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上堵车,说明道路的供应和需求脱节。说到底是价格没有起到作用的结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本上看,必须使价格恢复在道路供应和需求中应起的作用。用别的办法或许也能解决堵车问题,但必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必将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经济学家茅于轼(资料图)
茅于轼:
不应该用免费提供影碟的办法来促进影碟机的工业发展。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用免费提供道路来促进汽车业的发展。
大城市的堵车现象日益严重。城市内的交通不但关系到每一个上班的人,也关系到出门办事的人、送货的人、来城旅游的人、赶飞机上火车的人。堵车使大家心急如焚,而且眼看马路上的车一天比一天多,似乎没有希望能使堵车问题得到解决。这篇文章的题目“永不堵车”看来象是天方夜谈,纯属幻想。但从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这是可能做到的。只要政策得当,在实践上也完全行得通。
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研究供应和需求的均衡。它得出的结论非常简单(尽管其证明十分复杂):依靠价格的作用可以使供应和需求保持均衡,而且当每种商品和服务都靠价格的作用而达到平衡时,社会的资源利用达到最高效率。换句话说,如果价格不能起到平衡供需的作用时,资源的利用必将发生浪费,这就是资源配置的扭曲。
市场上有几千几万种商品和服务,每一种商品和服务大体上都能保持平衡。有时也会出现过剩和不足,但只要价格和市场在起作用,过剩和不足就能逐渐被消除。我国在60年代初出现过饿死几千万人的大灾荒正是因为价格和市场不起作用才会发生的。马路上堵车,说明道路的供应和需求脱节。说到底是价格没有起到作用的结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本上看,必须使价格恢复在道路供应和需求中应起的作用。用别的办法或许也能解决堵车问题,但必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必将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空气可以自由享用,因为它不稀缺,它的取得不需要花费劳动及任何别的资源。道路则不然,它是非常稀缺的,否则就不会有堵车的问题了。它之所以稀缺,因为修路要花费巨大的劳动和物资。一切对稀缺物品享用,必须支付价格。消费者支付了价格,才会有生产者愿意为此而生产。任何一种物品如果有高亢的需求,消费者愿意为此支付高价格,生产者必定趋之若骛,因为这是发财的好机会。可是对于道路而言,虽然它十分稀缺,可是使用者可以象呼吸空气一样地免费使用;道路的供给者又不能从中补偿成本,更谈不上赚取利润,它必定会发生严重的供不应求。这就是我们每天看到的堵车现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大家免费使用道路已经成了习惯,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现在堵车成了城市的一大灾害,就有必要对免费用路的习惯重新审视一番。事实上许多集资修筑的超级公路都实行了收费用路。我国古时小说中强盗抢钱的理由是“留下买路钱”。尤其我国人民享受了几十年的大锅饭,对公共服务要收费更是难于接受。所以在开始实施用路收费的办法时,大家觉得不习惯。武汉新长江大桥开通后不少司机集体冲岗逃票,甚至用小刀划伤收费小姐的手。但集资造路修桥,肯定要还本付息,不收费哪来钱付这笔开销?既然大家都盼路畅桥通,收费也属顺理成章。时间一长大家慢慢地也把问题想通了。城市的道路收费问题和超级公路收费以及任何别的消费品收费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只是因为在实施上有困难,所以没有采用谁享用谁付款的办法,而仍旧用大锅饭的办法。即市政府从广大群众中收税,再从税款中开销造路的成本。于是用路的人本应该交的费,变成了纳税人的负担。而我国老百姓收入还比较低,绝大多数人还没有私人小汽车,造成道路堵塞主要不是普通老百姓造成的,不象在美国,80%以上的家庭都有小汽车,他们的收入也比较高,工资中拿出三分之一去纳税(包括造路的钱)也还算公平。现在叫中国的普通人纳税为别人造路,不但于情理不合,事实上也办不到,因为普通百姓没有这个经济能力。
