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发布了一份榜单,国际品牌集团的2012全球百大品牌。可口可乐万年老大,但领先第二名苹果的优势已经很小;二三四五全是电子企业,势头凶猛。我在里边观察到一点:韩国的品牌,三星第九,除美国公司外全球最高排名的品牌,也把丰田从亚洲老大的位置挤了下去;现代第五十三,起亚第八十七,两个汽车品牌一个挤到了中游,一个94年刚进军美国市场,现在20年不到已经是世界百大品牌,而且97年它还破过产——相比之下,国内的汽车公司还没一家在美国有销售。
2007年的时候,我和中韩艺术家合作过一个博洛尼·明画廊,把我们北四环总店改造成了艺术家具展览大厅。那次有五位韩国艺术家,作品大胆前卫,视觉冲击和文化属性都很强烈。那之后我把韩国设计创意产业和日本做了个对比:两国创意产业、艺术领域的爆发都源自于一次世界级的国家形象展示:1964年东京奥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世界开始了解日本与韩国后,三宅一生、川久保玲们在欧洲时装周办秀场,三星、LG完成了产业升级,从纯制造提升为品牌塑造,两国的创意产业开始起飞。但在上世纪最后十年,两者还是有区别,而我更推崇日本。日韩设计同样崛起,但日本文化成了世界主流文化,而韩国虽然拥有了三星、LG一系列靠设计卖座的大公司,却始终没能将韩国、或者说朝鲜民族文化塑造出来。日本几个造就里程碑的设计师、艺术家,对禅文化、武士文化、枯山水景观,有着强烈信心的坚持,民族主张非常明确,造就了显著的国际标识,在大方向上确定了“革 命性”的根基。而韩国呢,产品风格主要偏电子、小件化西式、现代感,是一个出色的跟随者,却没有看到真正的大师和大牌涌现。
时过境迁,98年的金融危机成了又一个分水岭。这次危机让韩国也倒了不少公司,比如现在上榜的起亚。但这次洗牌后,很多格局都改变了。比如韩国以前一直被美国视为日本的备用品,但用着用着,发现韩国公司劲头很足,一些大企业就得到了美国不少帮助。比如三星,从韩美自由贸易协定获得了巨大技术支持,自己又从日本借鉴技术,跟美日利润分账,边用边学边研究,硬是把产品做了上来。有了硬实力,敢于打入国际尤其是美国市场了,之前十几年的积累开始发挥,品牌价值一下飙升。现在去欧洲转转,火车站地铁站,铺天盖地的三星广告。
而创意产业的基础:文化,韩国似乎仍是小了好几号的美国,没啥民族特点,但很现代很全球化,这条路走的又深又快。好多人都在看《江南style》,更多人觉得又蠢又无聊,但它就是在几十个国家Itunes单曲榜单第一名,也跳着骑马舞上了美国billboard。它就是很单纯地为娱乐而娱乐,没什么内涵,但把逗君一笑和无厘头恶搞发挥地很彻底,俗归俗,让你不费脑子哈哈一乐的功夫却很到家。韩国的时装、大牌奢侈品还没算走出来,但娱乐包装、消费电子倒是沿着这套路数前进地很好。
中国品牌为什么还没走向世界?我想有几个原因。第一,中国市场和韩国市场不同,后者太小,必须走出去才能活;前者太大,很多领域把国内做好,甚至只做个十几名就足够吃得很饱,动力明显不足。而且这个事实直接导致了一个现象出现:国外企业在本国市场上确立地位以后,会选择走出去,但在中国你还多了一条路,那就是往垄断发展。比如腾讯,就是这么个例子。虽然世界本身就是属于模仿者的,但国外的企业会在模仿上继续创新,而中国很多时候会在模仿上禁锢同行发展。虽然最终的水平也许并不低,体量实力也很强,但从不能领跑,而是成为窝里横。第二,我们从产品基础、设计实力、品牌效应上,确实还比较差。中国汽车能出口到拉美、俄罗斯、北非,因为价格低,是人家一半,卖得出去。但美国欧洲还不敢迈脚步。
长时间来,我们天天做代工,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去做自主品牌。确实经济发展起来了,但文化影响力上的光鲜都是别人的。很多企业虽然市场做得够大,但是核心业务没有明星产品,想做品牌,无从下手。当然,三星这种企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韩国政 府的力挺,那咱政 府力挺的呢,国企?经济总量上都进世界500强了,品牌却始终没有够得上的。为什么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