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深度 > 人物报道 > 正文

专家解养老金难题:破除双规制 按缴纳年限退休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专家解养老金难题:破除双规制按缴纳年限退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董克用在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专访时说:“账上似乎有点钱,但远远不够。这几个字要一字不差的报道出来。”他指出,美国人为养老存了一大笔钱。

中新网8月6日电(财经频道 秦辰)近日,退休与养老再次引发民众热议,从延迟退休到养老金双轨制,都遭到不少网民的非议。8月2日《人民日报》刊文称,实施差别化退休就怕差出不公,如果养老保险“双轨制”不及时加以妥善解决,任何有关退休年龄调整的风吹草动,都会招致更大的不满。文章鲜有地得到了大部分网民的支持。破除养老金双轨制是否已成为首要问题?“双轨制”试点改革收效甚微的根源在哪?以中国目前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否是推出延迟退休的恰当时机?养老金是否存在缺口?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董克用在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专访时,一一做出解答。

问:如何解决养老金双轨制所带来的问题?

政府为弥补差距连续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 应靠制度解决问题

董克用: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有好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养老金双轨制。这个双轨制是1997年企业实行新的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后形成的。它所带来的问题是:同类人员的退休待遇,由于缴费办法和支付办法的两种制度差异,导致了他们的待遇差异,使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员工的待遇高于了企业的退休员工待遇。

当年并没有想到“双轨制”会持续到今天,而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其延续到了现在,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这一制度确实引起了社会的不满。这也是本届政府连续8年提高企业离退休员工待遇水平的原因:为了弥补差距。但今后不能仅仅依靠这种办法,不能继续这么提高下去。虽然这样做,使差距缩小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出路,还是在于从根本上、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问:为何养老金试点改革收效甚微?未来将如何并轨?

企业养老金模式尚存问题 应在其基础上加以改造后实现并轨

董克用:我认为现在企业的养老金模式也有其缺陷。如果它很适合我们,那为什么到现在都不并轨?正因为它有问题,所以我们还没有把机关事业单位一步并过去。政府一直就想希望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制度,2008年曾经有过红头文件,想从事业单位改革入手。但是4年过去了,实质进展不大。原因就在于目前企业的模式有它内在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

那么,是不是机关事业未来的养老模式就变成企业模式了呢?是不是企业的养老方式是一个模版,大家都向它靠拢呢?我个人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未来我们要走的路,是在企业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然后再把中国机关事业和企业的养老制度并轨。这前提是企业的养老制度也要改造。这样才能建立真正适应中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水平的退休金制度。

问:延迟退休是否是应对老龄化的唯一方式?

应对老龄化只有3种方式 延迟退休或为最佳选择

董克用: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应该由多个部分组成的,我们叫多支柱组成。所谓推迟调休年龄的问题,往往只是适用于基本养老金部分。因为基本养老金部分往往都是采取了现收现付、代际抚养的方式。代际抚养,即由工作的这一代人支付退休这一代人的养老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老龄化问题,此时适当推迟退休年龄,是世界各国采取的共同的办法。这样才能使现收现付的制度可持续。

随着老龄化加剧,缴费的人在慢慢减少,而退休的人相对增多。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么推迟退休年龄,要么工作者多缴费,要么退休者少拿钱。但是,要求工作者多缴费并不容易,因为同代人的负担已经很重了。他的养老、保险、医疗、失业等等费用很多。目前我国企业所负担的养老费用缴费已经达到工资总额的20%,员工个人负担也达到了8%,负担已经很重了,所以不可能再增加多少。而让退休的人少拿钱也很难,因此只剩下适当推迟退休年龄这一选择,这也是国际惯例。

问:有网友指出,在社会福利、工作时间及环境都与国际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一味与国际接轨退休年龄是不负责任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目前不是讨论延迟退休的时机 第一步应先规范退休年龄

董克用:这种说法我同意。我个人认为,目前还没到讨论推迟退休年龄的时候。第一步应该是首先规范退休年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领取养老金的平均年龄仅52或53岁。但按照法律规定,女士退休年龄为55岁,男士为60岁。这样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平均为53岁。所以第一步,我认为应该是规范退休年龄,大家都按规范退休,不要过于提前。我们应该是先规范退休年龄,而不是现在去讨论推迟到多少岁退休,那当然会引起大家的反感。

责任编辑:王雪莲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