在城市里造路,成本非常昂贵,在堵车的繁华地段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往往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钱。这还不算,为了道路扩建,需要拆迁原来的住宅,每一套住宅都要几十万元。相比之下,造路用的人工、水泥、钢筋、沥青等反倒成了小头。可是这样贵的造路成本,其信息根本传达不到用路人的头脑中去。相反,经验告诉他们,用路可以象呼吸空气一样免费享受。如此巨大的信息扭曲造成了道路使用中的巨大浪费。所有使用道路的人中没有哪一位曾想到他应该为用路而付费,另外每年还有几十万人准备买车,参加到免费用路的行列中来。这种状态难道能够长久维持下去吗?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超级市场中有一种免费可以拿用的商品,不论有多少供应,也会被拿得精光。现在道路堵车正是同样道理的一件事。
有人反驳说,马路人人都在用,堵车也有行人、骑车人等的一份责任,如何向他们收费?可是分析堵车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到,堵车主要是小汽车造成的。象北京的二环路根本不让行人和自行车通行。而且行人和骑车人并不怕堵车,车堵得再严实,他们也有办法通过。要解决堵车问题,主要是为开小车的人着想。严格来说,行人和骑车人确实也应该为用路付费,尤其要教育他们遵守交通规则,尽量减少出行中对汽车的干扰。他们用路的付费问题基本上可以从税收中解决,因为人人都行路,人人都纳税。这并不会产生严重的不公平负担问题,附带提一句,北京的自行车税每年4.20元,不足以支付与自行车有关的公共开支。自从1991年恢复对自行车收税以来,物质涨了一倍,而税收未涨。
有些好心人怕老百姓负担不起,免费用路的优点是百姓的负担轻。但要知道,造路要花钱是一个客观事实。用路的人不付钱就变为纳税人付钱。尤其重要的是,生活的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更多地生产出人民需要的产品。人民如果不愿为用路付费,说明应该更多地生产别的人民需要的商品,而不是多修路。
收税也好,叫用路人付费也好,都是叫人从口袋里掏出钱来,似乎很难办。可是我们从来也没有认为,吃冰淇淋叫人从口袋里掏钱有什么困难。用路付费和吃冰淇淋付费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认为用路付费有难度,其实还是一个认识问题。如果确实因为付费太高而人们不愿用路,这说明现在马路的拥挤恰是免费使用造成的。收了费拥挤就可避免,堵车也不再发生。一切商品的收费完全是供需双方自愿的。市场经济的奇妙之处,正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在价格上达成协议,从而保持供应和需求的均衡。用路收费之后,永远不会再有堵车问题。因为用路的人愿意为此付费,路不够的时候,再修一条好了。
我们说,只要用路的人愿意出钱,路就不会不够用。这和吃冰淇淋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冰淇淋长时期供不应求。有人反驳说,造路要用土地,而土地是不能被生产出来的,钱再多也无用。但一块土地是用来种粮、盖仓库、造工厂、修住宅、筑马路,就看什么用场最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或者说哪种用途产出的价值最高。认为农用土地移作它用是一种浪费,这是一种十分迂腐的见解。
