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近日,盖洛普公司公布其2011-2012年对全球雇员对工作投入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员工的敬业比例仅为13%,而中国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敬业员工只有6%。(11月8日《南方都市报》)
我们一直自称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然而,勤劳的中国员工却在盖洛普公司的调查之下,戴上“不敬业”的帽子,想必很多国人会颇不服气。事实上,勤劳并不等于敬业。正如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魏淑娟所说,勤劳与辛苦是两个概念,敬业即尊敬职业,只有对职业的喜爱、选择和践行三个环节相一致,才能达到敬业状态。
而我们很多员工,在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巨大,个人自主择业余地较小的情况下,未必能求到自己喜爱的、和个人兴趣紧密相关的职业,只是把那一份好不容易得来的工作当作“饭碗”。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很多时候甚至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此缺乏对职业本身的认可和归属感,再辛苦工作也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敬业。试问,不能“乐业”何来敬业?
与此相印证,据盖洛普公司调查,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和美国之所以敬业率高,是因为在这些国家,员工的职业取向和个人兴趣联系紧密,酬劳与能力相一致,容易对职业产生较高的满意度。
除了就业压力影响了国人的职业满意度,进而拉低了敬业度之外,薪酬不公平也是另一诱因。比如公务员群体的薪酬福利让社会大众深感不公;比如管理岗位员工与普通员工薪酬拉开一大截,而管理者的酬劳与能力未必相一致;比如国企高管“高薪无上限”,而一线员工“低薪无下限”……许多薪酬不公,都大大消磨掉了员工的职业归属感和敬业度。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有个“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但受绝对报酬(即实际收入)影响,更会受相对报酬(即与周围相关人员比较之后的结果)影响,如果经过比较,觉得自己的报酬不合理,就会进一步产生深深的不公平感。所以,薪酬不公平对员工敬业度的消磨,恐怕比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更大,甚至还会人为加剧社会上本已弥漫的焦灼情绪。
要甩掉“不敬业”的帽子,就要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更要从外部公平、内部公平、机会公平等方面,填平薪酬鸿沟,让国企员工与私企员工、公务员与企业员工、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不至于过分悬殊,员工的敬业度自会提升。可以说,薪酬公平是员工敬业度的重要支撑,正所谓“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