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承诺与承受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上周和一位从事医院管理的专家谈到医改。医改方案颁布实施3年多,投入巨资,使医疗保障覆盖率从医改前的30%以下提高到去年的近90%,门诊和住院的次均费用年增长率由改革前的两位数控制到了6%~9%。而美国通过的医改法案,将于2014年启动实施,其医保覆盖率目标为85%到90%。

我国医改成绩是明显的,而且从期望寿命、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这三大世界健康指标看,中国的进步也有目共睹。但为什么一提到医改,大家还是有那么多怨言牢骚?

专家的看法是,因为人们更多是从看病体验来评价医改成功与否的。其实,全球都存在“永远有限的医疗资源和无限的健康需求以及国民对福利的期望”之间的鸿沟,“看病贵看病难”是普遍现象。但由于体验赶不上愿望,所以总是觉得不满。

而改善看病的体验,既是系统工程,也需要时间。这就有一个预期管理的问题,即如何使大家对看病体验的预期不至于偏离实际太远。例如,有关部门发布“三好一满意”活动量化指标时,要求全国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挂号、收费、取药等候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这给患者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改善性预期,但现实中,可能吗?

现场排队是患者就诊的基本流程。在很多地方,患者为挂到专家号,在挂号室开窗前数小时即开始排队,花几个小时等待就诊。如果就诊后要化验或做影像检查,付费、等待检验报告、医生处方后再付费、取药,必定耗时甚久。即使明令挂号、付费、取药的窗口排队时间在10分钟之内,但能解决挂号开窗前的排队和等待就诊的漫长排队吗?

这种承诺,抬高了患者的期望值,超过了医院的承受力,徒增双方的压力和烦恼。

在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福祉的过程中,在理念层面,要坚持“绝对价值”,例如“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就是一种“绝对律令”;在程序层面,也要强化“向社会承诺、让人民满意”的长效服务机制;但在具体量化指标上,一定要仔细评估哪些承诺是做得到的,哪些是一时还做不到的。

改善民生福祉,最重要的是落实。如果口号化、绝对化、急功近利,而现实中又实现不了,那就不如从一开始就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少些口诀式的高调。


责任编辑:王雪莲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