根据香港和新加坡的经验,小汽车的拥有者为用路付费的负担比维持汽车本身(利息、折旧、维修、保险等)的负担还高出一倍以上。估计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用路付费水平虽不会比香港新加坡更高,也不会是很低廉的。因此实施用路付费之后,买车的人还要负担加倍支出用于为用路付费。可以肯定,这将压抑对小汽车的需求。所以汽车工业部门对这一措施多半抱反对态度。他们的理由是汽车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近几年小车市场一直不太景气,基本的势态是供过于求。如果用路再要付费,汽车行业将遭受近于致命的打击,对我国宏观经济非常不利。但我认为这一理由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正好象我们没有理由叫国家免费供给录音带来保证录音机工业的发展,或免费供给影碟来促进VCD机的发展。汽车工业如果因此而发展受阻,正好说明了百姓对它的需求还不足以支撑它的发展。百姓愿意将钱花到别的地方去,不愿开汽车上马路。用国家补贴支撑的消费是虚假的繁荣。靠一般百姓为买小车的人承担造路的费用,从公平和效率两方面讲都没有理,这种虚假繁荣的代价太高。少发展一点轿车工业,减少一点堵车,同时将资金、劳动、资源投入到老百姓愿意为之付费的商品生产中去,对宏观经济更有好处。将来我国人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有能力买车又修路,那时候的轿车业的繁荣才是真正的繁荣。
如果大家都同意用路的人要付费,下面的问题便是如何向用路的人收费。城市公路不象超级公路可以设收费站,如果那样的话,城市马路的堵车还要更严重。所以要想别的办法。
首先是通过车辆的牌照来收费,在每年换牌照时征收。但这种方法产生一些收费和用路不完全匹配的问题。譬如外地的车辆在外地收费,在一些小城市,没有堵车问题,因而也不收车辆牌照的用路费部分。当小城市登记的车辆开到大城市来时,就必须另外收费。收费凭证还要贴在车辆前窗玻璃上。再有是什么城市算小城市?怀柔县的车收费和北京市的标准相同还是不同,都有些问题要解决。停驶多长时间允许退费等等,也要专门研究。
其次是通过汽油来征收用路费。因为用路的多少和油耗量大体成正比,所以只要每公升汽油的售价在油价本身之外再加一部分用路费就可以了。这种方法的毛病在于不能区分车辆在繁忙的堵车段行驶还是在乡间行驶,更不能避免在收费段的超级公路行驶时的双重收费。
第三种办法是向停泊的车辆征收用路费。因为车辆既有行驶的时候也有停泊的时候。不能在行驶时收费,不妨改为在停泊时收费。国外在马路上停车都要收费,收费柱就设在马路旁。交费的车主投币后将收费计时器拧到10分、20分等某一档。如果时钟走完这段时间,车辆仍不开走,将被罚款。但这一办法只能对停在马路上的车收费,对停在住宅区内、车库内、机关院校内的车收费仍有困难。
事实上国外对用路收费的办法是上述三种方法的组合,如何制订收费标准,如何实施都要有专门的研究。但不论如何优化组合,仍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即这种收费办法相当于使用公共交通的人购买月票,一旦买了票就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它仍不同于吃冰淇淋,付一笔款,消费一份。因此不能有针对性地用收费来限制车辆进入繁忙地段。最近美国已开发出一种可以在车辆行驶中记录车号的装置,将它安装在不同繁忙程度的地段,制订不同的收费标准。通过计算机处理到月底时统一向车主收费。正象长途电话收费办法一样,每次电话的通话时分、对方号码、时日、全都记录在案。这样可以将收费和用路严格地一一对应。估计这项技术将很快在各地推广,当然这会造成一笔投资费用。
当前我国还没有这种技术,做到严格一一对应的收费还有困难。但使我们吃惊的是我国关于出租车收费的办法,恰与用路收费的原则相背,用路的人不但没有为此而付费,还将部分堵车的成本转假给出租车司机去负担,鼓励了乘客叫司机将车开到堵车的地段去。因为现在普遍实施的出租车收费标准中,停车计费的标准太低,一般停车5分钟才按行驶1公里计价,一小时才走12公里。这样的计费标准不足补足堵车中燃料、人工、汽车投资折旧等的成本,更谈不上停车时占用马路的费用。所以出租车司机碰到堵车会造成经济损失,这是当前拒载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堵车的全部成本由乘客来承担,乘客就可能愿意改乘公共汽车,或绕开拥堵地段。同时也避免了绝大部分拒载的发生。拒载既于乘客不便,也于出租车司机不利。放着现成的顾客不拉,再开车去找别的客人,增加了出租车的空驶,浪费了顾客的时间。估计仅仅北京一地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不下几千万元。可见一项收费办法的错误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1997年8月27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