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焦点热点 > 正文

南方为什么不集中供暖?

来源: 网易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近年来南方是否需要集中供暖的话题一直被争论不休,2010年及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均有代表建议南方地区冬天实行集中供暖,但均没得到政策层面的认可,而且网络上关于南方统一供暖的呼吁与争论也在持续升温。日前有专家沈某称,南方人已习惯冬季的湿冷,如果突然供暖可能导致身体不适。

中国之所以实行集中供暖主要原因是在建国初期,形成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曾经历过各行各业向苏联学习的历史阶段。苏联则是当时世界集中供热规模最大的国家,苏联热电厂建设开始于三十年代,在四十年代发展较快,1980年全国共有热电厂约为1000座,供热机组的总容量达6800万千瓦以上,占火力发电机组总容量的38%左右。这些电厂向800个城镇及工业区供热,供热管道干线长约2200公里。

中国的集中供暖制度始于20世纪的50年代,参照当时苏联的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锅炉供暖体系。作为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北京第一热电厂于1957年开始建设。1958年4月21日,集中供热的第一条蒸汽管道光华线破土动工。1959年沿长安街新建了为“国庆工程”十大建筑及中南海供热的重点工程――长安线。

而现行我国的供暖模式,由于建国初期经济水平落后,能源紧缺,节约经济成本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气候寒冷的北方地区。根据前苏联的气候计算方法规定,室外温度5摄氏度以下定义为冬天。因此,只有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

从那时起,如同住房等其他社会福利一样,供暖成为计划经济时代北方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福利事业,曾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而纵观世界各国的冬季取暖模式,无论是集中供暖的俄罗斯(即前苏联)还是分户供暖的欧洲各国,都没有像中国这样以地理界限划分供暖区域。

中国划分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北岭淮水”这条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条线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带。这种分界线两边的气候差异大,主要意义是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当地民居建筑起着参考作用。因此,上世纪50年代,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南方不集中供暖,这即为南北供暖线。

但该分界线制定到现在已过百余年,温度“不超过5摄氏度”也只是六十年前制定集中供暖的时候参考的数据。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现在“南方”很多地区冬季平均温度经常性打破这个记录。2008年1月28日的一次冷空气袭击中,湖南全省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就已经跌至零下,其中长沙浏阳的最低气温跌至零下5度左右;2009年1月上海曾出现-8度等气温,并在零度间浮动持续一周左右。这种南北分界线一刀切来决定是否集中供暖的做法,对接近分界线的周边地区来说并不算合理。

就人体感受来说,气温跟温度也并非同一概念,湿度等因素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湿度对于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摄氏度。以上海为例,1月、2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节,平均气温为3-5摄氏度,气温小于-5摄氏度的天数约为4-5天。但是上海冬季湿度较大,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区平均湿度为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区湿度高了40%;按照湿度对温度的影响可推算得知,上海的“温度”实际是1度到-1度左右,而这一温度下,北方地区已经实行了集中供暖,将室内温度提高到标准温度16-18度。

长江流域室内温度平均在10度以下,比北方地区室内温度低10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甚至在0度以下。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南北分界线以南的周边地区,冬季因为没有集中供暖的暖气,而只能采用电暖器、空调等方式取暖。南北供暖分界线以南的周边地区不供暖,是因为这些地区年日均温度低于或者等于5摄氏度的天数不到90天,而当时的这种考虑只是从人对温度的感受出发,并没有考虑湿度、风速等其他相关因素,因此并不应该以此分界线为标准,将其设定为集中供暖的分界线。

尽管关于南方是否供暖的争议而在不断发酵,武汉已经成为了南方城市供暖的先行者。从2005年开始,武汉启动“冬暖夏凉”工程,目标是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热制冷覆盖区域达5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60万人。由中标“冬暖夏凉”工程的德威热力利用发电余热为居民区供暖。按照武汉市发改委规划,2010年武汉“冬暖夏凉”工程力争形成覆盖面积60—80平方公里的规模。

