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直言,产能过剩的一大原因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市场机制被扭曲。那些先进的企业不见得盈利,那些落后的企业反而盈利。应该是优胜劣汰,实际是优不胜,劣不汰,甚至是倒过来的,诱发了盲目投资的冲动。
李毅中发表主题演讲
网易财经7月31日讯 2013网易经济学家夏季论坛今日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以“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抑制化解产能过剩”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李毅中表示,当前,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和需求不足叠加,是加剧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
他认为,从调研情况看,产能严重过剩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总量型过剩,比如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第二种是结构性过剩,比如平板玻璃;第三是成长性过剩,比如光伏产业。
对于产能过剩的原因,李毅中认为,首先是认识上不统一,不看全局,强调自己的局部,仍然坚持投入。由于认识不一致,多年来决心不大措施不力,效果不好,投资的冲动不减,形势愈加严峻。
第二个原因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比如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市场化的改革滞后。资源税,资源的价格,能源价格不规范。由于市场化的改革不够,所以市场信号失真,市场秩序混乱,加上一些不规范的减免税,也有一些不规范的政策,市场机制被扭曲了,本来应该是优胜劣汰。他直言,那些先进的企业不见得盈利,那些落后的企业反而盈利,应该是优胜劣汰,讲句不客气的话,实际是优不胜,劣不汰,甚至是倒过来的,诱发了盲目投资的冲动。
第三是一些地方存在着盲目的政绩观,仍然单纯追求GDP。
第四是政府政策实施监管不到位,投资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在项目审批的时候,一些产业政策执行不力,往往放宽要求,导致大量低水平项目上马,重复建设严重。
第五是企业来说投资的冲动性和盲目性还是普遍存在。一些企业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没有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某个时期看到某个行业盈利很可观,便跟风而上,随大流,短时间内就形成了大量的产能。另外,有些市场信息失真,失灵,一些企业不顾产能过剩,市场饱和,或者在地方的支持之下继续上马大型项目,导致产能过剩的情况更加恶化。
李毅中提出了四项化解过剩产能的建议:首先,遏制新项目是化解的根本,抑制化解产能过剩当前最直接的是杜绝产能过剩的行业再新增产能。第二,加快整治存量过剩产能是化解当务之急。第三,经济手段是化解的治本之策,尤其是财价税金融体制改革,在税收方面加快资源税的改革,扩大既增范围,加收资源占用费。第四,加强部门协调,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强化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自律。
发言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企业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主题是对经济热点问题开展对话,邀我来参加“经济困局与改革新策”的论坛,并让我发个言。
当前,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和需求不足叠加,是加剧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所以我选这个题目,因为抑制化解产能过剩是调整结构的一个重要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做了工作部署,各地各行业都在落实,我知道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牵头正在调研制定化解产能过剩的总体方案,我想根据调研情况谈几点意见:
第一,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基本情况。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在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没有得到什么改善,依然严重存在,这里我列了一个表,各位可以看一看,比如说钢铁行业,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这五个行业,粗钢我们的产能是10亿吨,产量去年是7.2亿吨,一算就出来,利用率是72%,占了全球产能的46%,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占了全世界粗钢产品的49%;电解铝我们的产能是2765万吨,好记的话,大数就是3000万吨,产量是1988万吨,2000万吨,一除的话,利用率也是72%,占了全世界产量的42%;水泥产能是29.9亿吨,产量是21.8亿吨,好记的话就是30亿吨的产能,20亿吨的产量,利用率是73%,占了全世界产量的60%;平板玻璃产能是10.4亿标箱,产量是7.1亿标箱,利用率是68%,占全球产量的一半;造船这里有两组数据,一组数据是统计年能力在5万吨规模以上的,全国的能力是8010万载重吨,去年的产量是6010万载重吨,一除就是75%,好象还可以,但这个统计没有包括小造船,加上小造船,全国的能力是1.2亿吨,产量是6000万吨,这个设备利用率只有50%。这里举了五个行业(的例子)。
另外,像部分煤化工,风电设备制造,特别是现在大家议论的热点,光伏电池,多晶硅,都属于产能过剩,但性质不大一样,这里有几组数据,像风电设备制造的利用率只有67%,光伏电池57%,多晶硅只有35%,当然,光伏电池,多晶硅有欧美双反调查的打击,5月份统计,全国58个多晶硅企业只有7个在开工,开工率只有35%。
世界评论什么叫产能过剩呢?大家公认的一个数字就是产能利用率小于75%就是严重过剩,上面我列举的八个行业用这个标准来判断的话,都属于产能严重过剩。问题是上述行业还有大量在建和拟建的项目,所以产能过剩的矛盾是在日益加剧。
第二,我说一说产能严重过剩的三个类型,不大一样,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来分析。从调研情况看,目前产能过剩行业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种是总量型过剩,整个行业的生产能力已经绝对超过了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不是现在,而是多年积累起来的,不仅当前超过了市场(需要),今后看也是超过了发展需求,矛盾很突出,比如钢铁,电解铝和水泥,我认为这三个行业总量型绝对超过了,其中水泥受运输半径的影响还有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有的省说它自己不过剩,但有的省就严重过剩,因为水泥的价值比较低,它不能够长距离运输。
结构性过剩是产能过剩集中在一些技术门槛低、投资成本少的地段产品上,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可是高端产品还不够,还需要依赖进口,这一类的过剩属于结构性过剩,就要通过技术创新、淘汰落后、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比如玻璃行业,平板玻璃,能力是10.1亿标准箱,产量是7.1亿标准箱,过剩的是普通玻璃,超白玻璃,特种玻璃,建筑用的节能玻璃反而不够。
再比如造船也属于这种,大陆船能力过剩,可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海监船,专业船,以至于我们建立强大海军所需要的船还不够,另外,国际提高标准以后,我们有些还不能适应。
第三,成长性过剩,这是在发展中的行业,或者是由于光电技术我们没有掌握,没有掌握就盲目过分扩张,那显然是过剩了,或者是需求低迷,市场没有开拓,企业在发展中,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但这类过剩可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开拓使产能过剩的矛盾得到缓解,比如风电设备的制造,光伏电池,多晶硅等。
现在大家很关心光伏电池和多晶硅,我们自己多晶硅的生产能力大概是8万多吨,还要进口7万多吨,加起来16万吨,然后用16万吨的多晶硅生产出光伏电池,这些年来90%出口,最高的年份有97%出口,国内的需求没有打开,因此人家一双反,出口一出不去,马上就停工、歇业、破产,这个类型属于成长中的,就要解决它的技术问题,开拓国内市场。
下面我说说在抑制化解产能过剩中我们已经采取的一些做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各地还是重视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也都在积极行动,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第一,是以规划进行约束,特别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用区域战略规划引导行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贯彻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中,各地都能明确它的产业发展定位和调整方向,找准了各地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指导企业加快转变方式,避免盲目投资,控制产能过剩再扩张,应该说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个措施是加快淘汰落后,“十一五”期间我们淘汰落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里有一组数据,“十一五”淘汰了落后的炼钢能力6700万吨,炼铁能力1.2亿吨,水泥3.4亿吨,焦炭1.06亿吨,造纸1030万吨等等。“十二五”开局这两年,范围扩大到19个行业,我记得每年大概淘汰2200到2500个企业,头两年大概淘汰了近5000个企业,前半个月工信部公布了今年第一批要淘汰的1300个企业。落后产能的淘汰给市场腾出了空间,提升了我们先进产能的比例。
