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网播京津冀 > 正文

“捏合”京津冀难点多 :转移诉求难吻合,地方财政各当家(2)

来源: 国际金融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转移什么

北京企业向外走,并非源于现在,而是30年来的一种“常态”。数字表明,北京工业占GDP比重曾高达64%,如今工业已经被服务业取代,占比高达78%。如此一来,北京该转移什么出去?

目前,河北已张开怀抱,热烈地欢迎北京、天津企业前往投资设厂。

5月15日,位于北京丰台区的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整体迁移至河北省邯郸市,成为自2月26日习近平主席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后,北京市首个外迁企业。目前,新生产线已经落成并进入调试阶段。

对此,丰台区方面表示,这是一个“三赢”的项目。企业的搬迁,有利于丰台将大片的产业用地进行腾笼换鸟,发展应急救援产业;助力邯郸在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打造循环经济;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丰台和邯郸两地的资源优势,完成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大。总体上实现了节能减排和产品更新换代。

“我想去河北投资养老产业,因为那儿有地,价格也相对便宜。”天津桥洲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安雅告诉记者,京津冀一体化让她看到了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北京养老产业设施不足,河北拥有大量的优质养老资源,现在河北涞水就与民政部门合作,建设养老基地,利用北京优良医疗资源,而河北当地土地较低价格、环境较好,双方可以形成良好的养老产业间的互动与承接。”上述处长表示,河北与北京、天津的合作空间很大。

不过,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赵弘看来,河北的这种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意愿可能过高。

“很多人对北京不是很了解,原因就在于北京的结构调整,已经持续了30年之久,北京大量的工业企业基本上实现了外迁,现在能转移的产业与企业十分少。”赵弘解释,

北京过去曾经有六大工业基地:电子、机械、化工、冶金、纺织、石化,工业占GDP比重曾高达64%,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又高达64%,仅次于辽宁省这一占比数值。例如朝阳区原来占据四大工业基地,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本世纪前10年,北京工业结构一直在调整,如今朝阳区CBD地区就是当年工业最密集的区域。

“所以说,现在还想着北京有多少工业可以去调整、搬迁,就是一种幻觉。目前,北京的工业产值只占它GDP比重的20%,服务业占比高达78%,农业占比达2%,并且北京的工业大部分是总部经济形态,仅是统计意义上的工业,并没有生产制造,无从转移。”赵弘表示,北京现在有两类工业,第一类是前30年结构调整当中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搬迁出去的一些“边角”加工业,规模很小,数量很少;第二类就是近十年新建的一些高端制造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和北京的定位不矛盾,不可能往外搬迁。

赵弘总结,北京能搬迁的一是边角工业,其中有些因为污染问题,搬迁没有必要,将被淘汰,少数可能需要搬迁;二是可能搬迁出一些专业化市场,因为北京相对中低端的一些批发零售市场,发育过度。

“因为空间距离成本是正循环关系,距离越远成本越高,从距离上来看,未来北京周边能够形成一些高端产业,这些孵化基地能够把北京的高科技集中在周边进行转化。如果北京周边有较好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就能够把分散的布局转化为相对集中的若干个点,这助于完善北京的创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和链条,从而有利于把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做大做强,带动周边的发展。”赵弘认为,京津冀产业一体化,更重要的是注重“增量”,而不应该仅把目前盯着存量,只有这样,京津冀合作才可能“避免雾里看花”,避免对北京产业转移不恰当、不切实际的估量。

“大家欢欢喜喜来,最后极有可能扫兴而归。”赵弘认为,河北那么多城市和县区都要做北京资源承接,必须要提前分析北京产业结构,这是承接可能性的基本前提,如果不做分析,结果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河北承接产业转移达不到预期,其前期的40个平台投资,有可能存在严重的投资浪费。

对撞的诉求

京津冀的打算各不一样。北京想转移人口压力以及批发市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河北想吸收批发市场,并且还想要发展高端产业,天津只想要金融、科技、互联网等高大上的产业。于是,矛盾就开始了。

“热脸贴在冷屁股上了。”一位研究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员如是概括当前的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的形势。这种描述或许不准确,却多少反映了京津冀三地对于一体化的利益与诉求并不相同。

说穿了,京津冀三地对于一体化背后的利益,有各自的想法,所以在态度冷热上,表现不尽相同。

“北京不要的污染企业,我们河北当然也不要。”上述河北省商务厅的处长说得很直白。

上述处长表示,三地政府之间对一体化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推动速度与力度。“北京本位思想比较重,宁可把产业转移到怀柔、大兴等地而不往河北转移。不然,当地税收等都会减少。天津也是如此,把自己的项目留在当地。”上述处长明确表示,如果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出于财税的考虑,不需要企业出去。而企业则会按照经济规律,追求利益最大化,“哪里能赚钱,哪里效益最大,企业就去哪里。”

“如果企业注册在北京,不需要他们来我们这儿。”保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副主任王冰说得同样直白。在王冰看来,如果企业注册地在北京,保定为他们提供了廉价的地皮与服务,却带不来财政税收,那就相当不划算。

在北京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记者发现,各大商家对于市场转移到河北保定白沟并不积极,“我在这儿好好的,为何要去那么远的地方。”而在白沟,一些民众对于服装企业的到来,也同样不感冒,认为这会抬高当地的房价,增加当地人的生活成本。

“北京想转移人口压力以及批发市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河北想吸收批发市场,并且还想要发展高端产业,天津只想要金融、科技、互联网等高大上的产业,而且基础比河北要好。”京东集团政研室研究员、高级经理李贺明如是看待京津冀三地在一体化中各自的利益诉求,认为问题的焦点在于财政与税收。

“大家为什么不能跳出一亩三分地这种思维惯性,就在于现行的分灶吃饭,分税制的财税体制,这种以行政单元为基本单元的经济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必然是造成不同的区域以各自利益为重。”赵弘表示,每个地方政府都面临吃饭、稳定、发展的多种需求,北京如此,河北、天津也是如此。

一盘一体化大棋,包罗了各方利益与诉求,如何在各方利益间找到平衡与做出抉择,显然需要大智慧与大技巧。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