2012年12月初,武汉东西湖区与神华集团就热电联供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神华集团将投资55亿元,在东西湖建设两台共70万千瓦热、电、冷联供机组,供暖范围150平方公里,涵盖市民100万人。除此之外,武昌、洪山、青山三区的部分小区已经实现集中供暖。

即使南方各市已经开始自主供暖,但相关主管部门并不愿松动南北供暖“红线”。在2012年3月的“第八届绿色建筑大会”上,主管城镇供热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公开表示,不能把集中供热盲目地照搬到秦岭、淮河以南,这对能源消耗是巨大威胁。早在2010年,仇保兴公开点名批评武汉的集中供暖,称“对于这种情况,部里要发文件制止,如拒不改正,还要将这个城市所有奖牌取消”。

而由于历史原因,南方地区的城市集中供暖基础设施基本为零。若要像北方一样,全面建立起取暖管道、供暖泵房等基础设施,也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开销。不仅如此,传统的南方住宅建筑外墙还涉及到保温墙加厚等问题,这也是供暖计划中必须考虑的细节。此外,在南方,房子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结构,水蒸气进到屋内就很难排出去,特别是夏天刮“水南风”的时候,大量的水蒸气就会在室内凝结成水,会让室内过于湿润,隔热效果很差。

实行集中供暖对于大多数南方城市来说,都有着难以逾越的困难。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不久前曾指出,“很多南方城市在社区楼盘建造时并没有集中供暖方面的设计,如果进行楼盘改造,成本极高“。事实上,即使是新楼盘,开发商也不愿意加入集中供暖的设计。雅居乐南京公司副总经理邵晴认为,涉及集中供暖的楼盘,会使建筑成本增加,所以很多开发商不愿意“多此一举”。

中国的集中供暖制度师从苏联,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南北供暖线,缺少对待气候变化或极端天气的灵活性。加之,“能源威胁论”鼓吹及南方城市供暖基础设施改造成本极高,开发商不愿投入,最终导致南方迟迟无法供上暖气。(文/源尔)近年来南方是否需要集中供暖的话题一直被争论不休,2010年及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均有代表建议南方地区冬天实行集中供暖,但均没得到政策层面的认可,而且网络上关于南方统一供暖的呼吁与争论也在持续升温。日前有专家沈某称,南方人已习惯冬季的湿冷,如果突然供暖可能导致身体不适。

中国之所以实行集中供暖主要原因是在建国初期,形成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曾经历过各行各业向苏联学习的历史阶段。苏联则是当时世界集中供热规模最大的国家,苏联热电厂建设开始于三十年代,在四十年代发展较快,1980年全国共有热电厂约为1000座,供热机组的总容量达6800万千瓦以上,占火力发电机组总容量的38%左右。这些电厂向800个城镇及工业区供热,供热管道干线长约2200公里。

中国的集中供暖制度始于20世纪的50年代,参照当时苏联的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锅炉供暖体系。作为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北京第一热电厂于1957年开始建设。1958年4月21日,集中供热的第一条蒸汽管道光华线破土动工。1959年沿长安街新建了为“国庆工程”十大建筑及中南海供热的重点工程――长安线。

而现行我国的供暖模式,由于建国初期经济水平落后,能源紧缺,节约经济成本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气候寒冷的北方地区。根据前苏联的气候计算方法规定,室外温度5摄氏度以下定义为冬天。因此,只有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

从那时起,如同住房等其他社会福利一样,供暖成为计划经济时代北方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福利事业,曾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而纵观世界各国的冬季取暖模式,无论是集中供暖的俄罗斯(即前苏联)还是分户供暖的欧洲各国,都没有像中国这样以地理界限划分供暖区域。

中国划分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北岭淮水”这条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条线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带。这种分界线两边的气候差异大,主要意义是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当地民居建筑起着参考作用。因此,上世纪50年代,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南方不集中供暖,这即为南北供暖线。