第三个措施是加快科技创新,支撑企业转型,鼓励企业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在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上做文章,这样扩大有效的需求,其中突出的一个是技术改造,这几年我们统计了一下,技术改造的投资占工业投资的40%左右,今年上半年公布的数据,技术改造占了工业投资的42.2%,提高了近两个百分点。
第四个措施是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配套功能,比如地铁,轨道交通,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这都是应该的,通过这些基本建设化解了一部分产能的过剩。但是在化解产能过剩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第一是评价产能过剩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你说什么叫过剩?什么叫不过剩?现在我们通用就是大家公认的75%的产能利用率,如果低于这个指标就是严重过剩,但这还难以让企业信服,难以取得共识;第二个问题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人才严重不足,因此,怎么提高品种质量,怎么开拓市场,缺乏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第三是淘汰落后产能带来许多难以处理的问题,比如企业的资产损失,呆坏帐处理,下岗职工怎么安置,怎么给予经济补偿, 需要一笔资金,困难很大;第四,地方确实有难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保增长保运行还得保财政,这和抑制产能过剩形成了强烈反差,因此给工作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化解产能(过剩)的阻力比较大。
以上我简要介绍了一下目前国内产能过剩的状况。
第二,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部分产能严重过剩是什么原因,它的危害是什么,通过调查,原因要讲得很具体,同时也要不回避,讲点儿实际情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大家回忆,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我们不可能再回到那种短缺经济下,市场经济是供大于求,过剩,但目前的产能过剩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市场竞争范围,带来严重的后果,分析原因,我不知道讲得对不对,大家一起磋商:
第一是认识上不一致,因为产能过剩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化解了十多年,越化解越严重,到底问题在什么地方,部分产能过剩是不争的事实,但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宏观看是过剩,微观看还有市场,还能卖得出去,外地产能过剩,我这儿不过剩,别的行业过剩,我这个行业不过剩,今天过剩,明天不过剩,总之就是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还有一些地方强调本地有条件,你看我这里有煤有电,我可以发展电解铝,只强调有条件,但不看市场,你出来电解铝给谁?市场饱和了给谁呢?不看全局,强调自己的局部,仍然坚持投入,由于认识不一致,多年来决心不大措施不力,效果不好,投资的冲动不减,形势愈加严峻。
第二个原因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比如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市场化的改革滞后,这是大家公认的,资源税,资源的价格,能源价格不规范,扭曲等等,由于市场化的改革不够,所以市场信号失真,市场秩序混乱,加上一些不规范的减免税,也有一些不规范的政策,市场机制被扭曲了,本来应该是优胜劣汰,我不客气地讲,那些先进的企业不见得盈利,那些落后的企业反而盈利,扭曲了,应该是优胜劣汰,讲句不客气的话,实际是优不胜,劣不汰,甚至是倒过来的,扭曲了,这就诱发了盲目投资的冲动,你说过剩?我还有市场,还有盈利。
