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宿舍里充满着时尚的元素。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日前,一份针对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80%的人基本上不会干农活。“不会种地,回到农村对我来说已不现实”,“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多年,有了很深的感情,但城市商品房太贵, 想要扎根下来同样不现实”……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的距离未必近了,但离乡土的距离却实在远了。摇摆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何处是安居乐土,何处是精神家园?
A
故土难回
多数不会干农活
20岁的陈强去年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便从湖南来到北京,在父亲经营的复印店帮忙。在北京打拼了十多年的陈爸爸用几年的积蓄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处矮房中开了一家复印店。“我们家从我爸爸开始就不怎么种地了,我在老家的时候一直在读书,没下过田。家里的田荒了很久,前两年租给别人种了。”陈强对记者说。
像陈强这样,“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被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提法,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被使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已超过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1.7%,占全国职工总数近一半,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
安徽省合肥市十多名人大代表对该省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这个群体还有着许多与父辈不同的特征: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什么概念,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最重要的是,他们大多已经没有了安居故土的技能:80%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不会干农活,38%的人从来没有务农经验。清华大学“新生代农民工研究”课题组一项针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也显示,44%的人完全没有务农经历。
为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表示,对“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可能把他们拒绝于城市之外”,理由有三:其一,这些人中,多数人本身没有地,农地二轮承包时就没有分到土地,根本就无地可种;其二,他们从来就没有种过地,一离开初中或者高中的校门就到城市务工;其三,他们中的多数人出来后就没有想再回去种地。
事实也的确如此。安徽省人大代表的调查还显示,省内超九成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留在城市,57%的被调查者希望在城市定居,而前述清华大学课题组的调查数字为58.4%。
除了没有土地、不会农活的现实制约,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的心理因素更为丰富多样。
小潘来自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目前在北京中关村(6.26,-0.15,-2.34%)鼎好电子大厦一家笔记本电脑专柜工作。已经在北京打拼了8年的他不愿回乡:“现在农村跟我一般年纪的基本都出去了,我要留下来的话连个能说上话的人都没有。”
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小潘如今与城市青年并无二异,与同事讨论的话题都是各种电子产品,衣着基本都是一些品牌的打折款,麦当劳、肯德基对他而言也早已不是“稀罕物”。在村里乡亲的眼中,做派越来越洋气的小潘很“另类”,而每次谈及硬盘、光驱时,乡亲们的一脸茫然也让小潘总觉得他们“啥也不懂”。
此外,回到农村还事关“面子”问题。“在村里,大家都认识,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会互相比较,看谁混得好。我在外面这么多年,要是最后回去种地,就算人家不说啥,我自己脸上也挂不住。”小潘说。
B
融入不易
超六成缺乏归属感
北京是一个令许多打工者向往的地方。2003年就来到这里从事运输的李忠旺说:“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点,但不知怎么总觉得自己孤零零的,特压抑。”
今年7月5日首届全国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创新研讨会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长保介绍,在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超过六成的人对自己务工的城市缺乏归属感。
炎炎夏日,在朝阳区定福庄东街的一处早餐摊子前,“80后”小夫妻王东(微博)科夫妇正在炸油条。他们2004年来到北京,居住条件多年没有改善。“住在30多平方米的出租房里,除了堆放面粉杂货之外还要存放拉货的三轮车,出入都要侧着身子。”王东科告诉记者。
但是王东科夫妇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女儿是他们在城里奋斗的强大动力。但同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女儿也是他们的无奈:“我们回家的时候,女儿都不到我身边来,叫她,她常常躲到她奶奶身后……”
让孩子来到北京,夫妇俩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没有北京户口,上学不易。而且把老人接过来照顾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在北京也要花不少钱。”王东科说。
“没有合适住房”、“子女入托入学难,费用太高”、“家庭收入偏低”和“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这是很多农民工的生存写照,王东科的苦恼也正说明,新生代的农民工同样存在这些融入障碍。
同时,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更有维权意识,对工作待遇以及幸福感都有较高的追求,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后,心理上的不被接纳感更为严重。
安徽省团委课题组2010年对全国多个省市调查、于2011年形成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研究报告》中显示,最让新生代农民工难以接受的是,看到城市里的同龄人过着时尚、青春、阳光的生活,而自己则过着清苦、单调枯燥的生活,有36.5%的人感到得不到尊重,37.2%的人出现过痛苦失望,9.7%的人产生过愤怒报复心理。
责任编辑:王雪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