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雅安三个重灾县公布了高达近1700亿元的经济损失数值。该数值至少是其上年生产总值的21倍,與情为之大哗。
1700亿的数字确实有些夸张。以雅安这三个重灾县的人口计算,相当于人均损失好几十万,即便除去交通基础设施等损失,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个数据也比较惊人。再拿目前非官方对这次地震的损失评估对比,安邦咨询估计此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422.6亿,美银美林则认为本次地震可能仅需100亿左右的重建恢复资金。即便这些民间分析不尽全面,但数字的巨大差异还是让人觉得“汗”。
中国式数据历来如元芳的经典台词——“此事必有蹊跷”。比如老百姓明明感觉到生活开支日渐增长,但统计局的数据却显示通胀一直温和可控;某地经济社会明显一团糟,但上报的数据却很靓。前者可能是担心通胀数据较高引发社会恐慌;后者则关系到政绩与乌纱帽。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如实上报或损失少报没人奖励,但报多则益处多多,因为政府的赈灾金、民间的捐助款一般会因此多给几份。而每一次大灾后與情最担心的,是这“多要”背后的少数官员截留挪用甚至自肥。以汶川大地震为例,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对灾后重建资金和多个项目进行审计,共节约重建资金和挽回损失12亿多元,收回违规安排和挤占挪用资金3亿多,依法追究22人的法律责任。以此观之,民众的忧虑不无道理。
对灾情科学准确核实是政府财政拨款的前提,但在缺乏法律法规有效制约的情况下,人性之恶一旦显露,夸大损失几成必然。客观公正地算大灾损失账,这方面有历史经验可资借鉴,比如古代灾害发生后统计受灾范围和受灾人口,被称为“勘灾”,目的为掌握灾情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发放物资和减免赋税做好准备。为保证准确性,“勘灾”小组的成员们要亲自上门挨家挨户核实受灾人口数量和损失情况,避免虚报瞒报。而这些年国内一些大灾发生后,有没有做到这一点真不好说。
救贫济困是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但国家有限的财力应该花在刀刃上。如果因灾致富,就会冒出网上所说的“我们这里怎不地震”的冷笑话。刘纯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