第三是一些地方存在着盲目的政绩观,由于受现行行政体制、用人制度和财税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单纯追求GDP已经成为不少地方的发展目标,部分地方不顾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一些行业虽然有准入门槛,但质量、节能、环保、安全等技术标准太低,不少投资项目缺乏科学评估,缺乏市场调查,产能盲目扩张,比如电解铝,他们统计了一下,刚才讲,目前形成的产能是2765万吨,分析一下,按照规定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审批的只有400万吨,零头都不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核定,有的项目绕开了有关规定,得到了核准和备案。
第四是政府政策实施监管不到位,投资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在项目审批的时候,一些产业政策执行不力,往往放宽要求,导致大量低水平项目上马,重复建设严重。我们调研中有些地方反映,2004年,国家对钢铁主体项目实行核准制,同时以环评、土地、资本金比例等条件对钢铁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但是实施不坚决,监管不到位,收效不大,钢铁产能无序扩张,不合规产能的比例高达60%,这个数字惊人,多年来的口号,“上大压小”,结果大的上去了,小的没有压,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关了多少落后的,然后建一个新的大的,执行得不好,结果新的上去了,落后的没有关闭,越滚越大。
第五是从企业来说,投资的冲动性和盲目性还是普遍存在,一些企业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没有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某个时期看到某个行业盈利很可观,便跟风而上,随大流,短时间内就形成了大量的产能。另外,有些市场信息失真,失灵,一些企业不顾产能过剩,市场饱和,或者在地方的支持之下继续上马大型项目,导致产能过剩的情况更加恶化。
这五个原因,我们通过调查,我觉得还是有根据的,是不是讲到真正的痛处了,大家还可以磋商。
产能严重过剩有什么危害呢?它给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第一是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加剧了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致使宝贵资源被占用、浪费、破坏,造成了资源严重的浪费,环境污染的加剧,而且增加了各地进一步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的困难加大;
第二是产能过剩,导致市场供过于求,所以投产以后,产品价格低迷,开工不足,加剧了企业的恶性竞争,企业效益下降甚至亏损,企业没有还贷能力。去年有组数据,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这三个行业企业的亏损面是28.2%,34.9%,35.7%,比上年分别上升了9.6%,13.9%,4.3%,这是去年;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出来了,亏损面进一步加大,比如钢铁的亏损点是41%,有色金属的亏损面45%。
第三是潜伏着风险和危机,如果产能过剩进一步发展,从微观来看,企业借银行的钱还不了,企业开工不足,亏损就要歇业停产,会有大量员工失业,影响社会的稳定,还不起银行帐,银行的呆坏帐就会增加,进而引发金融风险,国民经济将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所以,产能严重过剩的危害性并没有被所有企业、所有行业所认识,我看到了它进一步发展会带来的风险和危机。
第三,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进一步抑制化解部分产能过剩的建议:
化解抑制产能过剩是一个复杂、系统、艰巨的工作,必须面对现实,全面客观地统计,不要打埋伏,不要加掩饰,我就说造船,近平总书记在经济工作会议和二中全会上讲到,造船的能力是1.2亿吨,实际产量是6000万吨,后来我在工信部问有关司局,出来一个8000万吨的能力,我说到底总书记说得对还是你们说得对?总书记说的是有根据的,后来我一再问,就是打了个埋伏,4000万吨的小造船不统计,而是按照国际惯例统计5万吨以上的,我说过剩就过剩在小造船,淘汰落后就是要淘汰落后的小造船,为什么你不统计?我说,认识不一致的问题,我们业内人士应该客观、科学地统计,不要埋伏,不要掩饰,要按照尊重规律、分业实施、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综合治理,只有形成共识才能增加紧迫感、危机感,才能有化解的能力,没有共识,这个问题无从谈起。
措施我提了四条:
第一,把住源头,遏制新项目是化解的根本,抑制化解产能过剩当前最直接的是首先杜绝产能过剩的行业再新增产能,首先要遏制住,把源头管住,已经有的,就像计划生育一样,已经生下来了,你怎么处理呢?关键是不要再生了,当前这个情况很研究,还是以电解铝为例,刚才讲了,大数是3000万吨的能力,产量是2000万吨,还有1100万吨在建,还有600万吨拟建,这样下去怎么得了?所以建议相关部门要研究“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合理控制经济增长的速度,7.6、7.5,我觉得很好,就要把它降下来,要科学预测行业发展的高峰,我们现在粗钢能力10亿吨,产量7亿吨,占全世界的49%,美国才有8000万吨,日本也不到1亿吨,我们怎么用那么多?我们在发展什么?我们总有一天要降下来,高峰是2014、2015还是2020年,我和协会的同志讲,你赶紧测算一下,如果高峰是2015、2014年,那就更不要再建新的钢铁,我们总有一天钢铁产量会掉到1亿吨,现在7亿吨,用了世界的一半,这是科学预测不够,有了科学的预测,控制增长的速度,就要按规划做好布局。
