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专家论道 > 正文

陈雨露:最优银行集中度之谜

来源: 搜狐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我们通过对89组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系统研究了银行集中度和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银行集中度和银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过往文献所集中讨论的简单线性关系,而是存在一个最优的银行集中度区间(0.6,0.8〕,这一区间恰好位于样本均值附近,并向样本均值收敛;而一国的银行集中度水平处于(0.8,0.9〕时,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最低,极易发生银行危机。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最优的银行集中度区间内,银行的产业结构能较好地在适度竞争和盈利之间获得平衡,而隐藏在“最优银行集中度之谜”背后的机制有可能是“优胜劣汰”这一自然法则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再现。

一、分散型和集中型银行体系优劣性的争议

金融危机后如何处置“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成为新一轮金融改革的重要议题。从金融研究的角度来看,分散型的银行体系和集中型银行体系实际上代表着不同的银行产业结构,如果以产业经济学常用的“集中度”概念来描述此问题,究竟是集中型的银行体系有助于金融稳定还是分散型的银行体系有助于金融稳定,长期以来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支持集中型银行体系的观点认为,数量过多的银行可能导致银行业的过度竞争,而过度竞争会降低银行的“特许权价值”,进而增加银行承担风险的激励,最终降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而大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强于小银行,能产生更为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这将增加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并成为银行应对外部冲击的重要缓冲;而市场集中和垄断使得银行有可能通过设定利率、实施信贷配给、与借款人形成长期关系等方式来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针对几个大银行的监管比针对若干个小银行的监管更容易实施,这将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并减少风险传染的可能性。

支持分散型银行体系的观点认为,面对“大而不倒”的政策悖论,大银行不仅长期接受来自政府的隐形补贴,而且可能形成一种风险可以“外部化”的特殊预期,从而形成过度承担风险的偏好,最终降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大银行可能利用其强化的市场势力收取更高的利率,从而增加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如果银行的规模大小与其结构的复杂性程度正向相关的话,大型银行的组织架构和运作过程将更不透明,比小银行更难监管。

二、银行最优集中度区间存在向均值回归的规律

过往文献认为银行集中度和银行稳定性之间存在简单线性关系。我们选取了1980-1997年涵盖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89组相关数据,考察银行集中度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银行集中度和银行危机发生概率之间并非简单的单向线性特征,因为处于不同区间的银行集中度水平对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的影响在方向性上并不完全相同。如果我们以一个国家银行体系中前3大银行的资产占比来计算银行集中度水平,那么,当一国的银行集中度水平位于区间(0.6,0.8〕时,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最高,发生危机的概率显著较低,而当一国银行集中度水平处于(0.8,0.9〕时,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最低,极易发生银行危机。

一方面,(0.6,0.8〕这一子区间具有最小的平均管理成本和净利息收益率,代表着较高的银行业竞争程度;另一方面(0.6,0.8〕这一子区间具有相对适中的盈利水平,代表了适度的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下的某个合理的盈利水平。这一分析表明(0.6,0.8〕之所以成为最稳定的银行集中度区域,是因为在这一区域内银行业的产业结构很好地平衡了适度竞争和盈利水平。而1990年以来银行集中度的时间序列也表明,很多国家的银行集中度水平似乎在“自发地”朝着位于均值附近的稳定区域收敛。

上述事实似乎在启示我们,破解“最优银行集中度之谜”需要重回自然法则,因为自然界“向均值回归”这一基本统计原理告诉我们:均值本身代表的就是某种集中的趋势和取向,而隐藏在这种趋势背后的很可能正是演化论所要揭示的简单命题——在“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下,事物的发展过程将表现为自发地朝着最优的方向演进,因为从长期来看,只有优化的趋势才会是稳定的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