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双十一”的极限在哪?

来源: 新华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11月11日晚,在圆通快递转运中心,工人们在堆积如山的包裹中进行分拣工作。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571亿,再度创造历史。仅从天猫一家的销售数据就可看出2014年的“双十一”依旧又火又旺,国人的消费能力和潜力又一次得到了印证。

然而,在全民数据狂欢之后,有些问题却不可忽略:这些都是创造出来的新的消费增长吗?还是一次人造节日透支性消费?抑或有多少是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的消费?

这样一个单日的消费记录会不会有“定格”的那一天?会定在多少?会定在什么时候?

数据贬值

与大量廉价商品一同到来的,是海量的销售数据,印证了消费力的空前激发。然而消费主义的狂欢,掩盖不住线下零售商的迷茫。

与消费者之间,传统零售商存在一种天然的信息断裂,卖家往往难以根据下游消费动向做出精准的响应,从而免除购买力不明带来的商业风险。从理论上讲,在电商平台出现之后,零售商可以根据消费数据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整合,制定生产计划,计算产能区间。

可在量级庞大的、激情化的“双十一”下,集中透支消费与非理性消费的内容充斥其中,有些零售商可能在去库存的大道上酣畅淋漓,但最希望弥补的信息匮乏却难用“激情”数据弥补。

除了“大”之外,在目前这个阶段,这些数据并未能让人看到实现更加效率和精准的销售转化。线下卖家所能看中电商的只有海量的用户,但却仍然只能依赖于低利润、高走量的方式生存。在这种“不玩等死,玩了找死”的纠结心态下,大数据的参考作用似乎有嫌隙存在。

物流过剩

快递变慢递、暴力运输、安全隐患……物流的痼疾并未根除。

电商大佬们表面上可能讳莫如深,但从菜鸟到京东,再到当当、聚美优品,均曾被媒体爆出在暗地里轰轰烈烈的物流布局,均意图在网购消费中的最后一步冲刺。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很难想象物流连“双十一”都不能满足,怎可能过剩?但回头看看,中国房地产告诉世人最深刻的道理就是,今天你以为的“刚需”,在盲目做大的情况下,明天就可能饱和,后天也许就会过剩。

“双十一”的刺激作用正在不断扩大,在这个时间区间内平台所得到的销量和物流压力均呈现“双头并进”之相。如果这种非理性继续盛行,并且所产生的数据继续扩大,将会有向物流、门店、客服等配套行业传导过剩的风险。过山车式的快递流量已经是可以影射未来的小小缩影。

流量红利见顶

最根本的因素,是中国互联网消费力的“上限”在哪?如果商家与厂家并不能获得一个显著性的盈利改善,如果物流行业的成本不能获得一个质变性的降低,如果海量的网上消费仍然始终停留在低端廉价的宣传口号中无法自拔......

居安思危,如今,互联网整体用户和流量顶点已经依稀可见,电商发展的瓶颈与网民消费的理性回归或许就并不遥远。

进入21世纪的十几年来,互联网的普及速度迅猛得让人始料不及,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更大大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在未来,这种加速只会更加猛烈。

据商务部预测,到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额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例达80%以上。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商平台的人口红利期仍在。随着互联网的加速普及,“双十一”的销售额未来可能继续加速,571亿的单日数据明年被破仍是大概率事件。

然而,同时换个思维来看,这一加速也意味着流量红利“天花板”将提前看到,“双十一”爆炸性的增长回归冷却可能先于世人的预期到来。(黄博阳/文)

新华财经《一个财经菜鸟的思考》栏目诚邀广大网友踊跃投稿,共话财经江湖。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