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 至少26家央企传出合并消息 近8成为能源、资源领域 南北车重组前股价上涨约4倍
近年最大一桩央企上市公司合并重组案终于告一段落。6月8日,资本市场蓄势待发的中国中车正式“发车”。中国中车自开盘即封涨停,报价32.40元,截至当日收盘,中国中车全日一字涨停,涨幅10.02%。
目前,船舶、海运、钢铁、石油、煤炭等领域的合并预期越来越强。
据法制晚报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至少26家央企涉及合并传闻,近8成为能源、资源领域,其中“南北车”、国核与中电投的合并尘埃落定。
中国对外经贸研究室主任杨立强认为,逐步解决国企一直以来存在的内耗和管理不善等问题,才能真正推动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更上一层楼。
领域 能源资源领域央企开启“重组模式”
6月8日,中国中车迎来了南北车合并后的首秀,作为国企合并的排头兵,中国中车表现不俗,开盘后股价一字涨停至32.40元/股。无独有偶,国核与中电投合并而成的国电投也让电力板块一路高歌猛进。在“一带一路”的构想之下,中国中车与国电投只是大型国企迅速合并的缩影,在业内人士看来,国企合并的“好戏”还在后头。
实际上,在资源、能源等领域,有着合并苗头的国企不在少数。除已经确认合并的国核与中电投外,“南北船”因高层对调一直传闻不断,中国远洋、中海集团、中外运长航集团、招商局集团四大航运集团也传出了整合消息。此外,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的合并传闻曾经一度成为焦点。
能源方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四家国有石油化工企业一直“暧昧”,而中石油与中石化的合并猜想更是多次被各大媒体提及。钢铁行业,自3月份开始,武钢与宝钢的合并传闻众说纷纭,让业界猜想不断。煤炭领域,神华、中煤两巨头日前也传出合并消息,此时,国家将成立煤炭整合基金的信息一并在坊间流传。
尽管一些当事方不断澄清,但大型国企合并重组的传言仍然此起彼伏。业内普遍认为,本轮央企整合重组正在启动,它瞄准的对象正是能源、资源等战略行业中的企业巨头,与此同时,大型国企也将在2015年下半年迎来重组高潮。
数量 112家央企或重组为30至50家
随着6月5日中央深改组通过国企改革意见,央企改革和整合走入实质操作阶段。“中央层面针对国企改革的动作频频,意味着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即将出台。在中央企业四项试点以及南北车整合等事件推动下,国企改革进程将得到自上而下的加速推进,央企改革试点的范围将陆续大规模铺开。”平安证券分析师魏伟如是说。
实际上,央企整合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后为加强市场化竞争,对大国企进行拆分,中国南车、国家电力公司、中船工业、中核工业等企业都是由当初国家所有的总公司拆分而来。但这些行业内的领头羊仍逃不出“分久必合”的历史逻辑,如今,央企从十余年前“分”转向了今天的“合”。
李克强总理对本轮整合的定位非常明确,“促进强强联合,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问题”,从战略角度而言,这意味着如今的“分久必合”实为“强强联合”。
数据显示,国资委目前共有112家央企,旗下共有277家A股上市公司,当前总市值超过10万亿元。专家预测,未来5至7年之内,112家央企可能会重组为30到50家,届时如今的央企也将有一半以上不再控股。
国泰君安分析师乔永远认为,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决定了部分央企的合并重组是大概率事件。没有央企的大重组、大整合,“中国制造2025”不可能顺利实施。“一带一路”不仅让高铁成功走出了国门,同时也展现了中国装备和中国制造的实力,使更多的行业成为受益者。央企“强强联合”的方式短期内可以避免内部的恶性竞争,打造国家品牌,对“走出去”效果最为明显。
效应 “强强联合”有望利润上升成本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央企合并的排头兵中国中车已经印证了这一“强强联合”的逻辑。目前,中国中车员工约17万人,销售额预测将超过300亿美元,相当于包括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立制作所在内的几家大公司铁道业务的销售额总和。
其整合后的规模效应、集中采购也让成本大幅下降。中国中车净利润率水平有望从现行的4.8%逐步提升至10%。
除庞大的规模及不断提升的利润率外,中国中车的海外竞争实力也骤然上升。中金公司研究员吴慧敏在其最新发布的研报中表示,“截至目前,中国中车的轨道交通装备收入占每年铁总轨道交通装备采购金额的95%以上;具体产品上,动车、机车、客车国内市场份额100%,货车和城轨地铁车辆在80%-90%。分产品来看,南北车合并后的中国中车将在电力机车、客车、货车、高速动车组、城轨地铁等领域占据世界头把交椅,而内燃机车将仅次于通用电气运输系统公司。”
受整合信号影响,二级市场上,中国南车的股价从去年10月24日停牌前一个交易日的5.80元,上涨至今年5月6日停牌时的29.45元,累计涨幅达407.76%,而中国北车也是如此,7个多月的时间里上涨了364.81%。