至于还有大量在建和拟建的产能,就要把好土地和信贷闸门,不环评、不审批、不放行,要立即组织对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的违规项目进行清理,没有开工的坚决不准开工,正在建设的项目立即停下来。多年来,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的原则执行不到位,我有责任,等量置换,你淘汰了多少小钢铁,加起来1000万吨,腾出市场来,我们顶多再建个1000万吨,结果小钢铁没关,大钢铁建起来了,小钢铁再一扩能,变成合法合规的了,这不越滚越大吗?建大不关小,关闭小煤矿、小化工、小火电等等花费了多大力气?我不客气地讲,关一个小钢铁比建一个大钢铁要难得多,执行不好会恶性循环,要严格执行,发改委和工信部前些日子发出通知,坚决遏制产能过剩项目盲目扩展的通知,明令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业项目,首先要把头堵住。
第二个建议,加快整治存量过剩产能是化解当务之急,已经有了怎么办?几个一批嘛,首先就是要淘汰落后,淘汰落后我们搞了多年,大家的意见说,标准应该坚持和改进,我们用的标准是规模标准,像高炉,400立方米的全停掉,有一定的局限性,光是控制规模,400立方米改成500立方米,马上逃过一劫,所以建议加能耗、质量、环保等安全指标,而且立法达不到的限期整改,整改无望和整改仍然达不到的坚决关闭,淘汰依法关闭,对暂时没有退出的落后产能要采取差别电价、差别水价等经济手段迫使它退出市场,所以淘汰落后是一个最有力、最坚决的措施。
兼并重组,这里面要解决一个跨地区兼并的困难,因为跨地区兼并就带来统计的问题,两个省一兼并,GDP就统计到兼并的省,被兼并的省不统计了。还有税收,兼并以后,税收就交了兼并的企业,原来的企业所在地方就拿不到税,这些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嘛,否则就没有人愿意跨省兼并,还有,兼并以后资产一评估增值了,增值以后就要交所得税,交不上去就被列为虚拟资本,这些我都经历过的,挫伤了兼并的积极性,兼并以后土地腾出来了,土地怎么用?给点儿宽松政策嘛,所以政策要鼓励兼并重组,不要去阻碍。
技术改造,扩大内需,通过质量品种来扩大内需,替代进口,比如改善钢材、水泥和玻璃的品种质量,玻璃刚才说了,普通玻璃过剩,超白玻璃,光学玻璃、特种玻璃,我们建筑用的两层三层玻璃供不应求,你要提高品种质量,钢铁,螺纹钢,我们建议三号螺纹钢,它的强度增加,直径缩小,不是又节能又降耗又环保吗?化解了产能过剩的能力。发展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可以用大量的钢材、铝材,扩大光伏发电和分布式电源,现在我们有条件,经过五六年的努力,现在我们的光伏产业技术水平过关了,生产一公斤的多晶硅所消耗的电不能大于100度电,这样将来做成电池一年多就可以回收回来,过去得三年,成本也低了嘛,几年以前五块钱一度电,上不了网,现在降到一块多钱,政府再给一点资助和补贴,就可以上网,这样我们就可以发展国内的需求,更多是可以用分布式的,不上网,这样我们的光伏电池就不用大量出口,大量在国内使用,它就不过剩了嘛。
再比如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适用房,再比如说特种专业厂和海洋工程,再比如说我们用环保倒逼机制,使我们的企业增大环保的投入,将环保产业发展起来,所以还是有很多新的需求靠我们去创造,靠我们去制造,这样就可以引导我们的产业化解已经有的过剩的能力。
“走出去”,一个是在国内,但不能转移落后,从东部转移到西部,不要转移落后,转移中低端,但要是先进的,这样我们的产能也可以和解化解。“走出去”,要给企业更多自主权,同时要防止恶性竞争。进出口这个要具体分析,加大进出口,比如说进口煤炭,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国际煤炭便宜,我们多进口一点,少产一点,把资源留给后人了,但是也有不同意见,进口了国外的煤炭,我们的能力不是更过剩了?这就需要权衡利弊,优化进出口的结构。
第三个措施,经济手段是化解的治本之策,尤其是财价税金融体制改革,在税收方面加快资源税的改革,扩大既增范围,加收资源占用费,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不收资源税,我在安监总局的时候就发现小矿组建小煤矿占用了国家的煤矿资源,不掏钱,这就奇怪了,虽然没有开采,但也应该交资源占用税,后来在七个省试点,不要试点,所有占用国家资源的必须掏钱嘛,资源税改革也是改了多年,它是双刃剑,有利有弊,现在是石油天然气交了资源税,因为油气是国家定价,它的税顺不出去,给下游没有带来价格升高的危险,但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甚至将来的地热、矿泉水,它不是国家定价,而是市场定价,你加了资源税以后会顺出去,给制造业、给人民生活带来困难,但总是要改的,现在没有一项改革有利无弊,总是双刃剑,要权衡利弊,资源税呼吁尽快推出,带来的问题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解决。
