷让这些好东西在你这里倒个手,让你花一辈子时间做牛做马去伺候它。我想起另一位以私人之力出版了不少广东地方文献孤本的前辈说的话,“这些古籍在我有生之年不会转手,但是我愿让它们化身千亿,让更多的人看到。”

2012春拍市场的回落,是对以往虚火、泡沫的反发,市场已经不再惟天价是从,资本炒作成分减少,真实的交易体现的是市场的真正价值。藏家们日趋理性,多元投资走向纵深等等现象,正反映了业界逐渐成熟、稳健发展势头。当此之际,大手笔藏家、长线投资人也许正跃跃欲试,这一批人将成为未来艺术市场的稳定因素。

责任编辑:王雪莲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