但该分界线制定到现在已过百余年,温度“不超过5摄氏度”也只是六十年前制定集中供暖的时候参考的数据。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现在“南方”很多地区冬季平均温度经常性打破这个记录。2008年1月28日的一次冷空气袭击中,湖南全省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就已经跌至零下,其中长沙浏阳的最低气温跌至零下5度左右;2009年1月上海曾出现-8度等气温,并在零度间浮动持续一周左右。这种南北分界线一刀切来决定是否集中供暖的做法,对接近分界线的周边地区来说并不算合理。

就人体感受来说,气温跟温度也并非同一概念,湿度等因素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湿度对于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摄氏度。以上海为例,1月、2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节,平均气温为3-5摄氏度,气温小于-5摄氏度的天数约为4-5天。但是上海冬季湿度较大,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区平均湿度为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区湿度高了40%;按照湿度对温度的影响可推算得知,上海的“温度”实际是1度到-1度左右,而这一温度下,北方地区已经实行了集中供暖,将室内温度提高到标准温度16-18度。

长江流域室内温度平均在10度以下,比北方地区室内温度低10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甚至在0度以下。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南北分界线以南的周边地区,冬季因为没有集中供暖的暖气,而只能采用电暖器、空调等方式取暖。南北供暖分界线以南的周边地区不供暖,是因为这些地区年日均温度低于或者等于5摄氏度的天数不到90天,而当时的这种考虑只是从人对温度的感受出发,并没有考虑湿度、风速等其他相关因素,因此并不应该以此分界线为标准,将其设定为集中供暖的分界线。

尽管关于南方是否供暖的争议而在不断发酵,武汉已经成为了南方城市供暖的先行者。从2005年开始,武汉启动“冬暖夏凉”工程,目标是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热制冷覆盖区域达5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60万人。由中标“冬暖夏凉”工程的德威热力利用发电余热为居民区供暖。按照武汉市发改委规划,2010年武汉“冬暖夏凉”工程力争形成覆盖面积60—80平方公里的规模。

2012年12月初,武汉东西湖区与神华集团就热电联供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神华集团将投资55亿元,在东西湖建设两台共70万千瓦热、电、冷联供机组,供暖范围150平方公里,涵盖市民100万人。除此之外,武昌、洪山、青山三区的部分小区已经实现集中供暖。

即使南方各市已经开始自主供暖,但相关主管部门并不愿松动南北供暖“红线”。在2012年3月的“第八届绿色建筑大会”上,主管城镇供热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公开表示,不能把集中供热盲目地照搬到秦岭、淮河以南,这对能源消耗是巨大威胁。早在2010年,仇保兴公开点名批评武汉的集中供暖,称“对于这种情况,部里要发文件制止,如拒不改正,还要将这个城市所有奖牌取消”。

而由于历史原因,南方地区的城市集中供暖基础设施基本为零。若要像北方一样,全面建立起取暖管道、供暖泵房等基础设施,也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开销。不仅如此,传统的南方住宅建筑外墙还涉及到保温墙加厚等问题,这也是供暖计划中必须考虑的细节。此外,在南方,房子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结构,水蒸气进到屋内就很难排出去,特别是夏天刮“水南风”的时候,大量的水蒸气就会在室内凝结成水,会让室内过于湿润,隔热效果很差。

实行集中供暖对于大多数南方城市来说,都有着难以逾越的困难。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不久前曾指出,“很多南方城市在社区楼盘建造时并没有集中供暖方面的设计,如果进行楼盘改造,成本极高“。事实上,即使是新楼盘,开发商也不愿意加入集中供暖的设计。雅居乐南京公司副总经理邵晴认为,涉及集中供暖的楼盘,会使建筑成本增加,所以很多开发商不愿意“多此一举”。

中国的集中供暖制度师从苏联,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南北供暖线,缺少对待气候变化或极端天气的灵活性。加之,“能源威胁论”鼓吹及南方城市供暖基础设施改造成本极高,开发商不愿投入,最终导致南方迟迟无法供上暖气。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