加快增收环保税,对不符合标准的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增收消费税,废止不合理的税费减免,所有的包税优惠,使企业的成本完整化,弱化项目的投资冲动,因为你不规范,有些行业就是暴利,它是不合理的,这样就引发了投资的冲动,如果成本完全化,就可以抑制冲动。
尽快推广营改增,提高增值税的起点,我们高兴地看到,明天开始,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样就可以支持物流、交通、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有提高增值税的起征点,对我们的小微企业,月营业额在两万以内的免征营业税和增值税,虽然数量不大,但受益面比较大,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调整中央财政落后产能,奖励资金支持的重点,对于主动提高标准,淘汰落后产能的地区提高奖励。加大财政技术改造资金,增加银行技改信贷,金融危机中,那两年每年给200亿,中央财政贴息,两年400亿带动了10700倍的技术改造,后来减下来了,去年减到了160亿,我们多方反映呼吁追加了68亿,228亿,今年多少呢?听说这个数字也不大,我们呼吁,应该增加中央财政技术改造的贴息资金,这个杠杆效应很明显,中央财政出一块钱,企业、地方、银行出二十几块钱,而且技术改造是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和稳定增长一致起来的,所以应该解放思想,银行要增加技改的信贷,支持企业创造新的内需,拉动经济的发展。
加大对行业重组或优势产业的产业研发、技术改造方面的支持,确定企业转型,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并根据新情况、新形势及时调整和完善有关行业的现代政策,停止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现在项目的新增授信。
金融体制的改革,今天我的发言不是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看到了许多可喜的苗头和信号,希望能够加快、加大。不少地方还要求改善完善分税制,十多年前的分税制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起了很大的作用,增强了中央财政的收入,地方反映,是不是情况变了,给他们多分一点,我觉得也有一定道理,这样可以增强地方化解产能过剩的财力。
第四个建议,加强部门协调,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强化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自律,抑制化解产能过剩是个系统工程,刚才我说了,一些措施是双刃剑,这样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统筹考虑利弊,明确责任,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有些改革的措施议论了多年,十多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因为有利有弊,一个部门支持,一个部门有不同意见,老执行不了,希望能够加强配合,研究,落实,建立工业信息化发展改革与金融、财税、土地、环保、节能、资源等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把抑制化解产能过剩的情况作为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落实检查督促的重要内容,因为中央讲的很坚决,近平同志讲了两次。
建议部门之间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发布有关产能过剩的信息,预报预警,让我们的企业能够把握正确的市场信号,及时修订淘汰目录和投资目录,多少年了,这个目录还没修订,改进完善产业政策,要落实责任制,特别是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把它落实到企业,落实到基层,改进激励和约束的方式,用好淘汰落后产能基金,限制招商引资的过分优惠,土地不要钱,这个事也免,那个事也免,给点优惠是可以的,但不是20年前,30年以前的招商引资了,应该是公民待遇,国民待遇,给点优惠是可以,过分优惠是不合适的,不要再搞GDP的排位,每个省的情况不一样,不可比,一个省其中有十几个地市,情况千差万别,怎么能比GDP排序呢?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要充分发挥协会和企业的自律作用,增强行规、行约硬约束,控制产能释放,新上项目先由行业协会作出评价,然后再去核准或者备案。
总之,抑制化解产能过剩只有增强共识,下大决心,强化措施,坚持不懈才能收到实效。
以上看法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