与之类似的是,“南北船”也借着合并重组的猜想在股市火了一把。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两只股票自传闻传出以来,一个月的时间涨幅均达50%左右。
过程 整合多家骨干企业搭“架子”
并非所有国企整合都如中国中车般顺利,能源行业里,武钢与宝钢一路“暧昧”,但业内人士认为其整合还需较复杂的过程。
今年3月,工信部就《钢铁产业调整政策》公开征求意见。提出进一步组织钢铁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兼并重组,到2025年,前十家钢企粗钢产量全国占比不低于60%,形成3到5家在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钢铁集团。
宝钢股份是我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国际钢铁市场上属于世界级钢铁联合企业。而武钢股份作为国内第二大钢铁上市公司,拥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炼铁、炼钢、轧钢等完整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钢材产品共计7大类、500多个品种,总生产能力1000万吨,其中80%为市场俏销的各类板材,产品实物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产量比为64.07%。
6月2日,根据中组部的安排,现年63岁的武钢董事长邓崎琳到龄退休,而来自宝钢系的马国强接替了邓崎琳的职位。
武钢股份在5月28日的股东大会上曾透露,工信部已拟定相关计划,希望打造两到三家年产能在5000万吨至1亿吨、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预计一两个月内,国资委会下发一揽子的国企改革方案文件,届时公司将遵照执行。
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时表示,宝钢、武钢合并有利于形成资本优势,促进技术和产品质量升级,对钢铁业走出去将产生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武钢宝钢已各成体系,且形成3到5家大钢企肯定需要整合骨干钢企做‘架子’,如果单纯将宝钢武钢两个‘架子’堆在一起,效果不见得是‘1+1’。两强整合,需要将这些企业的各自优势,按照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合。”卓创资讯如是分析。
预期 未来国企兼并重组为大概率事件
据《光明日报》报道,国开证券资深分析师杜征征认为,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央企积极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振兴规划,加快推进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延伸行业产业链势在必行,未来部分大型国企的兼并重组为大概率事件。
“同时,央企整合也是响应‘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部署的需要。”长城证券资深投资顾问付永翀表示,在经济形势面临“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和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部分央企的主营业务持续低迷,央企整合不仅可以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实力,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而且可以提升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实力和能力,使更多的行业从中受益。
“但也并非现有的112家央企都适合兼并重组。”中国对外经贸研究室主任杨立强说,“每一家都有众多的二、三级央企,就算集团与集团合并了,也无法避免同行业的二、三级央企在国内外互相竞争。”
“因此,要选择更大更强的央企来保证合并后的企业具有足够的竞争力,通过‘一带一路’带动国企兼并重组,将竞争一致对外,逐步解决国企一直以来存在的内耗和管理不善等问题,真正实现强强联合,推动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更上一层楼。”杨立强认为。文/张蕾
央企合并三大优势
1.实力增强
合并后的国企规模增大,实力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海外投资更具有优势。
2.避免同质竞争
合并之前,中国南车为了进入中国北车的传统领域——阿根廷市场,不惜降价50%,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3.产业链更完整
合并后的国企可以拥有更完整的产业链和流程。合并前的国企大而不强,一些国企长于研发,一些国企长于销售,合并后将形成集合优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