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深度 > 风险防范 > 正文

借了1.5亿还息3千万 融资方式“跑偏”放大风险

来源: 新华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新华网上海7月24日电(记者王涛、杜放)以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基金子公司发售的理财计划为例,某企业借款总额1.5亿元,利率12%/年,但加上各类委托中介费用,平均每年还息3300余万元。“计入担保费用后利率接近20%,这已是普遍的行情。”该公司一位负责人近日说。

当前我国兴起的集合信托、基金子公司及券商资产管理等融资方式日趋活跃,这些新兴渠道正在导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链条越拉越长,且对资金“雁过拔毛”,这不仅导致实体经济用钱价格高企,一定程度上也在放大金融体系的风险。

企业用钱链条拉长抬高成本

近几年企业用钱链条越拉越长,除了快速发展的集合信托外,还包括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计划等“变种”,被企业统称为“类信托”的产品。

记者了解到,即便在信贷总体宽松情况下,这些新兴融资方式也在“逆风”生长:今年一季度以来,仅券商资产管理的规模就直线上升至目前的6万亿元,这一数据2012年年初尚不足3000亿元,3年不到增长了20倍,已超过国内公募及私募基金总规模。

据交通银行的测算,目前上海地区通过此类中介的小企业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利率达18%。此外代销费、咨询费、顾问费等各环节手续费达3%,且要求当月起还本付息,最终利率远高于20%。

“金融服务上游的每个环节都是为了赚钱,当金融机构利用各种方式将资金供给到需求的链条拉长的时候,带来的成本必然要实体企业来承担。”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说。

融资方式“跑偏”带来三重弊病

部分新兴融资方式不仅没有减少借贷环节,还导致直接融资渠道也“中介化”。这带来了三重弊端:

一是金融机构忙于跑“偏门”,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银行外融资渠道的规模已是2002年的30余倍,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一直是其主要的融资方之一。”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说,特别是在部分过剩或风险行业,部分新兴融资渠道减弱了信贷政策效果。

二是借“外包”名义层层加价,“资金二传手”拉升资金成本。某券商资产管理公司一位负责人坦言,该公司成立半年间放贷规模超过百亿,但没有一单是自己主动设计的产品:项目不是自己的,主要帮助银行规避信贷规模约束;资金不是自己的,基本靠私募或银行;只是将业务牌照“借用”给其他金融机构。

三是屡屡成为金融风险集聚点。除中诚、吉林、新华信托已发生多起兑付事件外,近年来,金融风险也在频频向其他“类信托”产品转移。某银行风险管理部一位负责人表示,融资链条过长不仅导致企业成本上升,还会带来另一个副作用,就是造成部分企业借贷目的不纯,容易触发社会坏账风潮。

优化结构帮助企业理顺融资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二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当季多达49.5%和19.3%的企业家表示资金周转“一般”乃至“困难”。

专家认为,需从化解融资结构性矛盾这一层面,通过系统性手段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匹配融资需求,遏制部分新兴融资渠道“跑偏走歪”使金融风险蔓延的隐患。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华生说:“银行贷款占比降低是客观趋势,但当前社会资金面不紧张,融资却‘既贵又难’,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就成为企业迫切的‘减负’需求。”

一位券商相关人士认为,现实的情况是,哪里管得松就去哪里,长期下去,影子银行的载体越变越多,风险往往“摁住葫芦浮起瓢”。需从业务功能、监管要求及尽职责任上,使信托类贷款金融机构的业务标准相一致。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此前也曾指出,理财业务市场化的背景下,规模化的计划性监管已难以适应形势。

“从根本上缓解融资难,还需有侧重地培育债券等真正的直接融资渠道,改变市场中介化,帮助企业理顺融资链。”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业务部总监廖志刚表示。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