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焦点热点 > 正文

以房养老?“吃螃蟹的”后悔了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本报评论员 陈方

在舆论视野中,80岁的钟海泉老人是有“头衔”的。在成都,他被称为“以房养老第一人”。2012年,时年79岁的他与当地社区管理机构签订协议,由社区出钱出力帮钟大爷养老送终,大爷百年之后,把自己的房子赠送给社区。然而,《天府早报》记者近日回访钟大爷,钟大爷却说自己后悔了。

钟海泉老人的“悔意”被媒体传播后,舆论一下子沸腾了。去年9月14日,当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作为金融养老、以房养老的方式之一,我国将试点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时,“以房养老”就曾被一度质疑。仅仅时隔4个月,“以房养老第一人”钟海泉的“悔意”,似乎证明了舆论当时质疑的“正确性”。

或许钟海泉老人从没在意当时舆论是如何评价“以房养老”的吧,他义无反顾与当地社区管理机构签订了“养老协议”。从《天府早报》反馈的后续来看,钟海泉老人签订协议后他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实际上没有用到社区的钱,自己的钱却很难再支取出来。家里的卫生脏了,没人来打扫;屋里的灯泡坏了,也没人来修,牢骚满腹的钟海泉还没打算撕毁协议,他的选择是“过一天算一天吧”。

当丰满理想遭遇骨感现实,钟海泉老人的恼怒与牢骚并不让人感觉意外。会不会有人嘲笑他“很傻很天真”?《钱江晚报》特约评论员付瑞生首先善意提醒众位看官千万别去嘲讽钟大爷,他说,“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确跑得快了点,双方为了博一个彩头,忽视了现实的可行性,社区和个人都有责任”。

现实的可行性是什么,责任又在哪里?付瑞生援引专家的话说,“以房养老是一门生意,主体是金融机构,是养老的补充,社区不应参与进来。社区只是一个居民的自治组织,没有那么多钱,可能无法兑现承诺,国家也无相关管理规定,对双方来说都没有保障”。说的直接一点,社区压根不具备以房养老的“上岗证”。

去年“以房养老”引爆舆论时,本报接连刊登几篇评论指出,政府必须穷尽责任后再去谈以房养老;养老,千万不能觊觎房子;以房养老说到底,还是难脱觊觎个人资产之嫌。对于普通公民而言,要想提高养老水平,大可以卖了房自己租房住,但这是个人的选择,而非政府所要考虑的问题。

钟海泉老人如今萌生的悔意,到底会不会殃及到流年不利的以房养老模式?央视网特约评论员秦川在《试点“以房养老”,别让公民房不胜防》的评论中分析到,钟大爷的后悔,更像是一次及时而富有建设性的提醒。它提醒以房养老要真正深入人心,需避免跌入人为设置的“陷阱”。以房养老应是公民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社区作为居民的自治组织,有权利为居民出谋划策,但不宜赤膊上阵,毕竟社区不是金融机构,在当前的制度框架内无权开展以房养老服务。社区也不应惯于越俎代庖,否则只会吃力不讨好,也难脱瓜田李下之嫌,让人认为社区算计公民。同时,秦川也进一步提醒,“一个人的后悔并不能否定以房养老的合理性,以房养老这一模式在发达国家较为成熟,被证明行之有效,可推而广之。”

在金融市场发达的西方国家,如美国推行的反向抵押贷款的养老模式下,银行或保险公司成为以房养老合同的另一方。它们推出了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依仗其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尽量降低风险,以保障双方的利益,同时国家也颁布各项优惠政策,以刺激老年人参加到这项金融业务中来。

在一些发达国家,“以房养老寿险业务”是一个较为成熟的产品。这种服务是投保人将自有房屋的产权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自己则终身继续使用该房屋,保险公司则按月向投保人支付给付金,也即终身支付。直至投保人亡故,保险公司才将该房屋收回,进行销售、出租或拍卖。因其操作过程像是把抵押贷款业务反过来做,就像保险公司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从投保人手中买房,故此被大家称为“反向抵押贷款”。

可是,国外的成熟模式移植到国内就一定能行吗?和金融保险机构紧密合作,社区扮演辅助角色而不是喧宾夺主,以房养老就一定能成功吗?

这一次,就连那位“40岁时没有4000万别说是我学生”的董潘教授也站在了“民意”这一边。他在博客里写道,十几年前阅读外国资料时就接触到以房养老这方面内容,但他一直认为这种模式在中国基本不可行,“去年在别人大谈以房养老时没插过嘴,因为极力推进这一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我的好朋友孟晓苏博士”。如今以房养老的现实反证出来了,董潘教授进一步从“物权法、社会风险会威胁到以房养老的运行、评估价格是否合理业主能否接受,以及中国人家

庭伦理与财产观念与西方完全不同”等方面论述了“不要相信以房养老”。董潘的此番观点,其实在上一轮有关以房养老的讨论中,舆论也都曾提到过,只不过“符合民意”的观点从专家口中说出来,似乎更权威一些。在多数人的认知里,以房养老无论怎么理解,都是一项交易或生意,而养老保障对我们来说,却应该是一项基本的福利。无论是舆论的喜好,还是实战的经验,这门“生意”至少在目前还没有让人看到可预期的未来。

成都第一个“吃螃蟹”的钟大爷后悔了,囧途之上的以房养老在国内到底可以走多远?我们到底该不该带着疑问进行试点?在更多的人表示后悔之前,这些问号必须拉直。董潘劝诫公众不要相信以房养老,他甚至还引用了美国作家德莱赛的一句话:“谨慎地选择自己的脚步,免得掉进陷阱。”话虽然有些诗意,不妨听听。

漫画/勾犇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